努力在過去,是非常被讚揚的,不論是生命鬥士,還是勤學苦練後得到的獎牌,各種不屈服於命運環境而掙扎的故事,在現在看來,好像有點不切實際 ?
現在,首先要定位自己,第一是背景,有沒有富爸爸,有沒有無限支持的優渥資源;第二是個人才智,是不是讀書的料,還是該闖出其他路線,須先確定好人生跑道;最後,才是根據前兩項的基礎來決定付出的百分比。
於是,普通人學鋼琴,第一,大部分沒有富爸爸及勤勞媽媽,第二,更大部分沒有要走音樂路線,因此最後,鋼琴這件事,當然就不需要付出太多百分比。拜賜網路實在發達,家長整日看著別家神童的影片當作模範,但要第一,請買鋼琴,請認真陪練,回說各種理由沒有辦法;第二的說詞絕對是把音樂當興趣;於是最後,要學生多付出多努力,得到的當然是請老師適量要求即可。
這就是現在教學的矛盾。
已經鮮少學生因為自己努力而感動,家長看到的是孩子的辛苦、淚水,好像為了不是主要目標的鋼琴付出太多百分比,不值得。
因此,老師要幫這些客戶,把努力付出的百分比縮小,越能輕鬆達成目標的項目,對他們來說越值得投資。
比賽,可以找小型的、人人有獎的;檢定,可以找較簡單過關的;曲子,可以挑感覺有模樣,但是練起來不會太費力的。
然後,對於第一與第二點都能到位的學生,才投注更大的教學精力。
說實話,老師也是在挑更有投資報酬率的學生呀 !
因為,老師跟學生,都已不再因為努力而感動。
我依然不為這樣的教學趨勢下評語,只是要提醒的是,努力是雙方的事,老師看見家長、學生根本毫無心思投入,老師自然會另尋出路。
家長看見老師那麼用心栽培小孩,努力看見自己孩子的優點,自然也會多擔當起責任。
雙方如果在這樣的學習潮流下,還願意多努力一點點,孩子就多受益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