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AI 使用的限制與迴音:你給什麼,它放大什麼── 與 AI 或工具合作能力的第一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AI 使用的限制與回音:你給什麼,它放大什麼── 與 AI 或工具合作能力的第一課


導言|AI不是萬能的,但它是你的能力放大鏡

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想過?

「AI這麼強,會不會以後什麼都可以交給它做?」

「它寫得又快又順,好像都不需要我多費心…」


說真的,我自己一開始也這樣以為過。

但後來我發現,AI雖然聰明,卻更像一面「能力放大鏡」——

它不會自動讓你變厲害,但會放大你本來就擅長的部分,也會一併放大你沒注意到的盲點和缺口。


你給它什麼,它就幫你放大什麼。

如果你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怎麼判斷、要怎麼調整,那它會讓你更快達成目標;

但如果你自己都還沒想清楚,就把主導權交出去,它放大的可能就是那份模糊與混亂。


這篇文章想帶你一起思考的,不是「AI可不可靠」,

而是換一個方向問:

你準備好成為那個「值得被放大的自己」了嗎?



能力邊界|你有什麼,它才能放大什麼

AI 能幫我們做到很多事,但有一件事,它永遠替代不了:

判斷。


它可以生成一大段文字,

甚至說得比我們更快、更順、更完整,

但那份內容到底能不能用、值不值得採信,

最後還是得由我們自己來負責。


你可能也有過這種經驗——

AI 給出來的內容,看起來挺漂亮的,

格式整齊、語氣自然,好像沒什麼問題。

但心裡卻會浮現一絲不安:「這東西……真的對嗎?」


那是一種微妙的警鈴

提醒你:「我好像還沒有能力判斷這個結果可不可用。」

而這正是我們與AI合作時,最需要誠實面對的一件事:

你得先有一定的知識量、經驗值和邏輯架構,
才能看懂、聽懂,也才能修正AI產出的內容。


因為 AI 真正能幫上忙的,是那一小段:

👉 你很熟練的領域或是已經有初步概念的地方。

(這就是心理學裡說的「近側發展區」——只要有人搭一把手,你就可能掌握的那個學習區域。)


如果你正好落在這個區域,那AI的確能陪你補強、加速、釐清;

但如果你對這件事的判斷方式還沒有輪廓,甚至連怎麼分辨都還搞不清楚,

那AI給你的回應,再順也可能只是一次誤導。


因為它不是來告訴你「對或錯」的,
它只是在回應你「說得多清楚、想得多完整」。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說:

AI 不是萬能的,它只是——
放大你原本就有的能力,也放大你還沒看見的盲點。



合作設計|不是不能交主導權,而是要交得剛剛好

在使用 AI 的過程裡,有一個問題常常會浮現:

「我到底要讓它做到哪裡?」


也許你有過這樣的掙扎:

寫一篇文章、設計一個講義、規劃一個任務……

你知道 AI 可以幫得上忙,但又擔心:

萬一交太多出去,整個東西就變得不像自己了怎麼辦?


我想說的是:

主導權不是「要不要交出去」,而是「怎麼交、交到哪裡、什麼時候收回來」。


AI 可以代勞很多事情沒錯,

但前提是:你得知道它要代勞的是哪一段步驟。

就像合作夥伴一樣——你要先清楚自己的角色分工,

才能讓對方幫得剛剛好,而不是出現誤解、分歧,甚至越幫越忙。


有些部分,像是整理格式、生成架構、輸出表格、快速歸類,

因為規則清楚、步驟明確,就很適合交給 AI。

但有些部分,比如對語感的拿捏、情境的判斷、目標的微調,

這些需要動態調整的細節,仍然要由人來親自掌握。


你可以把整個合作過程想成一場接力賽,

AI 並不是那個會帶你衝線的人,

它是那個在中段能跑得飛快的隊友——

你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把棒子交給它、又什麼時候要把棒子接回來。


這也是我越來越相信的一件事:

AI 合作的品質,不只取決於它能做到什麼,
更取決於我們怎麼設計任務流程,使它給予更貼合需求的協助。



使用者案例|從「一切看似順利」到「直覺警鈴大響」

這裡我想分享一段我自己親身經歷的過程,

是我在撰寫《圓圓小教室》系列文章第六篇時遇到的事。

那篇文章剛開始的進行,乍看之下其實非常順利——

我先提供了主題,透過AI產出了一份邏輯清楚、語氣也蠻貼近的初稿,

看起來沒什麼問題,甚至比我預期的還要完整。


但我心裡卻浮出一個很強烈的不安感。

不是內容有什麼錯,而是……我無法判斷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是否真的能用。

那種「一切看起來都好像沒錯,但我卻不敢放心採用」的直覺警鈴,突然大響。


後來我停下來回頭檢查,才發現——

我對這篇文章其實還沒想清楚。

我連「我要讓這篇文章達成什麼效果、想帶給讀者什麼、顧慮出現什麼狀況」都沒有明確的思路。

既然如此,AI產生的那些『看起來合理』的段落,其實也只是反映出我內心的模糊。


所以我決定推翻原本的流程,

從重新釐清意圖開始,把預期效果、擔心顧慮的地方都寫出來,

然後不是直接丟指令給AI要它寫稿,而是先從討論開始,再做出一份實驗模板,

親自實際跑過一輪之後,再根據觀察到的狀況與結果進行整理與思考,

並把這些經驗當成後續與AI討論寫作的依據。


這段經驗讓我重新感受到:

就算是一個對AI有經驗的使用者,
如果當下的任務意圖不清楚、過程節奏設計不穩,
還是很容易掉進「看起來沒問題,其實不能用」的陷阱。


AI 的力量,不會自己找方向。

它只能照著我們給的指令、語境與目標工作去生成結果,

所以與AI合作的品質,取決於我們能不能有能力帶著它一起完成符合我們期待的事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先願意停下來,

聽聽那個內心的警鈴,問一句:「我真的看懂了它給我的東西嗎?」



三種常見錯覺|它幫我們做了 ≠ 我們真的完成了

當我們開始大量使用 AI,常常會有一種很自然的感覺:

任務跑起來了、稿子生出來了、畫面整齊了,好像一切都搞定了。


但也許,某個時刻我們會突然頓住——

  • 這份產出,真的能直接用嗎?
  • 還是只是「看起來像完成了」?


這裡我們一起來對照看看:

有哪些錯覺,常常讓我們在還沒掌握評估能力之前,

誤把「產出」當成「成果」。



❶ 格式漂亮,就代表內容可信?

AI 的格式處理真的很強,段落乾淨、語句順暢,

只要提示得夠清楚,它甚至會幫我們配出漂亮的架構。


但也因為這樣,我們常常會「被格式說服」——

那種「這東西好像沒問題」的感覺,其實只是因為它長得像完成品。


我們可以一起回頭問問看:

這些句子真的有內容邏輯嗎?主張清楚嗎?例子是貼切還是生搬硬套?

也許,我們只是被那篇順暢的文字遮住了判斷。



❷ 語氣順暢,就表示它懂我們了?

AI 很會模仿語氣,

它可以回應我們的口吻、甚至模仿我們的寫作風格。


但那並不表示它真的「理解」我們的意圖。

有時候,它只是把我們給的提示,拼湊出一份語氣正確、情緒正確,但意圖與邏輯未必正確的回應。


我們可以這樣對照看看:

這段話真的幫我們清楚表達想說的事了嗎?

還是只是「像是我們會說的話」,卻沒說中我們想描述的核心概念?



❸ 看起來完成,就表示可以交付了?

任務結束、檔案生成、段落齊全……

一切看起來好像都完成了,但我們內心的那個問句又浮現了:

「這真的可以拿出去用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還沒有釐清目標、還沒有判斷這樣的作品是否符合需求、是否實用、是否能發揮效果——但因為文字通順、畫面效果好,就以為一切都完成。


但其實我們知道,這只是半成品。

真正的「完成」,還需要我們親自雕琢那份作品

目的有達到嗎?需求能滿足嗎?這份東西,真的適合拿來使用嗎?


AI 很快,但真正的完成,不能只靠速度。

我們需要的是與它對話的能力,以及與自己確認的能力。


也許每次合作的最後一步,都該留下一個小問句:

「這真的是我要的東西,還是它只是看起來像?」



成為動態共創的設計者|你會是那種能駕馭模糊的人嗎?


說真的,我們都不太習慣去想像「自己是個設計者」。

我們比較常說:啊,我只是試試看而已啦,反正AI很厲害。


但如果你曾經在模糊的狀況下努力釐清過目標,

曾經在一份「看起來好像可以」的回應中,硬是憑直覺找出不對勁的地方,

那你可能早就已經在扮演某種設計者的角色了。

只不過,你可能還沒這樣看過你自己。


所謂「動態共創的設計者」,不是要我們變成什麼AI專家。

而是——在每一次合作裡,試著帶著一點節奏、一點意圖,一點想釐清的方向。


這樣的人,通常有幾個特質:

  • 他不是急著得到完美答案,而是願意陪著問題慢慢描繪出解決的輪廓
  • 他不會只丟一句指令就要求結果,而是能一步步設計調整合作的節奏
  • 他不怕錯,他更在意錯在哪裡、怎麼修正、怎麼優化
  • 他不只是使用工具,而是會想:「這東西可以幫我哪些忙?哪些部分一定得自己來處理?」


說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想到類似的經驗?

也許是寫稿時,一次又一次覺得「不對」,重來;

也許是看著AI的產出,突然覺得:「它寫得很順,但這不是我要說的話。」


這些小瞬間,其實都在告訴你——

你正在成為一個能辨識成果的價值、對過程有設計意識的人。


AI的強大從來不是替我們完成一切,

而是在它的速度與語言生成裡,放大我們設計流程的能力。

所以與其問「怎麼把AI用好」,

不如開始問自己:「如果我是一個共創的設計者,我會怎麼安排這場合作?

這個問句,也許會是讓你真正踏進高品質AI合作的第一步。 🌱



結語|讓合作變得真實,而不只是產出


走到這裡,也許你已經看出來了——

AI 並不是一個可以交辦、丟指令、就會還你完美成果的神奇機器。


它不是接手我們的工作,而是放大我們已有的能力與限制;

它不是幫我們「完成」任務,而是邀請我們「設計」每一段合作流程。


這篇文章談的,其實從頭到尾都不是技術,

而是合作品質:概念、思路、判斷、責任分工、流程設計……

這些要素決定了,我們跟 AI 之間,是一場雜亂生成,還是一次動態共創。


我們的目標不是學會用 AI,而是打造出一套能與自己協作、能陪伴學習、能承載複雜任務的共創系統。

而這一切,不會從哪個神奇指令開始,
它會從一個明確的起點展開——我們如何設計那場對話的第一步。

AI的潛力很大,

但能不能被好好用出來,還是要靠我們來安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心智設計沙龍
1會員
9內容數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 是一個溫柔、卻有系統的練習空間。 我們陪你慢慢練習—— 建構思考架構、整理知識節點、設計屬於自己的節奏; 練習與人合作,也學會與 AI 對話。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是為那些想在混亂中活得更清楚、更穩定的人而設
2025/07/08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與AI的對話合作,開啟自我探索的第一步。文章指出,自我探索初期常因語言卡住與內在混亂而難以展開,而AI作為非評價、可容納混亂並具記憶功能的對話者,能協助建立語氣節奏與語言軌跡。文中提供兩組模組:啟動對話指令與筆記整理格式,幫助讀者實際啟動探索歷程,逐步建構自己的心智地圖。
2025/07/08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與AI的對話合作,開啟自我探索的第一步。文章指出,自我探索初期常因語言卡住與內在混亂而難以展開,而AI作為非評價、可容納混亂並具記憶功能的對話者,能協助建立語氣節奏與語言軌跡。文中提供兩組模組:啟動對話指令與筆記整理格式,幫助讀者實際啟動探索歷程,逐步建構自己的心智地圖。
2025/07/07
這篇文章探討「一致性腳本」的概念,說明人們在生活中重複某些模式的原因,並非性格使然,而是源自童年發展出的求生策略,這些模式自動運作於潛意識中,影響我們做選擇、看待自己和定義人生。文章以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觀點解釋此現象,並提出觀看和練習的方法,幫助讀者覺察這些模式。
2025/07/07
這篇文章探討「一致性腳本」的概念,說明人們在生活中重複某些模式的原因,並非性格使然,而是源自童年發展出的求生策略,這些模式自動運作於潛意識中,影響我們做選擇、看待自己和定義人生。文章以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觀點解釋此現象,並提出觀看和練習的方法,幫助讀者覺察這些模式。
2025/07/06
本文探討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提出的系統一與系統二思考模式,如何應用於學習與自我提升。文章深入淺出地解釋系統一(快速直覺)與系統二(緩慢費力)的運作機制,並強調有效學習在於將系統二的學習成果轉化為系統一的自動化反應。文中分析學習停滯的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持續練習,將知識內化,最終達到更有效的學習狀態。
2025/07/06
本文探討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提出的系統一與系統二思考模式,如何應用於學習與自我提升。文章深入淺出地解釋系統一(快速直覺)與系統二(緩慢費力)的運作機制,並強調有效學習在於將系統二的學習成果轉化為系統一的自動化反應。文中分析學習停滯的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持續練習,將知識內化,最終達到更有效的學習狀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跨領域合作與溝通 在現代AI時代中,跨領域合作與溝通能力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職能。隨著技術不斷發展,AI項目通常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如技術、設計、業務等。因此,能夠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有效溝通和合作,成為實現成功的關鍵。 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跨領域合作涉及將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
Thumbnail
跨領域合作與溝通 在現代AI時代中,跨領域合作與溝通能力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職能。隨著技術不斷發展,AI項目通常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如技術、設計、業務等。因此,能夠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有效溝通和合作,成為實現成功的關鍵。 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跨領域合作涉及將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在AI時代下我們需要具備的職能,例如提問力、判斷力和專業能力。同時也提到了在使用AI時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及一些問答希望可以跟讀者有所互動與交流。另外作者也分享了自己使用AI工具的心得,並期待可以幫助初學者更快地瞭解如何應對AI的基礎邏輯。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在AI時代下我們需要具備的職能,例如提問力、判斷力和專業能力。同時也提到了在使用AI時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及一些問答希望可以跟讀者有所互動與交流。另外作者也分享了自己使用AI工具的心得,並期待可以幫助初學者更快地瞭解如何應對AI的基礎邏輯。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使用 AI 撰寫文章的挑戰和解決方法。指令過於精準會讓 AI 的文章缺乏變化和個人風格。建議將 AI 當作導師,利用其提問能力來引導思考,而非直接撰寫內容。這種方法不僅能加速思考過程,還能提升文章品質。經過一年的嘗試,作者體會到 AI 從助手逐漸成為思考夥伴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使用 AI 撰寫文章的挑戰和解決方法。指令過於精準會讓 AI 的文章缺乏變化和個人風格。建議將 AI 當作導師,利用其提問能力來引導思考,而非直接撰寫內容。這種方法不僅能加速思考過程,還能提升文章品質。經過一年的嘗試,作者體會到 AI 從助手逐漸成為思考夥伴的重要性。
Thumbnail
為了充分發揮AI的潛力,我們必須深入瞭解其運作模式和思考邏輯,並學會與AI對話的技巧。《ChatGPT提問課,做個懂AI的高效工作者》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實例,讓讀者更容易學會如何提出精準的問題,並享有提問課程的閱讀回饋。這對於想成為懂AI的高效工作者的人來說,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Thumbnail
為了充分發揮AI的潛力,我們必須深入瞭解其運作模式和思考邏輯,並學會與AI對話的技巧。《ChatGPT提問課,做個懂AI的高效工作者》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實例,讓讀者更容易學會如何提出精準的問題,並享有提問課程的閱讀回饋。這對於想成為懂AI的高效工作者的人來說,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創意和靈感來源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或解決方案的過程。透過學習、資料收集、練習、創新等方法,提出了將創意落實的思路和技巧。同時介紹了AI在外顯知識的自動化應用,以及對其潛在發展方向的討論。最後探討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在模擬中的應用案例和對AI世界的影響。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創意和靈感來源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或解決方案的過程。透過學習、資料收集、練習、創新等方法,提出了將創意落實的思路和技巧。同時介紹了AI在外顯知識的自動化應用,以及對其潛在發展方向的討論。最後探討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在模擬中的應用案例和對AI世界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瞭如何利用生成式AI(GenAI)來提高學習效率,包括文章重點整理、完善知識體系、客製化學習回饋、提供多元觀點等方法。同時提醒使用者應注意內容的信效度,保持學術誠信,適當運用GenAI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瞭如何利用生成式AI(GenAI)來提高學習效率,包括文章重點整理、完善知識體系、客製化學習回饋、提供多元觀點等方法。同時提醒使用者應注意內容的信效度,保持學術誠信,適當運用GenAI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Thumbnail
延續上週提到的,「有哪些不訓練模型的情況下,能夠強化語言模型的能力」,這堂課接續介紹其中第 3、4 個方法
Thumbnail
延續上週提到的,「有哪些不訓練模型的情況下,能夠強化語言模型的能力」,這堂課接續介紹其中第 3、4 個方法
Thumbnail
未來,針對圖片生成的 prompt engineering 可能會越來越不重要。
Thumbnail
未來,針對圖片生成的 prompt engineering 可能會越來越不重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