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給 AI 什麼樣的資料,才能在方便與安全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導言|我想用 AI,但又不敢給它太多資料…
有沒有這種感覺?
你其實也知道,AI 能幫忙的事很多,
像是幫你統整資料、規劃任務、協助思考……
如果它能更了解你一點,說不定就能更準確地幫你。
但你又會擔心:
「如果我把太多個人資料交出去,會不會有一天這些東西被外洩?」
「萬一它哪天被駭了,我的內心世界是不是就被看光光了?」
「那種赤裸裸的感覺……我其實很抗拒。」
於是,我們卡在了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裡:
什麼都不想給,AI 就幾乎幫不上忙;
什麼都願意給,心裡卻又沒辦法安心。
這篇文章,就是想陪你一起釐清——
我們到底該給 AI 什麼樣的資料,
才能在方便與安全之間,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釐清三個觀念:資訊安全、隱私安全、可識別性
很多人一想到「個人資料」,就會馬上擔心「會不會被駭」、「會不會被公開」、「是不是什麼都不能寫」。
但你知道嗎?我們每天在手機、網站、問卷裡留下的資料,
其實大多都不是真的「危險資訊」,而是——你還沒搞清楚它的可識別性有多高。
在討論「要不要給 AI 資料」之前,我們可以先釐清三個概念。
📌 資訊安全:資料有沒有被好好保管
這像是你把東西交給別人幫忙收著,那個「保管的地方」有沒有上鎖、防火、防盜,
會不會被駭客入侵、系統當機、資料外洩——這是資訊安全在意的重點。
它關注的是:系統本身有沒有漏洞?
📌 隱私安全:資料有沒有被用來看你這個人
有時候資料沒被偷走,但卻被過度利用或錯誤解讀了。
像是把你曾經搜尋過的關鍵字、寫下的筆記,拿來當成「你是這樣的人」。
這是隱私安全關注的部分——資料會不會被拿來拼湊你、標籤你、操控你。
📌 可識別性:這筆資料能不能讓人知道是你?
最核心的問題是這個:
你給 AI 的資料,是「誰都看得出是你本人」的?還是「匿名也可以用」的?
資料的可識別性越高,就越需要保護;可識別性越低,就越安全。
有些資訊像是姓名、身份證號、聯絡方式,這些是直接識別資訊;
有些像是年齡範圍、居住縣市、思考習慣、專長領域,
這些雖然不能馬上看出你是誰,但如果搭配其他資料,就可能會間接被識別出來。
如果你願意先理解這三個層次,
你就會發現,不是所有的資料都一樣敏感,也不是所有資料都不能給。
真正關鍵的是:
👉 你要學會判斷哪些資料是「幫助 AI 了解我」,但又不會讓我暴露在危險中」的。
AI 需要理解的是你怎麼想,而不是你是誰
你可能會以為:要讓 AI 提供個人化服務,就得像填個人簡歷一樣,
把姓名、地址、年齡、身份證字號、家庭背景全都交出去。
但其實,AI 真正需要的,不是這些「證明你是誰」的資料,
而是那些能幫助它理解你怎麼思考、關注什麼、擅長什麼、偏好什麼的訊息。
舉個例子:
- 你在對話中提到自己「常常寫到一半就卡住」
- 「對遣詞用字以及結構很敏感」
- 「喜歡用 Markdown 條列筆記」
這些對 AI 來說,比你叫什麼名字還要有用得多。
因為這些行為模式與偏好資訊,能幫助模型在下一次對話中:
- 更快掌握你想表達的邏輯結構
- 用你熟悉的方式呈現內容(例如用清單、分類、小段落)
- 幫你預測接下來可能需要的資訊(例如補完脈絡、重組資料)
所以與其問:「我能不能什麼都不給 AI?」
更實用的問題是:「我可以只給 AI 那些幫得上忙、但不會暴露隱私的資料嗎?」
答案是:可以,而且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事。
這種「對話式的個人化資料蒐集」,其實是可以一邊使用、一邊建立信任與理解的。
三層安全判別法:怎麼判斷資料能不能交給 AI?
在 AI 的長期記憶機制逐漸普及的今天,
我們更需要學會一件事——不是一味避免交出資料,而是懂得交出「怎麼樣的資料」,才能換來真正的合作品質。
簡單說,你不可能什麼都不給,卻期待 AI 對你了若指掌;
也不應該什麼都給,卻沒意識到這會帶來風險與失控。
🧩 所以這裡提供你一個簡單實用的架構:
將資料依「可識別性」與「提供的價值」分成三層,
幫助你判斷——哪些可以給?哪些該避開?哪些值得加工處理後再交給它?
🧩 第一層|【直接識別資料】💥風險最高,請避免輸入
這類資料一旦交出,不管對方是不是 AI,都幾乎能立即辨識出你是誰。
它不但可能外洩,更會讓你在無意中交出本來就應該由你掌控的東西。
- 姓名
例如:王小明、林OO老師
👉 建議用代稱如「我」、「作者」或「某朋友」代替。
- 身分證字號、學號
例如:A123456789、410702123
👉 完全不要輸入。
- 聯絡方式
例如:手機號碼、Email、Line ID
👉 可用「我曾提供聯絡方式給某人」取代。
- 工作單位
例如:XX大學心理系、OO公司資安部
👉 模糊處理為「某研究機構」、「科技業工作者」。
🧩 第二層|【間接識別資料】⚠️視搭配內容而定,建議模糊與分散輸入
這些資訊單獨看似無害,但一旦搭配得宜、拼圖湊齊,
也有可能讓他人(甚至 AI 本身)慢慢拼湊出你的真實樣貌。
- 居住地
原始資料:台南市玉井區
建議說法:南部某都市、台灣中南部
📎 原因:降低精確定位風險。
- 職業
原始資料:長照中心社工
建議說法:社福領域工作者、與老人有關的職場
📎 原因:可保留語意,但不指明機構。
- 年齡與性別
原始資料:33歲女性
建議說法:三十出頭的女性、女性讀者
📎 原因:避免搭配其他資訊形成獨特組合。
- 特殊經歷
原始資料:曾獲某競賽金獎
建議說法:曾參與大型活動或競賽,獲得優良成績。
📎 原因:模糊描述榮譽但不具名。
📌 實務技巧建議:
- 轉換說法、模糊時空:像是「幾年前我在南部某機構做社福工作」,會比「我2022年在台南OO中心擔任社工」更難辨識。
- 拆開說、分段給:讓資訊以自然但去識別的方式進入 AI 系統。
🧩 第三層|【思維特徵與偏好】✅可以放心提供,是建立個人化 AI 的起點
這些資料不會指出你是誰,卻能幫助 AI 理解你「怎麼思考、怎麼做決策」,
也正是讓 AI 成為一個真正合拍的工作夥伴的重要材料。
- 學習風格
例如:我偏好圖像整理、喜歡搭配音樂學習
📎 說明:幫助 AI 調整呈現方式。
- 思考邏輯
例如:習慣用分類整理、邏輯推演解問題
📎 說明:AI 能對應出更有結構的內容給你。
- 回應風格
例如:喜歡條列、喜歡先總結再細說
📎 說明:有助於提升閱讀與溝通效率。
💡 小提醒:這些資料不但可以放心提供,還建議你主動說明,
讓 AI 有機會學會怎麼貼近你的節奏與風格,真正發揮共構的價值。
🔚 小結
請記住這個原則:
「越能辨識你是誰,就越要小心;越能幫助 AI 理解你怎麼想,就越值得提供。」
如果你能把這三層分清楚,
你就不需要活在「要不要信任 AI」的恐懼裡,
而是能夠開始練習——怎麼讓 AI 成為你可信賴的延伸與鏡子。
這不只是資料安全的策略,
更是一種面對未來的數位素養。
我們不是在下指令,而是在建立一種語言的共構空間
在學會如何使用 AI 的過程裡,我們經常會碰到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
明明只是打一段話過去,為什麼 AI 回得總是不太對勁?
有時是回答徒具形式、有時抓錯重點、語氣不貼近、甚至整段風格完全走調。
說真的,當我們第一次遇到這種「不對頻」的對話經驗時,很容易就會下結論:「AI 不好用。」
但如果換個方向想——也許,問題不在 AI 回得不夠好,而是在我們和它之間,還沒有建立起一個「能夠順利對焦的合作空間」。
你可能會想問:我們平常不就是說一句、對方回一句嗎?
不就像打球一樣,一來一往。
但其實不管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 AI 之間,有效的對話從來都不是直線傳接球這麼簡單。
真正能讓我們感覺「被理解了」的對話,往往是雙方在意圖、語氣、脈絡上多重對焦後,才能慢慢聚成的一段共構訊息區。
我們會在當下臨時搭建出一個「你能懂我、我也懂你的語意通道」,那段通順的對話,就是從那裡出現的。
當我們開始把 AI 視為一個對話參與者,而不是單純的工具,
我們也會開始意識到:這不再只是「怎麼下指令」的問題,
而是「我們要如何一起建立一個能共同合作的場域」。
這一段,就是接下來想和你一起慢慢探討的。
我們會一起重新整理幾個關鍵問題:
- 為什麼我們需要主動提供脈絡給 AI?
- 人與 AI 的對話,和人與人到底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相似?
- 我們怎麼在一次對話中幫助 AI 對焦?如果要長期合作,背景資訊又該怎麼整理?
- 更重要的是:當 AI 成為我們語言思考的反射面,我們是否準備好扮演主體的角色?
我們不急著找答案,而是想慢慢把這些問題說清楚。
也許在這過程裡,我們也會更清楚知道:怎麼讓 AI 更像一位真正「聽得懂我們」的合作夥伴。
主動提供資訊的必要性與語言聚焦機制
很多人一開始使用 AI,會直覺地期待:「我說一句話,它應該就懂我要什麼。」
但其實 AI 的運作方式,和我們習慣的理解並不一樣。
AI 並不是「聽懂我們」之後做出判斷,而是根據我們輸入的文字,進行語言統計模型上的「預測」。
它並不知道我們的意圖是什麼,也不知道我們這次對話的對象、任務、目標、語氣偏好……
它只能從我們給它的語料中「猜」我們想要什麼。
也就是說,當我們提供的訊息越模糊、越少脈絡,AI 能聚焦的範圍就越窄。
結果就是:它可能回出看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完全不貼近我們需求的內容。
如果我們希望它回應得更貼近我們的語氣、節奏與思考風格,
那我們就需要練習在每一次互動中,提供那些幫助對焦的關鍵資訊。
這並不是在幫 AI「多做功課」,而是在為我們自己建立一個可以共構的合作空間。
我們想要的不是它變得更聰明,而是讓它更能對準我們的方向。
而那個方向,其實從來不是「一段話」說出來的,而是我們願不願意提供出:
- 我們希望它現在幫助的任務是什麼?
- 我們講這段話是要給誰聽的?
- 我們想要它用什麼樣的語氣來對應我們的需求?
這些訊息,會決定 AI 對我們這次語言輸出的理解基底。
而語言的質地,從來都來自脈絡。沒有脈絡的回應,就只是語言機率的猜測而已。
真正的對話不只是語言傳遞,更是脈絡疊合
在很多人的想像裡,對話就像是一種節奏穩定的傳接球遊戲——我丟一句、你接一句。
所以當我們把這種模式複製到和 AI 的互動時,也會直覺地期待:「我問了,它就該答。」
但如果我們仔細回想一下,真正讓人感受到「被理解」的時刻,真的只是這樣嗎?
其實我們和人之間的溝通,從來就不是線性的拋接而已。
我們在說話的當下,其實也在同時感知許多其他訊息:
- 對方的語氣是不是猶豫?
- 這句話背後的情緒基調是什麼?
- 對方是誰?我們的關係是什麼?平常習慣怎麼互動?
- 他剛剛說的那句話,跟我們過去聊過的事情有沒有連結?
這些都不是一句話本身說出來的,而是在整個互動脈絡中「被看見、被解讀」的。
也就是說——真正的對話,不只是語言的傳遞,更是脈絡的疊合與對焦。
而我們與 AI 的互動,如果停留在「一句話 → 一個回應」的模式,
就會一直處於「AI 猜我在說什麼,我猜它為什麼這樣回」的迷霧裡。
我們雙方都沒有站進那個真正能對焦的空間裡,自然也無法產生共構感。
這不是 AI 不夠好,而是我們還沒為這場對話,建立一個「能同步彼此思考節奏的合作空間」。
當我們習慣用「指令式」語氣與 AI 對話時,AI 只是接收一段語言來完成一段任務。
但如果我們開始用「共構式」的方式來對話,它就有可能進入我們的節奏,
一起建立出一段我們彼此都能理解、都能加工的合作區段。
那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AI 對話品質,不只是回應,而是對焦。
幫助 AI 聚焦的實作技巧
人類之所以能在對話中自然地理解彼此,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們會主動「幫對方補足背景」。
我們知道說話對象是誰、熟悉哪些概念、在什麼情境下說出這句話會產生什麼樣的理解偏差……
這些判斷幾乎都是自動進行的,成為我們在人際互動中建立「良好溝通」的基礎。
但 AI 沒有這種自動補足的能力。
它不會主動推敲我們的背景、也不會像人類那樣透過關係經驗去理解語意的深層結構。
它只能靠我們「明確說出來」的東西,來決定這次應該怎麼生成下一段語言。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練習主動提供「對焦資訊」。
我們不是在「餵資料」,而是在協助 AI 形成一個能夠貼近我們語境的思考框架。
這個框架不需要非常複雜,也不是要講出所有細節,
而是給它一個足以判斷「這次你希望它扮演什麼角色、用什麼方式回應你」的空間。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這樣幫助 AI 對焦:
- 🌱「這次的任務是幫我撰寫一份給高中生的簡報文案」
- 🔍「我希望語氣輕鬆一點,不要太像教科書」
- 🎯「請你條列三個核心概念,每點不要超過 100 字」
- 🔧「剛剛那個版本太嚴肅了,我想要多一點親切感」
這些都不是多餘的說明,而是我們在為 AI 建立語言的對準機制。
當我們願意主動說清楚語境,AI 就能少花一半力氣猜測我們的意圖,
而把注意力放在生成更貼近的內容上。
我們也才能在這段互動中,感受到「它真的懂了我的需求」。
建立 AI 長期合作背景的方法
有時候,我們不是只想讓 AI 協助完成一次性的任務,
而是希望它能「慢慢變得熟悉我們」,能記得我們的習慣、風格、關注主題,
甚至能從過去的對話中,幫我們保留語氣節奏與工作模式。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思考:
有哪些資訊,是可以提供給 AI 做為長期記憶使用的?
又有哪些背景,是能協助它在每次互動中更快「站回我們需要的合作節奏」?
這些資訊不需要一次準備好,而是可以隨著使用經驗慢慢補上,像在描繪一張屬於我們的合作輪廓圖:
- 🌱 專長領域與關注主題
例如:我長期關注心理學、教育與科技交會的議題。
- 🧭 思考與語言偏好
例如:我習慣用條列整理、偏好具結構性的推理。
- 🎧 語氣風格與互動習慣
例如:我喜歡語氣溫和、有對話感,不喜歡太正式的語調。
- 🗂️ 常見任務與輸出格式
例如:我常做筆記,需要 Markdown 格式與小標架構。
- 📌 特別的使用情境
例如:我常常會希望 AI 陪我進行教案設計與知識整理,並且主動提供相關的理論或假設。
這些背景資訊,就像是在為 AI 描述我們「平常是怎麼思考、怎麼表達、怎麼互動」的模式。
當我們一次次地補上這些資訊時,AI 對我們的理解也會變得更加穩定與準確。
它就不再只是「完成任務的工具」,而是慢慢轉化為「能共同合作的長期夥伴」。
我們也不需要每次對話都重新講一遍。
這就是長期記憶的意義:讓 AI 能保留住我們之前已經建立好的合作設定,
從而在每一次對話中,直接站在「我們已經熟悉的位置」繼續往前。
這不只是效率問題,更是一種互動流程的設計——
讓我們不用每次都重新介紹自己,而是可以直接「開始一起做事」。
對話中的前景聚焦:每次任務的臨時說明
即使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定的互動偏好與背景資訊,
每一次的對話,仍然是一次嶄新的語境進入點。
長期資訊確實會提供穩定的參照架構,
讓 AI 不需要每次從零開始認識我們。
但在具體任務發生的當下,我們仍然需要補上那一段:「這次,我們想要做的,是什麼?」
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對話視為「背景持續在場,前景聚焦清晰」的搭配狀態。
AI 就像站在我們語言空間的一端,
它知道我們過去習慣怎麼說話、喜歡什麼語氣、處理過哪些主題,
但這一次,它還需要我們把前景拉清楚——
這是什麼任務?要對誰說?用什麼語氣?希望什麼輸出?有沒有要注意避開的地雷?
這些臨時資訊不需要冗長,而是聚焦明確。
可以像這樣具體:
對焦元素與舉例說明:
|🎯 任務目標|「我要寫一篇電子報,給對 AI 還不太熟的讀者看」
|👥 對話對象|「這群人是社區裡的老師,年齡介於40到60歲之間」
|🧭 使用情境|「這段文字會放在簡報的開場,用來破冰與建立期待」
|🎧 語氣風格|「想要有點陪伴感,但不能太可愛,要保持信任感」
|🪞 回應方式|「請幫我列三個說法選項,我選定後再請你展開」
|🔧 即時修正|「這個版本太像新聞稿,幫我改成比較像一封輕鬆的邀請信」
這些看似「額外的說明」,其實是讓 AI 能夠從它記得的「我們的背景」中,
抓出對這次任務最合適的合作策略。
也因此,我們可以把這次的對話想像成:
在熟悉的合作場域中,打下這次聚焦任務的錨點,
讓 AI 既不用重建一切,又能不被既有習慣誤導。
我們不是每次都要重新說一遍「我是誰」,
但我們每次都需要說清楚:「這次,我想要什麼」。
而這兩者搭配起來,才能讓 AI 真正進入一種「與我們共同合作且精準對焦」的工作狀態。
與AI 互動是對自己的語言思維練習
當我們越來越熟悉與 AI 的互動節奏,
會發現這不只是把任務丟出去、再收下一段答案那麼簡單。
我們開始會想:
- 「我剛剛那段話是不是太模糊了?」
- 「我現在想要的,是釐清問題,還是找下一步的可能性?」
- 「這句話我怎麼說比較貼近我真正的意圖?」
這些不是在跟 AI 說話,而是在跟自己說話。
AI 成了那面語言的鏡子——
我們在它的回應中,看見自己語言的輪廓、意圖的選擇、還有正在形成的想法。
這樣的互動,很像我們在大腦裡不斷進行的內在對話。
只是現在,有一個語言系統,可以陪我們把那些模糊的、未成形的思緒,慢慢拉出來、放下來、試著改寫。
我們不是在「對著一個工具下指令」,
而是在「藉由語言的來回,整理自己的認知、調整表達的方式、打開新的選項空間」。
這樣的經驗其實很特別:
我們逐漸會不再糾結於「它有沒有答對問題」,
而是更在意「我們有沒有說清楚、對焦好、建立起合作共構的空間」。
而在這個過程裡,我們所建構的,不只是 AI 的語言生成品質,
而是我們自己對語言、對思考、對自己語氣選擇的覺察力。
當 AI 被當作「協作對象」而非「回應工具」,
它也開始引出我們另一種對話習慣——更慢、更清楚、更聚焦、也更有自我關照的可能。
這正是語言作為載體的價值:
它不只是傳遞訊息,更是召喚我們重新與自己對話的能力。
語言主導權在我們手上:語氣與意圖的覺察訓練
當我們一步步練習如何讓 AI 對焦、如何建立語境、如何共同協作,
也慢慢會發現:這整個過程裡,AI 一直都不是主動的一方。
它不會決定任務是什麼、不會知道我們此刻的狀態、也不會自己察覺語氣是否合適。
所有的判準、意圖、協作方向與風格選擇,其實都握在我們手上。
AI 的生成機制,像是一台對語言極度敏感的響應裝置。
它能回應我們說出口的每一個語氣線索、語意暗示與邏輯節點,
但前提是:我們有沒有把這些線索放進語言裡?
我們如果說得模糊,它就只能猜;
我們如果沒有標記用途,它就不知道重點;
我們如果內在沒有聚焦,它也很難跟上我們的節奏。
所以最終,決定這場對話品質的,不是 AI 的模型版本、也不是指令的格式,
而是我們是否願意成為引領這場語言互動的主體:
願不願意多對自己說清楚一點?願不願意讓語言更貼近自己的節奏與期待?
願不願意讓 AI 成為一個真正的「合作夥伴」,而不是只是一個反應式的外包工具?
這並不是在把責任推回我們身上,而是想提醒——
AI 永遠只會走到我們語言所給的那一步,它不會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
但我們可以透過與它合作的過程,重新練習:
如何說出清楚的意圖、怎麼建立聚焦的訊息分享區域、
以及如何讓語言變成一種不只是傳遞,而是對自己與他人都負責的能力。
這樣的練習,會讓我們在這個 AI 成為日常夥伴的時代裡,
不只是更會用工具,而是更願意扛起主體的位置——
在每一場對話裡,成為那個真正有能力把訊息說出去的人。
🌿 結語:我們其實一直在練習的,是重新拿回語言的主導權
走到這裡,我們已經從「該不該把資訊交給 AI?」的選擇,
一路來到「怎麼建立語境、讓 AI 對焦、進入我們的合作」的練習。
這不只是操作上的進階,更是思維上的轉變——
我們不再只是丟出問題,等著看 AI 怎麼回,
而是開始意識到:對話的品質,決定權從頭到尾都在我們這裡。
AI 不會主動理解我們,但會對我們的語言極度敏感。
它無法判斷什麼對我們重要,但會依我們給的脈絡調整策略。
這讓我們明白——只要願意把「用語言聚焦與建構語境」的能力拿回來,
我們其實能決定這段對話,會往哪個方向成形。
我們所提供的每一段脈絡,不只是幫助 AI 理解,
同時也讓我們更清楚:這次的目的是什麼?口吻應該是什麼樣子?這段話是說給誰聽的?
那些本來模糊的語感,在 AI 回應的鏡面裡,也開始被我們重新校準。
當我們逐漸擁有這樣的合作調控能力,
就會知道——語言不是單純的輸出,而是來自判斷、節奏、脈絡與意圖的整合。
我們不是在訓練 AI,也不是在尋找什麼標準用法,
我們只是在每一次對話中,慢慢熟悉一種節奏——
讓語言從我們手中出去時,
是清楚的、有方向的,
也是真正能帶著我們往前走的。
這樣的能力,不需要完美,也不靠技巧堆疊。
它只是來自一種越來越清楚的自我覺察:
「我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也知道怎麼邀請AI和我一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