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是過去的未來
仰望星空,所見均是星系的過往態樣,部分或許已逝
換句話說,空間/距離愈大,人類對所接收到的訊息誤判愈高儘管歷史總是相似,卻不一定相近,更遑論符合預期
除非,能做到即時傳送:
「現代的即時通訊,對過往的電報系統而言,宛如先知」
人們能夠感知的,是自身/對象的狀態(現在)與歷程(過去)
現下的處境,是過往的積累,屬於既定事實,理論上不可逆
然而,理論並非原則,仍有精進空間
所謂事實,會隨人的主觀意識而有不同的解釋
這樣的論述,不僅指稱「其他人」,還適用於自己
至此,人類即便無法回到過去,卻能藉由回顧,再次審視已發生的事實:
「只要重塑對事物的認知與定義,等同回到過去改變事件,影響現在與未來」
未來,尚未決定
人類有能力選擇是何幅景象,關鍵是:意願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雖嚴謹,卻無法解釋人性的反蝕現象
1.為何人會安於現狀,不願跨越舒適圈?
2.生存(生理、安全)的條件不足,為何人會盲目追求自尊與自我實現!
人性是多重意識的綜合體,賦予其特定趨向等同自詡為上帝,自大且無知
有動機不見得會訴諸行動,須考量環境阻力產生的折損率
同樣的情境,有人愈挫愈勇、有人畏虎怕難,故折損率應假定為-100%~100%
這說明反蝕現象1.,停滯的原因僅是環境阻力>動機,否決滿足更高需求的意願
相對的,不同需求層次的環境阻力(主/客觀)也不同,致使人越級挑戰
這證明反蝕現象2.,自尊與自我實現屬於「意識形態」的滿足,只要自定義認可(阻力趨近於0),即使客觀條件(生活水準)不如預期,仍可寄存於假想的舒適圈
實質的積累,才有意義,更是當責
不論過往如何,當下的決斷才是首要
儘管未來不可知,卻是每個現下堆砌的結果
因受阻而停滯,因滿足而寄存,均符合個人意願
沒有不好,但有差異;也因差異,造就階級
人終將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不是一句「非我本意」就能開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