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The Postcard
作者:Anne Berest
推薦度:★★★★★ 5/ 5
有聲書表現:★★★★★ 5 / 5
購書平台:Amazon(電子書)/ Audible(有聲書)
閱讀方式:耳朵聽書(Audible)
⬛雞肋期的聽書低潮:《The Postcard》破咒登場
自去年年底聽完《Pachinko》後,頓失所依,雖然又陸續聽了近50本,但本本雞肋,味如嚼蠟,只有年初的《Margo's Got Money Troubles》勉強晉級5顆星。
一度懷疑自己心靈麻木,幸好,Anne Berest 《The Postcard》救了我,打破雞肋魔咒!
超厲害的自傳體小說。
⬛一張神祕明信片,揭開五代家族記憶
故事從一張明信片開始。
明信片上沒有寄件人,字跡陌生,上面寫了四個名字。
這四個名字,全都是作者的親人,四人全死於1942年的奧斯威辛集中營。
事隔一甲子了,誰會想寄信給這四名死者?明信片又想傳達什麼訊息?
就這樣,一張明信片,牽扯出整整五代猶太家族橫跨百年的離散史。
以作者為出發點,上溯三代,下及自己的小孩,整整五代。
《Pachinko》寫四代人的歷史已超強了,五代,太驚人又太瘋狂!
⬛歷史小說與創傷敘事的大融合
讀這本書,不僅是我過往二戰小說的大集合,如:Elie Wiesel 《夜》,集中營倖存者的納粹屠殺回憶錄、Leila Meacham 《Dragonfly》間諜與反間諜之諜影交鋒、Mark Sullivan 《Beneath a Scarlet Sky》地下組織協助猶太人如何翻山越嶺逃避納粹追緝,還有較少接觸到的法國抵抗運動。
讀一本抵十本還有找,超級過癮。
整本書扣問著:浩劫之後,如何處理創傷?重新開始,又是什麼意思?
第一代死於劫難,二代倖存者避談過去,第三代自然對家族歷史一無所知,但冥冥之中,「即使那些人已遭到謀殺,他們依然將某些東西傳遞給了孩子、給了孫輩」。
那個「某些東西」是什麼,無以言喻,作者姑且稱且稱之「無形的傳遞」,是我們與祖先幽靈聯繫的紐帶,在某些時刻,「讓我感到迫切需要去聆聽我祖先的故事。」
這種迫切,作者這樣寫的:「媽媽,妳把我當成異鄉人,拒於妳過去的世界之外,但是,媽媽,這也是我的故事。妳出生在沉默的時代,妳的孩子們渴望言語,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閱讀的餘韻:歷史的細節與文化軼事
就算對二戰或猶太人離散史沒興趣也沒關係,在閱讀過程中,會收穫很多有趣的小軼事。
比如說,從禱告結語區分基督徒和猶太人,前者「阿們」,後者「ㄡ們」。
還有,連「貼郵票」都有歷史。
十九世紀的郵政系統,寄信要郵資,收信也要郵資,但拒收就不必付收信郵資了。
為了省錢,人們發明了一套隱語。
比如,郵票貼右側且略微歪斜,表示「生病」。
訊息自外觀一望即知,免拆信免付錢。
收信郵資取消後,這套隱語仍繼續發展,成為戰時的情報密碼。
郵票反貼,代表信中內容要「反著讀」。
信上寫「我這裡很好」,等於「我這裡超危險」。
真的超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