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使用的限制與回音:你給什麼,它放大什麼── 與 AI 或工具合作能力的第一課
導言|AI不是萬能的,但它是你的能力放大鏡
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想過?
「AI這麼強,會不會以後什麼都可以交給它做?」
「它寫得又快又順,好像都不需要我多費心…」
說真的,我自己一開始也這樣以為過。
但後來我發現,AI雖然聰明,卻更像一面「能力放大鏡」——
它不會自動讓你變厲害,但會放大你本來就擅長的部分,也會一併放大你沒注意到的盲點和缺口。
你給它什麼,它就幫你放大什麼。
如果你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怎麼判斷、要怎麼調整,那它會讓你更快達成目標;
但如果你自己都還沒想清楚,就把主導權交出去,它放大的可能就是那份模糊與混亂。
這篇文章想帶你一起思考的,不是「AI可不可靠」,
而是換一個方向問:
你準備好成為那個「值得被放大的自己」了嗎?
能力邊界|你有什麼,它才能放大什麼
AI 能幫我們做到很多事,但有一件事,它永遠替代不了:
判斷。
它可以生成一大段文字,
甚至說得比我們更快、更順、更完整,
但那份內容到底能不能用、值不值得採信,
最後還是得由我們自己來負責。
你可能也有過這種經驗——
AI 給出來的內容,看起來挺漂亮的,
格式整齊、語氣自然,好像沒什麼問題。
但心裡卻會浮現一絲不安:「這東西……真的對嗎?」
那是一種微妙的警鈴,
提醒你:「我好像還沒有能力判斷這個結果可不可用。」
而這正是我們與AI合作時,最需要誠實面對的一件事:
你得先有一定的知識量、經驗值和邏輯架構,
才能看懂、聽懂,也才能修正AI產出的內容。
因為 AI 真正能幫上忙的,是那一小段:
👉 你很熟練的領域或是已經有初步概念的地方。
(這就是心理學裡說的「近側發展區」——只要有人搭一把手,你就可能掌握的那個學習區域。)
如果你正好落在這個區域,那AI的確能陪你補強、加速、釐清;
但如果你對這件事的判斷方式還沒有輪廓,甚至連怎麼分辨都還搞不清楚,
那AI給你的回應,再順也可能只是一次誤導。
因為它不是來告訴你「對或錯」的,
它只是在回應你「說得多清楚、想得多完整」。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說:
AI 不是萬能的,它只是——
放大你原本就有的能力,也放大你還沒看見的盲點。
合作設計|不是不能交主導權,而是要交得剛剛好
在使用 AI 的過程裡,有一個問題常常會浮現:
「我到底要讓它做到哪裡?」
也許你有過這樣的掙扎:
寫一篇文章、設計一個講義、規劃一個任務……
你知道 AI 可以幫得上忙,但又擔心:
萬一交太多出去,整個東西就變得不像自己了怎麼辦?
我想說的是:
主導權不是「要不要交出去」,而是「怎麼交、交到哪裡、什麼時候收回來」。
AI 可以代勞很多事情沒錯,
但前提是:你得知道它要代勞的是哪一段步驟。
就像合作夥伴一樣——你要先清楚自己的角色分工,
才能讓對方幫得剛剛好,而不是出現誤解、分歧,甚至越幫越忙。
有些部分,像是整理格式、生成架構、輸出表格、快速歸類,
因為規則清楚、步驟明確,就很適合交給 AI。
但有些部分,比如對語感的拿捏、情境的判斷、目標的微調,
這些需要動態調整的細節,仍然要由人來親自掌握。
你可以把整個合作過程想成一場接力賽,
AI 並不是那個會帶你衝線的人,
它是那個在中段能跑得飛快的隊友——
但你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把棒子交給它、又什麼時候要把棒子接回來。
這也是我越來越相信的一件事:
AI 合作的品質,不只取決於它能做到什麼,
更取決於我們怎麼設計任務流程,使它給予更貼合需求的協助。
使用者案例|從「一切看似順利」到「直覺警鈴大響」
這裡我想分享一段我自己親身經歷的過程,
是我在撰寫《圓圓小教室》系列文章第六篇時遇到的事。
那篇文章剛開始的進行,乍看之下其實非常順利——
我先提供了主題,透過AI產出了一份邏輯清楚、語氣也蠻貼近的初稿,
看起來沒什麼問題,甚至比我預期的還要完整。
但我心裡卻浮出一個很強烈的不安感。
不是內容有什麼錯,而是……我無法判斷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是否真的能用。
那種「一切看起來都好像沒錯,但我卻不敢放心採用」的直覺警鈴,突然大響。
後來我停下來回頭檢查,才發現——
我對這篇文章其實還沒想清楚。
我連「我要讓這篇文章達成什麼效果、想帶給讀者什麼、顧慮出現什麼狀況」都沒有明確的思路。
既然如此,AI產生的那些『看起來合理』的段落,其實也只是反映出我內心的模糊。
所以我決定推翻原本的流程,
從重新釐清意圖開始,把預期效果、擔心顧慮的地方都寫出來,
然後不是直接丟指令給AI要它寫稿,而是先從討論開始,再做出一份實驗模板,
親自實際跑過一輪之後,再根據觀察到的狀況與結果進行整理與思考,
並把這些經驗當成後續與AI討論寫作的依據。
這段經驗讓我重新感受到:
就算是一個對AI有經驗的使用者,
如果當下的任務意圖不清楚、過程節奏設計不穩,
還是很容易掉進「看起來沒問題,其實不能用」的陷阱。
AI 的力量,不會自己找方向。
它只能照著我們給的指令、語境與目標工作去生成結果,
所以與AI合作的品質,取決於我們能不能有能力帶著它一起完成符合我們期待的事。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先願意停下來,
聽聽那個內心的警鈴,問一句:「我真的看懂了它給我的東西嗎?」
三種常見錯覺|它幫我們做了 ≠ 我們真的完成了
當我們開始大量使用 AI,常常會有一種很自然的感覺:
任務跑起來了、稿子生出來了、畫面整齊了,好像一切都搞定了。
但也許,某個時刻我們會突然頓住——
- 這份產出,真的能直接用嗎?
- 還是只是「看起來像完成了」?
這裡我們一起來對照看看:
有哪些錯覺,常常讓我們在還沒掌握評估能力之前,
就誤把「產出」當成「成果」。
❶ 格式漂亮,就代表內容可信?
AI 的格式處理真的很強,段落乾淨、語句順暢,
只要提示得夠清楚,它甚至會幫我們配出漂亮的架構。
但也因為這樣,我們常常會「被格式說服」——
那種「這東西好像沒問題」的感覺,其實只是因為它長得像完成品。
我們可以一起回頭問問看:
這些句子真的有內容邏輯嗎?主張清楚嗎?例子是貼切還是生搬硬套?
也許,我們只是被那篇順暢的文字遮住了判斷。
❷ 語氣順暢,就表示它懂我們了?
AI 很會模仿語氣,
它可以回應我們的口吻、甚至模仿我們的寫作風格。
但那並不表示它真的「理解」我們的意圖。
有時候,它只是把我們給的提示,拼湊出一份語氣正確、情緒正確,但意圖與邏輯未必正確的回應。
我們可以這樣對照看看:
這段話真的幫我們清楚表達想說的事了嗎?
還是只是「像是我們會說的話」,卻沒說中我們想描述的核心概念?
❸ 看起來完成,就表示可以交付了?
任務結束、檔案生成、段落齊全……
一切看起來好像都完成了,但我們內心的那個問句又浮現了:
「這真的可以拿出去用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還沒有釐清目標、還沒有判斷這樣的作品是否符合需求、是否實用、是否能發揮效果——但因為文字通順、畫面效果好,就以為一切都完成。
但其實我們知道,這只是半成品。
真正的「完成」,還需要我們親自雕琢那份作品:
目的有達到嗎?需求能滿足嗎?這份東西,真的適合拿來使用嗎?
AI 很快,但真正的完成,不能只靠速度。
我們需要的是與它對話的能力,以及與自己確認的能力。
也許每次合作的最後一步,都該留下一個小問句:
「這真的是我要的東西,還是它只是看起來像?」
成為動態共創的設計者|你會是那種能駕馭模糊的人嗎?
說真的,我們都不太習慣去想像「自己是個設計者」。
我們比較常說:啊,我只是試試看而已啦,反正AI很厲害。
但如果你曾經在模糊的狀況下努力釐清過目標,
曾經在一份「看起來好像可以」的回應中,硬是憑直覺找出不對勁的地方,
那你可能早就已經在扮演某種設計者的角色了。
只不過,你可能還沒這樣看過你自己。
所謂「動態共創的設計者」,不是要我們變成什麼AI專家。
而是——在每一次合作裡,試著帶著一點節奏、一點意圖,一點想釐清的方向。
這樣的人,通常有幾個特質:
- 他不是急著得到完美答案,而是願意陪著問題慢慢描繪出解決的輪廓
- 他不會只丟一句指令就要求結果,而是能一步步設計調整合作的節奏
- 他不怕錯,他更在意錯在哪裡、怎麼修正、怎麼優化
- 他不只是使用工具,而是會想:「這東西可以幫我哪些忙?哪些部分一定得自己來處理?」
說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想到類似的經驗?
也許是寫稿時,一次又一次覺得「不對」,重來;
也許是看著AI的產出,突然覺得:「它寫得很順,但這不是我要說的話。」
這些小瞬間,其實都在告訴你——
你正在成為一個能辨識成果的價值、對過程有設計意識的人。
AI的強大從來不是替我們完成一切,
而是在它的速度與語言生成裡,放大我們設計流程的能力。
所以與其問「怎麼把AI用好」,
不如開始問自己:「如果我是一個共創的設計者,我會怎麼安排這場合作?」
這個問句,也許會是讓你真正踏進高品質AI合作的第一步。 🌱
結語|讓合作變得真實,而不只是產出
走到這裡,也許你已經看出來了——
AI 並不是一個可以交辦、丟指令、就會還你完美成果的神奇機器。
它不是接手我們的工作,而是放大我們已有的能力與限制;
它不是幫我們「完成」任務,而是邀請我們「設計」每一段合作流程。
這篇文章談的,其實從頭到尾都不是技術,
而是合作品質:概念、思路、判斷、責任分工、流程設計……
這些要素決定了,我們跟 AI 之間,是一場雜亂生成,還是一次動態共創。
我們的目標不是學會用 AI,而是打造出一套能與自己協作、能陪伴學習、能承載複雜任務的共創系統。
而這一切,不會從哪個神奇指令開始,
它會從一個明確的起點展開——我們如何設計那場對話的第一步。
AI的潛力很大,
但能不能被好好用出來,還是要靠我們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