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十月,諾貝爾獎總是國際新聞焦點,醫學、物理、化學以及經濟,大家對得獎者極少異議,畢竟一般人很難瞭解個別學科發展狀況,以及諸位科學家、學者的成就,總之就是為得獎者拍拍手。文學、和平兩獎才真正是人們議論的重心,和平獎涉及政治議題,有些得獎者備受非議,如前幾年的美國總統歐巴馬。
文學獎則是另一個熱門話題。諾貝爾文學獎固然仰之彌高,但一流作家通常全球都有讀者,粉絲殷切盼望喜愛的作家得獎,不難理解。近幾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聲名鵲起,年年都是文學獎大熱門。今年台灣某電視台的新聞快報:「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村上春樹再槓龜」,固然觀眾較熟悉村上春樹,但沒提得主孟若,實在失禮。我忍不住跟先生說,在別人的鎂光燈下被迫佔一個位子,村上春樹或許很尷尬,但年年的全球行銷,他也沒吃虧。再說村上春樹才六十多歲,正是創作生涯的成熟期,相信未來會寫出更好的作品,得獎不妨再等幾年。
2013年的文學獎得主加拿大的艾莉絲.孟若,先生乍聞就說她早該得了,只是加拿大另一位優秀的年邁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這下或許等不到諾貝爾獎的肯定了。有人半開玩笑,孟若宣佈封筆沒多久就得獎,那麼美國的菲利普.羅斯應該就是下一屆得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未必全是文壇巨星。孟若擅長短篇小說,被譽為當代契訶夫,惟契訶夫本人反而沒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有些文學獎得主如賽珍珠,已隨時光淘選走入歷史,如今少有人再讀她的作品。很多二十世紀的文壇巨匠,未必有諾貝爾獎加持,卡夫卡倒還罷了,畢竟他的作品很多是死後才出版,沒頒給托爾斯泰、普魯斯特、喬伊斯、波赫士等等影響深遠的作家,早已不是這些作家的遺憾,而是諾貝爾獎的損失,他們遺漏了真正的大作家。
許多風行世界的文學作品《小王子》、《麥田捕手》、《梅崗城故事》等等,作者雖未受諾貝爾文學獎肯定,但這些作品跨越世代,深受各國讀者喜愛,讀者的肯定或許更為榮耀,畢竟諾貝爾文學獎由十八位評委選出,無論如何仍是小眾。若能贏得歷代讀者青眼,作品於世間流傳,實屬不易,亦足以自豪。
先生覺得若由美國作家品瓊得獎,應該很有趣,這位始終神秘,連照片都罕見,甚至曾被人懷疑是否真有其人的作家若親自領獎,那可是轟動國際文壇的八卦,當然更可能是由經紀人代領。我猜品瓊說不定會拒絕,他將給諾貝爾文學獎單位什麼理由?品瓊曾以「說不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拒絕了某個美國文學獎。
我倒想壓寶義大利學者作家安伯托.艾可,直到他得獎為止,就像彩迷養牌。我算不上忠實粉絲,但滿喜歡安伯托.艾可。再說,諾貝爾文學獎錯失了義大利的卡爾維諾,如今頒給這位多才多藝的學者作家、文藝復興人,誰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