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塑性正義:從記憶可塑性到法律可變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摘要

本文提出一種名為**可塑性正義(Plastic Justice)**的規範性框架,試圖連結兩個看似無關的概念:曼德拉效應(一種集體錯誤記憶的心理現象)與曼德拉規則(聯合國制定的囚犯待遇最低標準規則)。透過強調兩者所共享的「可塑性」概念,本文主張:正義應建立在(1)對於過去事實的謙抑認識、與(2)對人性成長與改變潛力的信念之上。可塑性正義將懲罰理解為一種動態過程,其目標是尋求真相與促進重塑,而非靜態的報復。


1. 引言

當 Fiona Broome 在2010年提出「曼德拉效應」這一詞彙,用來描述大眾普遍但錯誤地記得「曼德拉在獄中去世」的現象時,她無意間指出了一項令人謙卑的事實:集體記憶具有錯誤與重構的傾向。五年後,聯合國修訂《囚犯待遇最低標準規則》,並以同樣一位人物命名為曼德拉規則,表彰這位曾被囚27年、最終當上總統的領袖。

這樣的並置耐人尋味:一個「曼德拉」象徵我們對過去認知的失誤;另一個則象徵即使身處黑暗,個人仍可蛻變與重生。本文將這兩種洞見交織成名為可塑性正義的哲學論述。


2. 記憶的認識論脆弱性

2.1 記憶是重構,不是記錄

心理學研究(如 Loftus & Pickrell 1995;Loftus 2003)證明,記憶不像錄影帶能忠實重現,而是會因社會暗示、情緒狀態、引導式提問而重寫的敘事。

2.2 法律層面的風險

若司法制度將證詞與自白視為鐵證,則極易發生誤判。近年經由DNA翻案的冤獄案例,凸顯過度自信的記憶觀所帶來的道德與制度代價。

原則一:認識論謙抑凡涉及人類記憶的法律事實,程序中應內建對錯誤的防範機制。


3. 人性作為可變體

3.1 曼德拉規則與可變性

曼德拉規則第4條指出:「監禁的目的應為促進受刑人的復歸與社會再整合」。實證研究(Gendreau & Andrews 1990;Lipsey & Cullen 2007)證實,基於行為科學的矯正方案可有效降低再犯率。

3.2 哲學基礎

Paul Ricoeur 的「敘事自我」理論與 Hannah Arendt 關於「新起點」的觀念,皆認為自我具有重新敘寫生命故事的潛能。Foucault 雖指出權力會「固定」身份,但他也暗示透過制度轉化可解放主體。

原則二:道德可塑性每個人皆有重構生命敘事的潛能,正義制度應扶植而非扼殺此潛能。


4. 建構可塑性正義的框架

  1. 認知保障措施 —— 對記憶為主的證據須有佐證;審訊需錄音錄影;法官應提醒陪審團記憶非絕對可信。
  2. 動態刑度制度 —— 引入定期審查、實證成長可提前釋放的制度機制。
  3. 修復式正義機制 —— 被害人與加害人之間的對話機會,強調重建事實與促進未來修補。
  4. 敘事介入方法 —— 協助受刑人重新編寫自我故事(如自傳書寫、對話治療)。
  5. 公民教育改革 —— 在課程中傳授記憶心理學與重生故事,引導社會想像轉向可塑性正義。


5. 可能反對意見與回應

反對一:公共安全應優先於改造

重刑犯可能假裝悔改。回應: 可塑性正義並不排除監禁,而是要求以實證風險評估為依據,並納入定期評估機制。

反對二:被害人需要報復性正義

報復情緒真實存在。回應: 修復式模式能讓被害人獲得承認與補償,同時也保留轉化的空間。

反對三:行政成本過高

定期審查制度負擔大。回應: 長期來看,冤獄與過度監禁的代價更大。現有實驗證明修復與重建方案可降低再犯與總成本。


6. 結語

因為記憶是可塑的,我們對過去罪行的認知具有不確定性;因為人是可變的,其道德地位應視成長而改變。可塑性正義整合這兩項洞見,提倡一種既謙抑於真相、又懷抱希望於人性的正義觀。在深偽影片與監獄膨脹的時代,這不僅是理想主義,而是實踐上的必要。


參考文獻

  • Arendt, H.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1963。
  • Foucault, M. 《規訓與懲罰》, 1975。
  • Gendreau, P., & Andrews, D. A.〈矯正方案評估〉, 1990。
  • Lipsey, M.; Cullen, F. T.〈矯正重建的成效〉,《法律與社會科學年鑑》第3卷(2007):297‑320。
  • Loftus, E. F.〈虛構記憶的形成〉,《美國心理學家》58.11(2003):867‑873。
  • Loftus, E. F.; Pickrell, J. E.〈假記憶的形成〉,《精神病學年鑑》25(1995):720‑725。
  • Ricoeur, P. 《記憶、歷史、遺忘》, 2004。
  • 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納爾遜·曼德拉規則》,201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ldif28315
11會員
241內容數
we don't take it on shoulder, we are free when machine moves like usuall.
@gldif28315的其他內容
2025/06/20
從追求個性到奇觀經濟,可以說當代青年缺愛乃至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狀況,確實是傳承的遺毒,何嘗不是一種傳承?再不夠敏銳的個體也能知道上一代的社會是什麼樣的想法,有些人至今仍在追求父母的愛卻不自知。 說起來從奇觀經濟坍縮成同溫層取暖也是意料之中,自媒體的興起也許不能說是一種進步,而只是類似於戰國時期的
2025/06/20
從追求個性到奇觀經濟,可以說當代青年缺愛乃至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狀況,確實是傳承的遺毒,何嘗不是一種傳承?再不夠敏銳的個體也能知道上一代的社會是什麼樣的想法,有些人至今仍在追求父母的愛卻不自知。 說起來從奇觀經濟坍縮成同溫層取暖也是意料之中,自媒體的興起也許不能說是一種進步,而只是類似於戰國時期的
2025/05/25
有一個說法、觀點,主要是被年輕一代用來反抗老一代,認為"父母生孩子是為了簡單地取得控制他者的權力",我覺得這多少有點先前所說的,在戰或逃或僵直諂媚反應中引起的自我中心偏見-自我諂媚,用思考高度同時抬高了自己出生的意義與父母孩子甚至家庭的地位…… 可以見到支持這個觀點的人們,通常也常抱怨沒有存在感、
2025/05/25
有一個說法、觀點,主要是被年輕一代用來反抗老一代,認為"父母生孩子是為了簡單地取得控制他者的權力",我覺得這多少有點先前所說的,在戰或逃或僵直諂媚反應中引起的自我中心偏見-自我諂媚,用思考高度同時抬高了自己出生的意義與父母孩子甚至家庭的地位…… 可以見到支持這個觀點的人們,通常也常抱怨沒有存在感、
2025/05/01
身處苦難中的時候,人心如一片澄澈的明鏡,能確實地明白每個生命的本質在於求生意志自身,你唯一想探尋的是更多的苦難使自己強大,而那無用的靈魂也不得不認輸,用它混濁的熱情要求著屬於自己存在的答案,往同一個大方向要求更多的苦難。 靈魂有聲音,我曾聽見它不斷地焦慮地要求著更多苦難,甚至讓自己成為那苦難本
2025/05/01
身處苦難中的時候,人心如一片澄澈的明鏡,能確實地明白每個生命的本質在於求生意志自身,你唯一想探尋的是更多的苦難使自己強大,而那無用的靈魂也不得不認輸,用它混濁的熱情要求著屬於自己存在的答案,往同一個大方向要求更多的苦難。 靈魂有聲音,我曾聽見它不斷地焦慮地要求著更多苦難,甚至讓自己成為那苦難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是在閱讀完《失控的懲罰》,於108年間寫出的簡短又未能全面討論及詳述司法保護制度的研究小短文。 但我想時至現今113年,應該還有點參考價值,也可以比照對應現行刑事司法保護的制度是否卓有改善,抑或是傾向重刑重典之刑事司法政策。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我國近日在施政面上,與我國
Thumbnail
這是在閱讀完《失控的懲罰》,於108年間寫出的簡短又未能全面討論及詳述司法保護制度的研究小短文。 但我想時至現今113年,應該還有點參考價值,也可以比照對應現行刑事司法保護的制度是否卓有改善,抑或是傾向重刑重典之刑事司法政策。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我國近日在施政面上,與我國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近看的書「路西法效應」所引發的一些想法。書中透過監獄模擬實驗探討了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道德標準是否浮動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近看的書「路西法效應」所引發的一些想法。書中透過監獄模擬實驗探討了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道德標準是否浮動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有關刑事判決書、緩刑及犯罪記錄的資訊。作者提到在法律上做出不當行為可能會導致經常被問及潛在罪犯的過去。內容還包括了緩刑期間內對良民證的影響,以及進入法院的案件如何影響你日後的生活。文章也談到了委託律師協助以爭取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有關刑事判決書、緩刑及犯罪記錄的資訊。作者提到在法律上做出不當行為可能會導致經常被問及潛在罪犯的過去。內容還包括了緩刑期間內對良民證的影響,以及進入法院的案件如何影響你日後的生活。文章也談到了委託律師協助以爭取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的重要性。
Thumbnail
當您觸犯刑法、被判刑,在警察刑事紀錄證明(良民證)上,就可以發現前科紀錄。瞭解前科對生活的影響以及良民證在求職中的重要性。文章內容涵蓋前科留存時效、緩刑對職場的影響、需要良民證的工作類型、前科紀錄的公開資訊等相關法律資訊。
Thumbnail
當您觸犯刑法、被判刑,在警察刑事紀錄證明(良民證)上,就可以發現前科紀錄。瞭解前科對生活的影響以及良民證在求職中的重要性。文章內容涵蓋前科留存時效、緩刑對職場的影響、需要良民證的工作類型、前科紀錄的公開資訊等相關法律資訊。
Thumbnail
無罪推定原則是國際公認的刑事訴訟原則,但口號和實際執行之間,似乎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保持公平、公正、毫無偏見,是我們對法庭正義的基本認知,但有多少時候,不管是攸關到利益抑或是你所想相信的,我們總在尋找蛛絲馬跡去構建出一個符合想像的故事,一個你稱為「事實」的故事呢? 我很喜歡於2023年上映的法
Thumbnail
無罪推定原則是國際公認的刑事訴訟原則,但口號和實際執行之間,似乎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保持公平、公正、毫無偏見,是我們對法庭正義的基本認知,但有多少時候,不管是攸關到利益抑或是你所想相信的,我們總在尋找蛛絲馬跡去構建出一個符合想像的故事,一個你稱為「事實」的故事呢? 我很喜歡於2023年上映的法
Thumbnail
在正義與寬恕之間如何取得微妙的平衡?如何處理錯誤行為,如何平衡懲罰與寬恕。透過這個故事,邀請讀者思考在面對挑戰時的道德抉擇和內心掙扎,希望通過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寬恕和正義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如何在艱難時刻找到內心的平衡點。
Thumbnail
在正義與寬恕之間如何取得微妙的平衡?如何處理錯誤行為,如何平衡懲罰與寬恕。透過這個故事,邀請讀者思考在面對挑戰時的道德抉擇和內心掙扎,希望通過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寬恕和正義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如何在艱難時刻找到內心的平衡點。
Thumbnail
修復式正義的應用在性侵害案件中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本文探討了該理論在司法程序上的適用性以及被害人的需求與意願。除了介紹相關的學術研究外,本文也分析了被害人對於修復式正義的看法,以及加害人是否悔改和道歉信的作用。
Thumbnail
修復式正義的應用在性侵害案件中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本文探討了該理論在司法程序上的適用性以及被害人的需求與意願。除了介紹相關的學術研究外,本文也分析了被害人對於修復式正義的看法,以及加害人是否悔改和道歉信的作用。
Thumbnail
「權威原理」是影響力的第五大武器,人們傾向於相信和服從權威的意見或指示。益處包括從權威人士那裡獲得實際好處和訊息,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如盲從導致的誤判。史丹福監獄實驗展示了權勢對人行為的影響,強調了社會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善用「借權威」的能力尤為重要,尤其在健康議題等關鍵決策時,請多方求證以避免誤判。
Thumbnail
「權威原理」是影響力的第五大武器,人們傾向於相信和服從權威的意見或指示。益處包括從權威人士那裡獲得實際好處和訊息,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如盲從導致的誤判。史丹福監獄實驗展示了權勢對人行為的影響,強調了社會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善用「借權威」的能力尤為重要,尤其在健康議題等關鍵決策時,請多方求證以避免誤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