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劇發生之前|深度解讀《我們與惡的距離II》探討悲劇成因與救贖的可能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沒有人該是一座孤島 No man is an Island——約翰・多恩 John Donn《沈思十七》

當我們在新聞上看見精神病患者的無差別殺人、隨機傷人事件,底下的留言總是迅速轉向對兇手的咒罵與制度的批判。輿論風向討論著死刑存廢、嘲笑可教化的說法,也在社群上快速貼上標籤:「殺人魔」、「該死」、「不能原諒」。

曾有很多戲在探討事件發生後的復仇或釋懷,但《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卻選擇逆流而行,將鏡頭拉回悲劇發生之前,讓我們看見一個殺人犯,是怎麼被這個社會一步步推向深淵。

回到事件的起點:在「殺人償命」之前,我們還能做什麼?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季

《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季著重在悲劇發生以後,受害者的傷痛、加害者家屬的愧疚、媒體與社會的責任;而第二季則是用了更多的篇幅來述說悲劇發生之前的事,如同第一季的經典台詞,這次故事用了二十年來描述故事是如何累積成一場無法挽回的悲劇。

這一季的劇情則讓角色更為完整,在歷經20年的時間之後,去發現每個悲劇的發生,都是一個又一個微小失衡的結合:從家庭教育的扭曲、政治權益的衡量、醫療可能與病識感等等,最終成了一場無法回頭的爆炸。

羅自強與胡冠駿:殺人犯,也曾是別人的救贖

比起第一季的殺人就該償命的氛圍,這更多的是在這之前的事,殺人犯在成為殺人犯之前,他曾經是什麼樣子、是怎麼活著、為什麼走到這一步。

而這一季最令人難以釋懷的,莫過於羅自強與胡冠駿的對比。

羅自強,他曾經是高政茗的救贖,是他生命中溫暖的一道光,是孩子的好爸爸。即使身患精神疾病,他的家人依然選擇相信、選擇陪伴,希望他能出院回家休養,陪伴他希望他快點好起來不只是病人,而是還能再度「被愛的家人」而他真的只是生病了,在幻覺之下犯下了錯。

反觀胡冠駿,則是更寫實的告訴你:如何用二十年養出一個殺人犯,是活生生的「社會共業」,是一次又一次的沒有被接住。從小不被諒解,爸爸的高要求、媽媽的歇斯底里,他對世界的恨,來自於父母對他的恨。或許一開始是ADHD沒有妥善治療的問題,但後面更多的是來自家庭的傷痛。

精神醫療還來不及接住:病識感不足,錯失了治療機會

許幸國這個角色,除了是代出被害者與加害者家屬的劇情外,也代表著過去精神醫療體系裡,那些還來不及被接住的人

即使身邊就有許幸珠這樣有醫療背景的人,在那個時代氛圍下,他仍然沒有得到正確的醫療。而他的時間線也對應胡冠駿的小時候,媽媽帶著他看醫生,明明確診是ADHD,家中卻不願意持續治療,認為「只是他不夠努力」「要學會控制自己」,而錯過了早療的機會。

衛生福利部 心理健康司表示:台灣ADHD盛行率9.02%,卻只有1.62%的人接受診斷。且趁早治療是有幫助的,學齡前ADHD的治療改善率達80% (資料來源)

雖然現代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已逐步普及,但「病識感不足」仍是最大的障礙之一。且社會上仍有許多對於疾病的誤解,認為精神病是可以自癒的,「你只是想太多」、「為什麼不能想開一點」、「開心點就沒事了」諸如此類的誤會,導致許多的病患不願意、或是不懂得就醫治療,因而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時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地獄|父母的彌補心態,該怎麼學會愛?

第六集胡家威決定為了胡冠駿再努力一下,釋出的一點善意,卻不足以接住胡冠駿從小到大的傷痛。

「條件這麼多,愛個屁啊!」

你要好好念書、考一百分,爸媽才會喜歡你。有多少人的童年是這樣一步步過來的,幸運的孩子非常努力,交換到父母的愛;但總有些孩子不夠幸運,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要求,念書沒有別人好、才藝沒有別人好,更可怕的是好上還要更好,一旦一個目標沒有達到,其他的一切都像是被否定了一樣,成為了家裡沒用的東西、沒有人愛你。

「看他被帶走,我怎麼有點開心。」
「教小孩為什麼那麼難,我標準要放多低,他才能夠長大?」

在一切看似好轉的時候,卻突然急轉直下

而最可惜的就是牛官(牛祐荷)了,他是真心想接住胡冠駿的人,用盡一切努力,希望每個個案年輕人不會走上絕路。可惜他還是失敗了,甚至喪送自己與孩子的性命。只差那麼一點,如果在超市門口見到了面,如果能阻止這一切,一切就會不一樣了吧。

這也是少年保護官/社工工作最沉重的真實——沒有絕對的救贖,只有一次次伸手、試著接住一點可能性。

浣熊的含義:你不是生病,有時候世界本來就不正常

在第十集中,柳少爺再次回歸社會、回到家中,卻在觀訪員探視的時候說:「有熊。」讓人非常擔心,難道是幻覺再次發作了嗎?

而結果並不是幻覺,柳少爺說的熊,是眾人都能看到的可愛浣熊,或許也是幽默地提醒我們:不要急著放大病人的一切反應,不是每一次異常都是病發,總認為「他是不是又發病了?」有時候現實也可能很瘋狂,會出現不可思議的事情,是真是假還不一定呢!

烏托邦|面對過去的錯誤,與過去溫柔和解

第十集取名為《烏托邦》——是一個理想的群體和社會的構想,給了多數角色一個美好的、被接住了的結局,或許真的是個太過理想化的幸福結局,但畢竟是戲劇,創造出現實無法擁有的烏托邦,也是沒有關係的吧。

這一集能夠看到多年後的道歉與釋懷,讓角色們互相溫柔和解,或許有人會認為

台灣長輩的憋扭道歉:「來吃飯了!」

在台灣,家人的道歉是很憋扭的,有時候最簡單的就是喊了句「來吃飯了」。驕傲的高家女主人高張玉敏,雖然沒有開口真正的道歉,但他主動煮了一桌菜,喊了兩個孩子來吃飯,圍成一圈的桌子、一起吃飯的一家人,像試著彌補二十多年的遺憾,也正式接納了高政茗一家人。

每一種角色都不該被定義:家庭角色的扮演與加害者與被害者家屬的身份掙扎

劇中我尤其喜歡第十集高政光和陳又茗在醫院裡的那場戲,中間隔著一扇窗,就像一道光再次照進高政茗的世界,兩人相視而笑,彷彿看見高政茗仍是十年前小女生的模樣。

其實劇中我本來一直以為兄妹不太熟,也都是馬亦森在關心高政茗,到第九、十集才發現,高政光也是很努力在當一個哥哥,他從未忘記簡佳鑫做過的是,也希望能好好彌補高政茗,並連他的孩子也一起照顧著。

很努力當一個哥哥、很努力當一個爸爸,或是很努力在當加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甚至是兩邊都當,每一個人在「成為」另一個人之前,應該有多少努力,才能算得上扮演好這過位置呢?

加害者家屬要卑微,要看起來「值得被原諒」,就好像第一季,在記者面前下跪痛哭?被害者家屬應該要怎麼樣呢?要悲痛、要憤怒,才不會被指責原諒得太快、「冷血」?就像簡齊惠在戲中說的,他是被害者家屬,也是受害者家屬,那他應該怎麼辦呢?最後靈骨塔見爸爸的那一幕,如同對姑姑說的那聲「好久不見」,選擇了原諒與放下。

無論選擇原諒或不原諒,只要能好好活著就夠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最後選跟當年舞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一樣,把結局交由觀眾決定,我們不知道胡冠駿最終是否被判死刑,也無從得知正義是否被伸張(死刑就是正義嗎?),但我們看到的是:每個角色在歷經各自的悲劇後,開始往前走了,朝著更好的方向努力著。

這部作品從不為了說服你要原諒誰、去告訴你一定要挺死或是廢死,它只是想讓你明白:有些悲劇,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一段時間的累積、許多問題集結而成,但也希望你明白,即使你現在的處境很糟糕、很痛苦,也總會有好起來的一天

原不原諒、能不能釋懷,從來就沒有唯一的解答。
而那些你以為的怪物,可能也曾經只是想被愛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陸壱玖|619
0會員
1內容數
影評、觀後感,偶爾有些吃吃喝喝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真實案件。透過訪談案件的相關人士,娓娓道來整個事件的始末。當受害者開始跟嫌犯成為室友後,就是一連串災難的開始,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
Thumbnail
真實案件。透過訪談案件的相關人士,娓娓道來整個事件的始末。當受害者開始跟嫌犯成為室友後,就是一連串災難的開始,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相隔4年正式回歸,首季的主題是藉連環自殺探究尋死背後的理由,繼而帶出人文關懷為想死的人帶來一點希望,第二季的主題是藉連環殺人案的公式套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議題探討,藉陳年舊案的重啟調查與相關人的接連死去,揭開埋藏多年的真相。
Thumbnail
相隔4年正式回歸,首季的主題是藉連環自殺探究尋死背後的理由,繼而帶出人文關懷為想死的人帶來一點希望,第二季的主題是藉連環殺人案的公式套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議題探討,藉陳年舊案的重啟調查與相關人的接連死去,揭開埋藏多年的真相。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作者整理了病態犯罪者的治療史,清楚說明為何治療效果不彰?哪種治療方式反而助長再犯率?目前學界對治療採取何種態度?而書中提出歐美法庭對病態犯罪者的裁量,肯定會顛覆你固有的看法。
Thumbnail
 作者整理了病態犯罪者的治療史,清楚說明為何治療效果不彰?哪種治療方式反而助長再犯率?目前學界對治療採取何種態度?而書中提出歐美法庭對病態犯罪者的裁量,肯定會顛覆你固有的看法。
Thumbnail
如果你讀者有推薦本書作者的第二本作品 請你一定要留言告訴我好嗎? 有血緣的,未必有愛。 一個被通緝的殺人犯,他以為他會在逃亡中,悲慘過完一生。 然而,他在遇到一個小孩之後,因為產生了牽絆社會,他反而變成帶給小孩幸福與思念的人。 殺人犯帶小孩逃亡的路程中,一度,為這孩子的將來設想,想給孩子美
Thumbnail
如果你讀者有推薦本書作者的第二本作品 請你一定要留言告訴我好嗎? 有血緣的,未必有愛。 一個被通緝的殺人犯,他以為他會在逃亡中,悲慘過完一生。 然而,他在遇到一個小孩之後,因為產生了牽絆社會,他反而變成帶給小孩幸福與思念的人。 殺人犯帶小孩逃亡的路程中,一度,為這孩子的將來設想,想給孩子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