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點猶豫。
圖書館網站中,館員撰文介紹了此書。麥蒂是真人實事,而結局是悲劇,對我來說會不會太過沉重?
可是,這本書似乎提供了我想知道的線索,帶給我解開人生某些謎底的預感。讓我下最後決定的,是封面一句吸引我的句子:「即使在你眼中完美的人,其實都正在經歷一些掙扎。」
直到看完書,才驚覺封面另一句話更似本書的重量:「揭露網路世代底下,看似完美的孩子,實則正在經歷崩裂的青春......」
崩裂。
==============

圖書館2018年美好生活書
(1.本書有關青少年suicide的主題,需要讀者先自行評估心理承受程度。若有疑慮可以直接跳到最後一段。)
(2.本文擷取書中精華,增添自己的識見與經歷而成,有一定比例的個人觀點。)
==============
【1.名校大學生】
觀看麥蒂的故事,就像在看懸疑小說。其實挺好看的。
作者身為記者的寫法引人入勝,一些篇章寫麥蒂--一位長春藤名校高材生--的故事,一些篇章在故事間穿插:回首作者的類似經歷、深入討論憂鬱症感覺的對談、名校壓力的當事者訪談、心理健康研究的講座、社群媒體所帶來的影響...等等,一層一層在故事進行中剝洋蔥般地探討,揭開著細緻而龐大、普遍而典型化的非個人主題。
閱讀時到倒數第二篇章仍沒有壓力,時不時翻看,也一邊也想起了自己人生的兩三段時期,如同推薦序所說:「閱讀麥蒂的故事會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我們之中有許多人就像麥蒂一樣,慶幸的是由於某一些抉擇以及適時的支持力量,讓我們走上和麥蒂不同的路。」p.9
也有釋然。
過往,我未能輕鬆應付大學生活。透過本書,明白在-所謂名校-的壓力之下,當初如此痛苦的並非只有我一人,只是那時的我不知道自己正在面對什麼、不知道如何敘述、如何求助。而麥蒂亦然,她感覺需要改變什麼,卻又模糊不清地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類似的學生心理崩潰問題,並非賓州大學獨有的狀況,(美國)全國各地的大學心理輔導機構,也都面臨不堪負荷的工作重擔。賓大自2013-2014年共有六位學生自殺,即使賓大試著改善校內的輔導機制與服務,也積極倡導校園內的健康文化,但是自殺事件依然持續,在2014年之後又有六起自殺事故。」(p.103)
同時也恍然大悟,轉到中文系的抉擇,救了我一命。
在與麥蒂如此類似的處境之下,如果我仍像她還在不快樂中死撐,結局可想而知。而大學時無人確切地知道我心理面臨什麼樣的痛苦。「長久盤桓心中的、似雲似霧繚繞不去的氛圍,在我看著夜晚車水馬龍的新生南路時,猜想駕駛者應該看不清夜晚黯淡的身影,有股衝動想衝進車陣之中。」
不確定不快樂與內心的疲憊從何而來。為了跟上課業做了各種努力與求助,最後仍然走不出泥淖。「聽不懂!補習、家教、問同學、自習都做了就是不懂...而且一點也不覺得有趣。我為什麼在這裡呢?為了什麼而努力?因為填志願時別人說XX系很好。那我真正的感受呢?」
只剩痛苦與掙扎。
雖然學校內部轉系的現象在台灣很常見,學生之間也挺開放地討論轉系。但,「選擇停止的人,常被視為遇到困難時缺乏撐過去的勇氣和毅力。」(p.162) 作者在麻薩諸塞大學分享時,問學生:「是否同意『放棄』所帶來的污名化,有時候會迫使我們繼續深陷在對身心有害的環境裡?」(p.164)
這使我想起十幾年前,當我說想轉系時,從電話中聽到姊憤怒的聲音,大聲到刺耳,從頭到尾說著她對我轉系有多麼失望,責備我如何背叛了她的信任。
奇特的是,我並不覺得其他人轉系是逃避,而認為他們更接近了自己的追求。我聽不太懂姊的邏輯,她的反應卻深留在我的神經裡,我將自己轉系的選擇視為逃避、讓其他人失望,以致於在畢業後產生一連串效應。
看到本書,我才了解到:「我盡力了,我同時也知道了自己當初有多麼努力、以及多麼痛苦。」安撫了心緒後,想對當時的自己說:「我真的以你為榮,也很感謝你。你獨自一人面對這些情況與壓力,真的辛苦了!」「原來我不是逃避,我正視了自己的狀況,積極去面對。」
當年猶豫是否要轉系時,我在小小福徘徊,不知何去何從。無法堅定離開原本不快樂的方向,並懷疑自己。當時其他系的朋友偶然叫住了我,而跟我談了一段時間,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角度撥雲見日。
他問我原因時,我遲疑地說:「這個系的課程讓我不斷感到心靈枯竭。聽中文系的課讓我感到有能量。」他說:「這就行了,很充分的理由。」
不久前,Ehan傳給我一個國外名校畢業典禮演講短片,大意是說:不要追求你熱愛的事物,因為學生階段可能尚未接觸到這件事。世界上的事情那麼多,你可能在未來人生中,遇到一個從未接觸過的事情時,才發現那是你熱愛的事。若你現在還沒碰到,卻要你一定要決定一個方向,真的是太早了。
「那麼目前要怎麼選擇與辨別呢?」這位名校教授說,「追求能給予你能量的事。」
對當時的我來說亦是如此,談方向還太早,或許只不過從本能想拯救自己,想活下去。
我很慶幸當時的選擇是對的,我相信了自己。
...而且現在還有名校教授幫我背書。
==============
【2.完美與令人失望的距離】
「想要做出正確的判斷,需要聆聽和信任你自己。」 (p.163)
「一個年紀還小的孩童,可能分不清楚自己是真的從做的事情中得到滿足,還是因為放不下那份看似榮耀的光環。...可能直到進入大學體驗過...之後,才發現這真的不是自己的心之嚮往,然而承認自己這時候出現矛盾的糾結,就如同才剛結婚就訴請離婚一般令人進退兩難,因為身邊的人都已經投入了大筆的時間與金錢,現在你卻無法說服自己這是你的真愛?」(p.73)
阻礙我們開口與求助的原因之一,在於不僅難以面對他人「即將排山倒海湧入對我的失望」,也難以面對我對自己的失望。書中一位大二生說:「我不希望別人認為我放棄自己的夢想,或是半途而廢,我甚至也不確定是自己太弱,還是那間學校真的不適合我。」「到最後我真的是不快樂到了極點,才終於向父母提起這件事。」(p.164)
越是曾經表現完美的孩子,越不敢在發現自己不快樂時就毅然轉換道路。而是不斷撐著,直到不快樂的極點,才終於開口想轉換道路。轉換道路的想法在麥蒂心裡反覆思索了千百遍,不斷與朋友談論,然而「父母的擔憂、不希望孩子就此放棄」的期盼卻能輕易困住孩子,麥蒂的父母與教練渾然不覺這一刻是麥蒂心中的希望轉成絕望的瞬間。這之後她一心想自殺,甚至小心翼翼地掩飾自己的意圖,直到成功死亡。
讓我膽顫的是,父母和教練以為自己提供麥蒂的建議是幫助,事實上卻是打開死神之門的鑰匙。他們高興於麥蒂「繼續」了原本的方向,現實卻是麥蒂因為無法在現實中轉彎,於是她沉寂了,她不再說,不再試圖做出其他掙扎,只是沉寂地計畫自殺。甚至把搜尋自殺的所有網頁蹤跡刪除,不讓人知道,完全安靜。
父母當然認為自己是支持麥蒂的。但那一刻,他們沒察覺自己並沒支持麥蒂心心念念、鼓起莫大勇氣才做出的選擇。他們支持的是自己放不開的執著。麥蒂察覺了這股支持力量的抽離,而感到更被困住。
我依然顫抖,當父母沒察覺麥蒂的沈默,以為她不再說就應該沒問題。事實上這沉默卻代表著麥蒂已經放棄了一切,包含生命。
佈道大師摩里斯・博伊德:「請注意完美和令人失望之間的距離是如此的貼近。」大家越是盯著、記得你完美的那一面,就越能意識到當你做出不符合他們心中形象的選擇時,眾人會對你會有多失望與不可置信。
然而,轉彎什麼時候變得如此不可饒恕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人們忘記了,「轉彎原本就是生命所必須」,所有的轉彎都是為了回到自己生命的道路,回到快樂,再度與真實的自己相遇。
------------------------
(個人回溯)
這裡描述的狀況,映照了我在溪州想離職的那些日子。
我終於懂自己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除了書裡的類似狀況,我還經歷了書裡面未描述出的後續。我一直想救自己、想活下去,卻不斷地差點被逼死無數次,長久在自殺的邊緣徘徊著。還活著真的是奇蹟。
我也終於懂了為何自己靈魂會切斷跟人類意識與身體所有連結,放任我與身體無原因地衰弱下去。我遲遲無法言喻所有感受的滋味,一句「辛苦了」也無法包含其中辛酸血淚之萬一。胸中情感迴盪,終於落下眼淚,閉上眼睛說了聲:「謝謝你!」我知道了這些不是靈魂安排的,不用刻意尋找這些經歷有什麼意義。身旁人事物的執著與壓制不斷超出靈魂預期,你一直都想救我,直到再也沒心力,才放棄了所有希望、封閉自己。我終於知道這些感受從何而來。謝謝你,謝謝我自己,謝謝所有回應我想拯救自己的涓滴、與對我伸出的手,一起匯成了河流。
我一直在等待、觀察、尋找著可以將我們整合起來的關鍵。我想,終於找到了。
==============
【3.對不快樂的警覺】
有人說,失去了快樂的能力,就如同心靈的癌症。
心靈的癌症同樣會讓人走向死亡。
當你得了癌症,會怎麼做?人們通常會放下手邊的事物,全心全力、最優先地為了治療癌症而行動、尋找方法。即使放棄治療,也會安排安寧照護。
然而,為何我們面對持續「不快樂」的心靈之癌,卻如此輕忽,甚至處理順序靠後?一副「還不急」的模樣,要當事人或自己等待、有耐心,將不快樂的狀態放著,不想方設法,而先去處理其他「更重要」的事。
麥蒂的故事讓我始終有種徘徊不去的困惑:書中的人們對「不快樂」的警覺非常低。每個人都曾經不快樂過,因此當某種不快樂已經變得不尋常的時候,麥蒂知道。她也曾經一遍又一遍,對幾乎所有認識的人敘述這種不快樂已經「不對勁」、「不尋常」、「這真的不一樣」。
麥蒂也尋找心理諮詢,只是校內諮詢完全沒察覺嚴重性,以為只是單純的新環境不適應(我在大學也遇過同樣狀況)。麥蒂父親知道要尋求更專業的幫助,只是距離遠,以致麥蒂諮詢的次數,我在書中只看到一次。他們試圖讓這協助移往距離麥蒂更近的地方,但是沒來得及。
我思量,這就是需要「家庭諮詢」的原因,需要諮詢的不僅僅是不快樂的當事者。其實身旁的人也不清楚如何提供幫助,有時候父母以為提供讓當事人持續、不放棄原本方向的敦促是助力,卻準確無誤地直接壓壞當事者。即使父母認為自己「沒問題」,父母也需要看到自己的習慣及盲點如何造成當事者的誤區,以及向專業者學習如何提供當事者真正的幫助。
甚至在麥蒂離世後,麥蒂的父母無法相信在電話中聽到的消息,拒絕相信:麥蒂不可能,也不會做這樣的事。
「身旁的親友,大多時候會不經意地迷失在他們展現的漂亮成績單上,以致輕忽了那巧笑倩影背後潛藏的幽暗夢魘、辛酸淚痕。」(推薦序 p.5)
麥蒂求助了整個學期,談論了整個學期,憂鬱症了整個學期,期間接觸了那麼多人,傳了那麼多訊息。沒有人對憂鬱症的症狀擁有真正的警覺,只有她一位摯友的母親閃過一個念頭:麥蒂是否想自殺?但她擔心冒犯而不敢問。
但是現在我們都知道了,問吧!就問吧!可能只有你察覺到她的狀況,而其他人一無所知,也沒任何警覺。就是問出一句話,並不是要你承擔她的人生。
在台灣,也有父母一有不順就向孩子發洩負面情緒,即使知道孩子已診斷出憂鬱症,仍持續向孩子發洩負面情緒(真人實事)。這些行為翻譯成話語,相當於向憂鬱症者宣告:「你去死吧!就是讓你難受到想自殺又如何?我不在乎你的死活。我發洩情緒比你的生命重要。你為此苦苦掙扎也不關我的事。」渾然不覺將孩子一次次推落懸崖。
我不清楚麥蒂的父母為何沒有意識這點:他們並不清楚如何面對麥蒂的狀況。從頭到尾都只是摸索著,卻沒有想過尋求更多資訊了解這個狀況、或向專業者學習。麥蒂離世後,麥蒂的父親看著警方提供讓他指認的照片。「那張照片是否同時也應證他其實犯了千千萬萬個錯,才會讓女兒變成這樣」。(p.236)
書中一位大二生,一樣因為父母的期待而更加被困住,直到情況糟到了她有所覺悟:即使失去名校的加持與可能帶來的光環,也「比不上讓自己再次感到快樂來得更重要」。(p.165)
當身旁的人都沒有這樣的認識時,最後只能靠當事人產生覺悟,才能甩落他人與自己、或大或小、零零散散的期待與不合適的建議,集中於讓自己恢復快樂的方向。
必須意識到「讓自己再度快樂起來」擺在最優先的位置,其他的事情於必要時放下。
==============
【4.期待的混雜】
作者並無特別探討此面向,純粹個人看書時的觀察。
麥蒂的父母就如同大部分的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抱有哪些期待,也分不清哪一樣期待最重要。他們同時都想要,希望孩子讓他們所有的期待都實現。
在麥蒂的故事中,父母在意她不快樂,可是父母同時也期望麥蒂延續原本的生活、課業、跑步、以及希望她好起來。以致媽媽陪伴麥蒂與教練對談時,最後忘記要協助麥蒂「如何再快樂起來」這件事。
當結論是麥蒂不用退隊、繼續跑步訓練,我看到母親與教練「希望麥蒂持續原本的軌跡」的期待勝過了麥蒂一直在痛苦掙扎的--她來此是因為她跑步時再也快樂不起來。同時,也沒有相信她說過的「不想跑步」。
《優秀的綿羊》作者威廉・德雷希維茲提供了以下的洞察力:「...我能理解父母擔心孩子未來發展的心情,但是我們必須格外注意自己對孩子所做的事,我們必須引領孩子去關心除了『成功』以外的其他事情,因為成功只是一個定義非常狹隘的名詞。我的意思並非要你什麼都去追求,而是要有所選擇,這也是我在書裡面最想要傳達的觀念。很多父母會告訴孩子去『做你喜歡做的事』並且去『實現夢想』,但是孩子們都知道父母只是說說而已,她們真正要的是地位和成功。所以,我們一定要出自真心才行。」(p.163)
父母若重視孩子長期不快樂的痛苦,是否有破釜沈舟的勇氣,只優先最重視「快樂」這件事,放下對孩子其他繁雜的期待與執著?
「我們的年輕人究竟...(中略)什麼時候才能面對自我、了解自己的想法,找出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麼,而不去擔心這些是否有利於大學的申請?」「深受影響的不只高中生,這種追趕式的教育模式甚至常常從孩子還不會寫字時就已經開始。」(p.103)
「我們的孩子以前都在社區裡長大--他們在街角或公園裡和其他小孩一起玩遊戲;這些遊戲的規則由孩子們自己決定,他們在這些遊戲裡盡情發揮想像。社會學家稱孩子們玩的搶旗、腳踏車比賽或是丟球撿球等遊戲為『自由遊戲』,然而自1950年代之後,孩子玩這些遊戲的機會越來越少。科學家也發現到兒童自由遊戲(任何非成人主導的遊戲)時間,與兒童焦慮與憂鬱症之間的關聯性:自由遊戲減少,焦慮症狀相對增加。」p.104
不僅父母,孩子們也深陷在這種追趕式的教育模式中不可自拔,因此去看到自己究竟有哪些期待,決定哪一件事是最重要,不僅僅需要覺察,或許更需要寫下來好好看著,仔細思量。
=================
【5.社群媒體與完美】
「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課堂討論中,學生們輪流分享個人對社群媒體的觀感,他們不斷提到『義務』這兩個字。有許多人覺得自己必須維持某一程度的快樂,就如同其中一位學生說的:在他們的良知裡,覺得自己不應該將悲傷與抑鬱帶到這個世界。因為他們選擇保有良知,所以表現出來的行為必須讓大家覺得舒服自在,但有時候也必須付出相對的代價。」(p.203)
這讓我想到,在相似的同輩年齡層中,不知何時默默地蔓延一種概念:「最好不要寫負面的事,需要把自己的心態與情緒整理好,才能在社群媒體中發表。」這似乎被視為一種道德的指標,視為「帶給世界美善」的方式。但是,如果有人真的需要幫助呢?這個潛移默化的標準是否使他們在社群媒體上不會談論內心難以言明的痛苦,減少了被發現需要幫助的管道,阻止了他們開口求助的機會?
賓州大學的評估報告中,出現了「毀滅性完美主義」(destrctive perfectionism)一詞。同時也觀察到「追求學業卓越的慾望,加上誤以為必須成為每個領域上的佼佼者才能功成名就的觀念,使得賓州大學學生承受著龐大的壓力與痛苦。」p.99
「社群媒體最詭譎的地方,就在於每個人其實都在做同樣的事--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每個人都成了一個品牌,所有的網路生活就像是一本流行雜誌。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社群媒體上呈現的只不過是人生裡的一小部分,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理解這一點。拿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別人的精彩時刻相比較,對彼此都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p.120)
「社群媒體具有心理層面的影響力。過度使用網路媒體可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甚至自我情感上的孤立。臨床心理學家賴瑞・羅森(Larry Rosen)指出,「一道危險的裂縫極可能在『台上的你』與『台下的你』之間慢慢裂開,讓你感到孤立無援。」(p.124)
事實上,當我狀況很糟時,組不成一句正常的語言及一篇完整的文章。身體沒絲毫力氣時,根本無法思考。此時我不確定自己要表達什麼,別人可能也看不懂,這就已經讓我打消上社群網站的念頭。事實上,我內心確實覺得,只有「某一些面向」的我,大家才能接受,才能認同。不上社群網站的壓力確實比較小,更輕鬆、更自在。運用社群網站的目的,大部分也是為了搜尋資訊或資源,以及獲得一些連結--知道某些人的近況。
但,使用社群媒體是否有助於自己極度痛苦時的狀態...
Idoubt it.
==============
【6.如果說學到了什麼】
麥蒂最後一章來得猝不及防,當我發現心痛難當,已經來不及了,麥蒂不再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或許我可以不要看最後一章,因為作者讓我認識了這麼多的麥蒂,她的笑、困擾、擔憂、訊息、對話...她已經在我心中活生生的存在過,閱讀到她的離開讓我受到重擊。同時,也勾起了曾經的痛,龐大的情緒仿若在體內要爆開來,而沒找到順利抒發出去的路徑。心裡爆滿了尖叫聲,快要發瘋。我走出門,決定不要停留在這裡,因為想起了麥蒂的隊友所說的。
在麥蒂過世一年後,她在賓州大學田徑隊的一個隊友決定退出,她寄了一封信給其他隊員,包括麥蒂。|
「我不想用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來解釋我為什麼最後決定退隊的原因。...如果我從麥蒂的悲劇事件當中得到了什麼啟示,那應該就是我們必須做能讓自己快樂的事。 我發現賓州大學裡還有很多我想要去嘗試體驗的事,我也希望能讓跑步成為我繼續熱愛的事,而不是讓我焦慮,同時再次損害我健康的元兇。」(p.242)
「我們可以盡量學習每一件事,學習怎麼和別人討論他們的痛苦,也學習分享自己的痛苦;更祈禱愈來愈少人被困在這股洶湧的漩渦之中。」(p.243)
請千萬不要等到沒有選擇的餘地。我走過那其中的慘烈、無數個不見天日的暗夜與狂風暴雨,摧折了多少心靈與身體的狀況,我尚未能言抒筆述。只希望不要有人再走過與我相似的道路。
如果說這本書讓我學到了什麼事,那就是在可以選擇時,離開讓自己不快樂的事情。這個世界還很大,可以嘗試的事情還很多,沒體驗過的事情還很多。只要不執著於原先道路與位置,轉個彎就是新的道路。有時候我們想活下去,就必須把快樂擺在最優先順序,放下其他期待、放下其他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