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背知識、不講硬道理,我只講了三個故事,征服了魔王級評審
每週三,分享一個故事
這次的故事,發生在我人生最緊張的十分鐘裡——導遊考試現場。
導遊考試現場:考場如戰場,壓力爆表!
要成為一名導遊,演講絕對是基本功。導遊考試的最後一關,就是十個題目抽籤、上台口試。你不知道會抽到哪一題,非常考驗你的表達能力。
更可怕的是,那天我們遇到人稱「大魔王」的評審。他講話直白,離題一點就打斷你,說話不順就直接開罵,很多同學被他嚇得腦袋空白,全場空氣凝結得讓人窒息。
我當時心想:不只要考過,我還要透過這次表現找到工作。
但我萬萬沒想到,我抽到的是「元宵節」這題。
不背年代、不講專業,我只講故事
元宵節內容很多:放天燈、蜂炮、炸寒單……每一項都可以講得像百科全書,也可以講得讓人睡著。
我知道,如果我用知識挑戰評審,只會死得更快。所以我決定反其道而行:
我不教知識,我只說故事。
我選了三個故事,而且全是我覺得「好玩」的。
我站在台上,深呼吸一口氣,開始說——
「相傳,放天燈最早是因為清朝時期,盜匪常來村子作亂,老弱婦孺會躲上山,等到盜匪離去,留守的壯丁就會放天燈通知大家『可以回家了』。所以天燈是平安的象徵,不只是浪漫,還很實用呢。」
觀眾笑了,我繼續說:
「至於蜂炮,是鹽水人對抗瘟疫的創舉。當年瘟疫流行,醫學不發達,百姓真的束手無策,只好祈求關聖帝君出巡遶境驅邪,沿途燃放爆竹。不知道是高溫殺菌還是神明顯靈,瘟疫真的退了,從此每年都放,變成了今天的蜂炮,是當地人趨吉避凶的象徵。」
最後是我最喜歡的炸寒單:
「炸寒單儀式要用肉身承擔鞭炮,所以你一定很好奇,有誰願意承擔皮開肉綻的痛苦?原來參與者都帶著不同的動機,有的是為了祈願,有的是為了贖罪。相傳寒單爺以前是魚肉鄉民的流氓,後來大徹大悟,站上轎子讓鄉民用炮炸,把罪孽炸光。你說他是懺悔型神明也好,神界最敢挨炸的也行,反正他紅了。」

靠著說故事征服聽眾
說理不如說人,講觀點不如講故事
這是我從許榮哲老師的《故事課》學到,好的演講必須挑起人的情緒。
這三個故事裡,我沒有教大家元宵節的年代,也沒有詳細解釋文化背景,只是說了幾個人,講了幾個畫面、情節。
故事未必都是真實的,但它有畫面、有感覺、有代入感——這才是讓人記住的關鍵。
因為大家記不住年代。
但會記得一個人站在炮火裡被狂轟亂炸,還笑著說:「我無所畏懼。」
故事讓人「想聽下去」,才是表達的起點
十分鐘,我順利下場。沒有華麗辭藻,也沒有學術資料,但觀眾笑了好幾次。
那位大魔王評審居然也點了點頭,說:「你的介紹方式非常有吸引力,好的導遊就應該能讓旅遊昇華。」我知道,我成功了。
從那天開始,我對「表達」這件事的看法徹底改變了。以前我總以為表達就是講重點、給知識、列出結論。但那天我體會到:沒有感覺的話語,是進不了人心的。
而故事,就是種下情緒種子的方式。
《故事課》裡講得很好:「故事的目的是讓人『想聽下去』。」不是你說得多正確,而是你說得讓人有感覺、有畫面、有共鳴。故事,是喚醒聽眾的魔法
故事說完了。
你學到了什麼,不關我的事,
因為我不教知識,只講故事。
我們下週三,繼續聊一個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