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A24、Neon與Mubi成為國際獨立電影市場的三大主力,在坎城、聖丹斯等重要影展頻繁爭奪優質影片與市場話語權。三家公司雖被業界和觀眾常並列討論,但其商業模式、品牌定位與發展路徑各有不同,代表了獨立電影產業的多種可能。

A24-品牌化x商業化的獨立電影領頭羊
自2012年成立以來迅速崛起,2024年6月完成2.5億美元融資,估值達35億美元,積極擴大自製電影與IP開發,正計畫將熱門遊戲<艾爾登法環>改編為電影。
A24強調品牌經營與行銷,推出會員制,提供獨家周邊商品(如:<媽的多重宇宙>的寵物石頭),營造年輕文化符號。疫情期間設立數位拍賣平台A24Auctions,拍賣電影道具並將收益捐贈慈善,提升品牌形象。曾與約會軟體Tinder合作虛擬角色推廣電影<人造意識>。●代表作品:<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Moonlight >、<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鬼手鬼手 請開口Talk to Me, >……
│挑戰│
品牌力強,導演渴望合作,但2025年上半年多部商業片票房表現不佳,引發商業化轉型疑慮。透過與串流平台HBO Max合作的產出合約,A24得以緩解財務波動
Neon讓邊緣主題衝進主流視野
Neon成立於2017年,由Tom Quinn領導,迅速成為獨立電影重要策展力量。公司以勇於嘗試大膽、具挑戰性的影片聞名,尤其擅長高端恐怖片與獎季作品的發掘。
Neon強調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較少品牌化噱頭。行銷策略創新,曾為<阿諾拉>(Anora)舉辦針對性工作者的專場放映,並販售主題丁字褲,展現針對特定族群的游擊行銷。Neon擅長從坎城到奧斯卡的獎季路線轉化,成功將影展熱度轉為票房佳績。
●代表作品:<寄生上流Parasite >、<艾諾拉Anora >、<燃燒女子的畫像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世界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
│挑戰│
內容策展實力強,兼具票房與獎項成績,但品牌大眾知名度不及A24。近期獲得2億美元資金支持,並任命行銷專家Ryan Werner為全球電影總裁,可能加強國際發行。
Mubi-全球串流與導演導向的藝術平台
Mubi起初為小眾藝術電影串流平台,近年估值達10億美元,完成1億美元融資,積極擴展全球市場,從串流平台轉型為製片與發行公司
Mubi強調導演導向與國際視野,專注非美國本位的藝術電影。其核心業務仍是國際串流服務,被譽為「藝術院線的Netflix」。Mubi購片時以全球市場為目標,並利用數位科技精準分析用戶口味,策劃片單。行銷方面,Mubi贊助洛杉磯Vidiots復古電影院的35座微型電影院,打造小而美的觀影社群體驗。
●代表作品:<Die My Love >、<懼裂The Substance >
│挑戰│
國際化與數位化優勢明顯,能吸引年輕線上觀眾,但在北美院線市場仍處擴張階段。近期聘請IFC Films前高管亞莉安娜·博科(Arianna Bocco)強化北美發行。
A24、Neon 和 Mubi 三家公司透過截然不同的策略與定位,成功吸引導演、觀眾與資金,共同推動全球獨立電影走入多元且充滿活力的新黃金時代。它們不僅在國際影展上競標話題佳作,更擅長運用創新行銷與社群經營,吸引以 Letterboxd 為代表的年輕影迷世代。三者分別代表了獨立電影產業的不同發展路徑,透過競爭與合作,持續推動整體產業的創新與健康發展。
主要資料來源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Battle of the Cool Kids: Inside the A24, Neon and Mubi Turf War,” 202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