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幻如化,短暫如朝露,不生亦不滅」 --- 鳥巢禪師與白居易的禪學對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一週從分享鳥巢道林禪師與白居易充滿禪意的對話開始,當然先要介紹兩位主人翁的生平,首先是鳥巢道林禪師,根據維基百科簡介,

鳥窠道林禪師

鳥窠道林(741年—824年),中國唐朝禪僧。諡號「圓修禪師」,俗姓潘,杭州富陽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

9歲出家為僧,21歲時於荊州(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果願寺受具足戒。後往長安,跟隨西明寺復禮法師學《大乘起信論》《華嚴經》。

大曆三年(768年)唐代宗召徑山道欽禪師入宮時,道林禪師向他學習禪法。

晚年回到杭州,在秦望山隱居,道不在遐,道就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根據《五燈會元》記載:道林禪師後來獨自到秦望山,在一棵枝葉茂盛,盤屈如蓋的松樹上棲止修行,好像小鳥在樹上結巢一樣,所以當時的人稱他為鳥窠禪師。

由於禪師道行深厚,時常有人來請教佛法,白居易也是其中一位,兩人之間精彩的對話,便是本篇要分享的禪意對話。

長慶四年(824年)二月初十日,道林禪師圓寂,敕諡園修禪師。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詩界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

祖籍山西太原,生於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市),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

白居易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實際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

他晚年雖仍不改關懷民生之心,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時放意詩酒,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

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元白兩人是文學革新運動的夥伴,分別作有《元氏長慶集》與《白氏長慶集》,稱為長慶體,又稱元和體。晚年白居易又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人稱為「劉白」。

白居易因努力寫詩,曾自述或許有人認為他是「詩王」或「詩魔」唐宣宗曾褒白居易為「詩仙」,故人稱「敕封詩仙」,而李白是後世才由民間從「謫仙人」轉尊為「詩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時就已廣為流傳於社會各地各階層,乃至外國,如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產生很大的影響。

重要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秦中吟》、 《新樂府》與《問劉十九》等,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其中《慈烏夜啼》和《燕詩》即表現他為人孝順。

在接下去聊到鳥巢道林禪師與白居易的對話前,先推薦這首充滿禪意的空靈古箏曲《溪行桃花源》,心中若有桃花源,處處皆是水雲間,中國古典音樂 深睡音樂 安靜音樂 瑜伽音樂 輕柔安靜的音樂,引用自羅種菜音樂廠 Youtube 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6UEOpIHAc

raw-image

以下典故文字係引用自奈普敦論壇Jack於2016年6月7日發表的文字,而其文言文典故則出自中台山月刊262期刊載的禪門探微一文,再加上我個人對其中鳥巢道林禪師與白居易文言文對話翻成白話文的註釋而成。

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有一天,他來到樹下拜訪鳥巢道林禪師,他看到鳥巢道林禪師端坐在搖搖欲墜的鵲巢邊上,說道:

  「禪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

  禪師回答:「太守,你的處境才非常危險,我坐在樹上倒一點也不危險。」

  白居易聽了不以為然的說:「下官是當朝重要官員,有什麼危險呢?」

  禪師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不危險呢?」

  意思是說,官場浮沉,鉤心鬥角,危險就在眼前。

白居易似乎有些領悟,轉個話題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句話翻成白話文的涵義如下 :

「不要做任何壞事,要努力去做各種好事,並且讓自己的心念清淨,這就是所有佛陀的教導。」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白居易聽了很失望,他以為禪師會開示什麼深奧的道理,便說:「這是三歲孩兒也知道的道理。」

  禪師道:「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聽了禪師的話,完全改變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態度。有一次白居易又以偈語請教禪師: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複浮生是夢中?」

這段話翻成白話文涵義如下 :

 「我特地走進佛門來探問人生的痛苦與空虛,鼓起勇氣向禪師請教禪宗的道理;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到底是人生像一場夢?還是人生本來就是夢中的一段經歷呢?」)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禪師也以偈回答:

  「來時無跡去無踪,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這句話翻成白話文涵義如下 :

 「來的時候沒有痕跡,走的時候也沒有蹤影,來和去原本就是一回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又何必再去追問人生的事呢?這整個人生本來就是在夢中啊。」)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人生如幻如化,短暫如朝露,但是如果體悟到「無生」的道理,超越時間「去」「來」的限制,生命就能在無盡的空間中不斷的綿延擴展,不生亦不滅。

這段話翻成白話涵義如下 :

「人生就像幻影和變化一樣虛無不定,短暫得像清晨的露水一樣轉眼即逝。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但如果能體會「無生」這個道理,超越了時間上的「過去」與「未來」這種限制,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那麼生命就可以在無限的空間中持續延伸,不會出生,也不會消失。)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白居易聆聽禪師的開示之後,深感敬佩,於是皈依禪師,作禮而退。

  我們從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的對話中,了解到禪學並不重視知識和口舌的爭勝,而重在知行合一,甚至認為行比知更重要。

所以鳥巢道林禪師才會開示白居易,八十老翁雖然人生閱歷豐富,如果不將這些領悟的禪理身體力行,那麼就算熟讀三藏十二部,還是不能真正了解佛法的真諦,衍伸到21世紀,也就是告知大家佛學要在行中悟,光只會念經看書還是不夠的。

  當年白居易因為鳥禪道林禪師的一席話開示點醒,從此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成為佛教徒,遍訪名山高僧,晚年更是盡遣姬妾,長年茹素,自號為香山居士,常行文表達他信佛有得的心境,不再為世俗繁華所羈累,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禪學的世界中。

從9世紀的鳥巢道林禪師與白居易的禪意對話,到21世紀的現代人還是十分受用,生死來去都只是一場夢,既是虛幻何必執著在人生在世的種種糾葛,因為不論好壞終歸一場空,還不如靜心自持,放下我執,才能在禪學的道路上更加精進自修,願大家早日從鳥巢道林禪師與白居易的禪學對話中,領悟到人生如幻如化,短暫如朝露,不生亦不滅的真義。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註)

一、文中典故文字係引用自奈普敦論壇Jack於2016年6月7日發表的文字,而其文言文典故則出自中台山月刊262期刊載的禪門探微一文,再加上我個人對其中鳥巢道林禪師與白居易文言文對話翻成白話文的註釋而成。

二、文中引用這首,充滿禪意的空靈古箏曲《溪行桃花源》,心中若有桃花源,處處皆是水雲間,中國古典音樂 深睡音樂 安靜音樂 瑜伽音樂 輕柔安靜的音樂,引用自羅種菜音樂廠 Youtube 頻道,本文引用純粹為推薦特展好音樂,無任何商業考量運用。

三、本篇中的圖像,是根據作者文中典故文言文翻成的白話文文字,對Windows Bing Image Creator AI生成圖案器下指令,以掐絲琺瑯彩主義藝術風格搭配,共生成50張圖像,本文圖文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非商業使用,歡迎載明圖文出處與作者名稱後轉載,如需移作商業使用,請與本人連繫合作細節,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下載、轉載、分享、塗改,盜用必究,謝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雅米-avatar-img
2025/07/07
這篇文章仿如一場穿越千年的心靈對話,鳥巢禪師的「來時無跡,去無踪」與白居易的提問,彷彿也在對我們當下說話。從文字中讀到的不只是禪機,更是行動與體悟的力量。謝謝輕煙的用心整理深刻內容,讓我在閱讀之間,也重新思考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人生如夢,願我們皆能在夢中覺醒,自淨其心。(觀自在,心自在,安自心,顧好身心,圓融善待)~修心
輕煙飄過-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07
雅米 離開學校以後 ,少有像以前有教授解說,但人出了社會,活到老學到老,不同的生活體驗,與不停歇的學習,能培養更開拓的視野,從現代科技學方便,從先人智慧對話中學綜觀,再依每個人所處不同年齡、地域、原生家庭與工作職場,去思索哪一種哲學思維適合自己,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avatar-img
輕煙跟你聊聊
173會員
727內容數
透過跟你聊聊的方式,聊電影、聊戲劇、聊音樂、聊教育、聊網路觀察、聊小說、圖文與音樂劇場創作、聊藝術、聊愛情,藉由分享觀看不同領域不同世代的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持續保持對各國民族、歷史、文化、語言、宗教、信仰、音樂、舞蹈與戲劇創作的開闊視野與敏銳度,並與世界各地讀者交流,豐富深刻彼此的生命意涵。
輕煙跟你聊聊的其他內容
2025/07/03
今天要分享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813年—約858年)千古愛情名作《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唐代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蓬山一作:蓬萊)
Thumbnail
2025/07/03
今天要分享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813年—約858年)千古愛情名作《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唐代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蓬山一作:蓬萊)
Thumbnail
2025/07/01
今天要跟格友介紹的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流傳千古的名詞《青玉案·元夕》,這首詞寫於宋淳熙元年或二年,是詞人剛從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臨安所著,當時祖國的半壁江山都在侵略者的鐵蹄的蹂躪之下,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辛棄疾對此甚為憂心,然所提諸多建議都未曾受到朝廷接受,滿腹激情、哀傷與怨恨...
Thumbnail
2025/07/01
今天要跟格友介紹的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流傳千古的名詞《青玉案·元夕》,這首詞寫於宋淳熙元年或二年,是詞人剛從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臨安所著,當時祖國的半壁江山都在侵略者的鐵蹄的蹂躪之下,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辛棄疾對此甚為憂心,然所提諸多建議都未曾受到朝廷接受,滿腹激情、哀傷與怨恨...
Thumbnail
2025/06/30
續上篇,今晚再來讀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年少寫的另一首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北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Thumbnail
2025/06/30
續上篇,今晚再來讀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年少寫的另一首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北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無涯子是一位明末清初的修道人,他自幼有出家之志,但因家道中落,未能如願。他在明朝滅亡後,不願為清朝效力,四處遊歷,尋找修道的機緣。他曾經拜訪過許多名山大川,參訪過許多高僧道士,但都沒有得到心中所求的真道。他漸漸感到失望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麼。有一天,他來到了西湖...
Thumbnail
無涯子是一位明末清初的修道人,他自幼有出家之志,但因家道中落,未能如願。他在明朝滅亡後,不願為清朝效力,四處遊歷,尋找修道的機緣。他曾經拜訪過許多名山大川,參訪過許多高僧道士,但都沒有得到心中所求的真道。他漸漸感到失望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麼。有一天,他來到了西湖...
Thumbnail
    人要怎麼做?修該如何修?奉菩薩指示:往後每日一篇憨山大師的事蹟與修行故事,以學習效仿他的精神與作為。請您除了每日定課與奉行斷惡修善外,也要多多參考本篇故事案例,並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往後亦將製作相關影片:(以下取自網路後編輯分享)   文章目錄頁面:http://mouniassn.pi
Thumbnail
    人要怎麼做?修該如何修?奉菩薩指示:往後每日一篇憨山大師的事蹟與修行故事,以學習效仿他的精神與作為。請您除了每日定課與奉行斷惡修善外,也要多多參考本篇故事案例,並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往後亦將製作相關影片:(以下取自網路後編輯分享)   文章目錄頁面:http://mouniassn.pi
Thumbnail
〔五灯会元、巻四、霊雲志勤禅師〕 僧問、如何得出離生老病死。 師曰、青山元不動、浮雲任去來。 此句禪語具有多樣化的解釋 青山代表穩重與不變的自心 浮雲象徵飄移不定的外在環境 人生之路有時晴有時雨 經常有狂風也有暴雨 在順境與逆境難關間不斷擺盪 青山宛如象徵自我堅定的佛性 不受外在環
Thumbnail
〔五灯会元、巻四、霊雲志勤禅師〕 僧問、如何得出離生老病死。 師曰、青山元不動、浮雲任去來。 此句禪語具有多樣化的解釋 青山代表穩重與不變的自心 浮雲象徵飄移不定的外在環境 人生之路有時晴有時雨 經常有狂風也有暴雨 在順境與逆境難關間不斷擺盪 青山宛如象徵自我堅定的佛性 不受外在環
Thumbnail
2016.9.28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謂空首座①曰: 「自有叢林已來,得人之盛,無如石頭馬祖,雪峯②雲門③。 近代唯黃龍五祖二老,誠能收拾四方英俊衲子, 隨其器度深淺,才性能否,發而用之。 譬如乘輕車駕駿駟,總其六轡,奮其鞭策, 抑縱在其顧盻之間,則何往而不達哉。」 《廣錄》 【注釋】
Thumbnail
2016.9.28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謂空首座①曰: 「自有叢林已來,得人之盛,無如石頭馬祖,雪峯②雲門③。 近代唯黃龍五祖二老,誠能收拾四方英俊衲子, 隨其器度深淺,才性能否,發而用之。 譬如乘輕車駕駿駟,總其六轡,奮其鞭策, 抑縱在其顧盻之間,則何往而不達哉。」 《廣錄》 【注釋】
Thumbnail
2016.03.16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學者不知道之所向,則尋師友以參扣之。 善知識不可以道之獨化,故假學者贊祐之。 是以主招提有道德之師,而成法社,必有賢智之衲子, 是為虎嘯風冽,龍驤雲起。 昔江西馬祖,因百丈南泉,而顯其大機大用。 南岳石頭得藥山①天皇②,而著其大智大能。 【注釋】
Thumbnail
2016.03.16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學者不知道之所向,則尋師友以參扣之。 善知識不可以道之獨化,故假學者贊祐之。 是以主招提有道德之師,而成法社,必有賢智之衲子, 是為虎嘯風冽,龍驤雲起。 昔江西馬祖,因百丈南泉,而顯其大機大用。 南岳石頭得藥山①天皇②,而著其大智大能。 【注釋】
Thumbnail
2015.7.17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 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 昔達觀頴①,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 聰曰:『子之所言,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睹其奧,當求妙悟。 悟則超卓傑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 外。
Thumbnail
2015.7.17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 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 昔達觀頴①,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 聰曰:『子之所言,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睹其奧,當求妙悟。 悟則超卓傑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 外。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7.12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謂功輔曰: 「昔翠巖真點胸①耽味禪觀,以口舌辯利,呵罵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實不明了。 一日金鑾善侍者②見而笑曰:師兄參禪雖多,而不妙悟,可謂癡矣。」 《白雲夜話》 【演蓮法師譯文】 白雲守端禪師對郭功輔說: 良因贊曰: 曰:「唸《法華經》已及三千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7.12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謂功輔曰: 「昔翠巖真點胸①耽味禪觀,以口舌辯利,呵罵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實不明了。 一日金鑾善侍者②見而笑曰:師兄參禪雖多,而不妙悟,可謂癡矣。」 《白雲夜話》 【演蓮法師譯文】 白雲守端禪師對郭功輔說: 良因贊曰: 曰:「唸《法華經》已及三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