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從分享鳥巢道林禪師與白居易充滿禪意的對話開始,當然先要介紹兩位主人翁的生平,首先是鳥巢道林禪師,根據維基百科簡介,
鳥窠道林(741年—824年),中國唐朝禪僧。諡號「圓修禪師」,俗姓潘,杭州富陽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9歲出家為僧,21歲時於荊州(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果願寺受具足戒。後往長安,跟隨西明寺復禮法師學《大乘起信論》《華嚴經》。
大曆三年(768年)唐代宗召徑山道欽禪師入宮時,道林禪師向他學習禪法。
晚年回到杭州,在秦望山隱居,道不在遐,道就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根據《五燈會元》記載:道林禪師後來獨自到秦望山,在一棵枝葉茂盛,盤屈如蓋的松樹上棲止修行,好像小鳥在樹上結巢一樣,所以當時的人稱他為鳥窠禪師。
由於禪師道行深厚,時常有人來請教佛法,白居易也是其中一位,兩人之間精彩的對話,便是本篇要分享的禪意對話。
長慶四年(824年)二月初十日,道林禪師圓寂,敕諡園修禪師。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詩界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
祖籍山西太原,生於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市),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
白居易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實際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
他晚年雖仍不改關懷民生之心,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時放意詩酒,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
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元白兩人是文學革新運動的夥伴,分別作有《元氏長慶集》與《白氏長慶集》,稱為長慶體,又稱元和體。晚年白居易又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人稱為「劉白」。
白居易因努力寫詩,曾自述或許有人認為他是「詩王」或「詩魔」唐宣宗曾褒白居易為「詩仙」,故人稱「敕封詩仙」,而李白是後世才由民間從「謫仙人」轉尊為「詩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時就已廣為流傳於社會各地各階層,乃至外國,如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產生很大的影響。
重要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秦中吟》、 《新樂府》與《問劉十九》等,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其中《慈烏夜啼》和《燕詩》即表現他為人孝順。
在接下去聊到鳥巢道林禪師與白居易的對話前,先推薦這首充滿禪意的空靈古箏曲《溪行桃花源》,心中若有桃花源,處處皆是水雲間,中國古典音樂 深睡音樂 安靜音樂 瑜伽音樂 輕柔安靜的音樂,引用自羅種菜音樂廠 Youtube 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6UEOpIHAc

以下典故文字係引用自奈普敦論壇Jack於2016年6月7日發表的文字,而其文言文典故則出自中台山月刊262期刊載的禪門探微一文,再加上我個人對其中鳥巢道林禪師與白居易文言文對話翻成白話文的註釋而成。
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有一天,他來到樹下拜訪鳥巢道林禪師,他看到鳥巢道林禪師端坐在搖搖欲墜的鵲巢邊上,說道:
「禪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
禪師回答:「太守,你的處境才非常危險,我坐在樹上倒一點也不危險。」
白居易聽了不以為然的說:「下官是當朝重要官員,有什麼危險呢?」
禪師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不危險呢?」
意思是說,官場浮沉,鉤心鬥角,危險就在眼前。
白居易似乎有些領悟,轉個話題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句話翻成白話文的涵義如下 :
「不要做任何壞事,要努力去做各種好事,並且讓自己的心念清淨,這就是所有佛陀的教導。」




白居易聽了很失望,他以為禪師會開示什麼深奧的道理,便說:「這是三歲孩兒也知道的道理。」
禪師道:「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聽了禪師的話,完全改變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態度。有一次白居易又以偈語請教禪師: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複浮生是夢中?」
這段話翻成白話文涵義如下 :
「我特地走進佛門來探問人生的痛苦與空虛,鼓起勇氣向禪師請教禪宗的道理;





到底是人生像一場夢?還是人生本來就是夢中的一段經歷呢?」)




禪師也以偈回答:
「來時無跡去無踪,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這句話翻成白話文涵義如下 :
「來的時候沒有痕跡,走的時候也沒有蹤影,來和去原本就是一回事;








又何必再去追問人生的事呢?這整個人生本來就是在夢中啊。」)





人生如幻如化,短暫如朝露,但是如果體悟到「無生」的道理,超越時間「去」「來」的限制,生命就能在無盡的空間中不斷的綿延擴展,不生亦不滅。
這段話翻成白話涵義如下 :
「人生就像幻影和變化一樣虛無不定,短暫得像清晨的露水一樣轉眼即逝。




但如果能體會「無生」這個道理,超越了時間上的「過去」與「未來」這種限制,





那麼生命就可以在無限的空間中持續延伸,不會出生,也不會消失。)




白居易聆聽禪師的開示之後,深感敬佩,於是皈依禪師,作禮而退。
我們從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的對話中,了解到禪學並不重視知識和口舌的爭勝,而重在知行合一,甚至認為行比知更重要。
所以鳥巢道林禪師才會開示白居易,八十老翁雖然人生閱歷豐富,如果不將這些領悟的禪理身體力行,那麼就算熟讀三藏十二部,還是不能真正了解佛法的真諦,衍伸到21世紀,也就是告知大家佛學要在行中悟,光只會念經看書還是不夠的。
當年白居易因為鳥禪道林禪師的一席話開示點醒,從此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成為佛教徒,遍訪名山高僧,晚年更是盡遣姬妾,長年茹素,自號為香山居士,常行文表達他信佛有得的心境,不再為世俗繁華所羈累,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禪學的世界中。
從9世紀的鳥巢道林禪師與白居易的禪意對話,到21世紀的現代人還是十分受用,生死來去都只是一場夢,既是虛幻何必執著在人生在世的種種糾葛,因為不論好壞終歸一場空,還不如靜心自持,放下我執,才能在禪學的道路上更加精進自修,願大家早日從鳥巢道林禪師與白居易的禪學對話中,領悟到人生如幻如化,短暫如朝露,不生亦不滅的真義。




(註)
一、文中典故文字係引用自奈普敦論壇Jack於2016年6月7日發表的文字,而其文言文典故則出自中台山月刊262期刊載的禪門探微一文,再加上我個人對其中鳥巢道林禪師與白居易文言文對話翻成白話文的註釋而成。
二、文中引用這首,充滿禪意的空靈古箏曲《溪行桃花源》,心中若有桃花源,處處皆是水雲間,中國古典音樂 深睡音樂 安靜音樂 瑜伽音樂 輕柔安靜的音樂,引用自羅種菜音樂廠 Youtube 頻道,本文引用純粹為推薦特展好音樂,無任何商業考量運用。
三、本篇中的圖像,是根據作者文中典故文言文翻成的白話文文字,對Windows Bing Image Creator AI生成圖案器下指令,以掐絲琺瑯彩主義藝術風格搭配,共生成50張圖像,本文圖文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非商業使用,歡迎載明圖文出處與作者名稱後轉載,如需移作商業使用,請與本人連繫合作細節,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下載、轉載、分享、塗改,盜用必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