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4年的初春號
初春號(IJN Hatsuharu)是日本帝國海軍第二艘同名驅逐艦,也是「第1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下建造的六艘「初春」級驅逐艦的首艦。其中三艘於1931年安放龍骨,接下來三艘於1933年安放。該計劃中其餘六艘艦艇被建造為「白露級」。
▪︎船艦特徵
排水量:1831噸 長:109.5公尺 寬:10公尺 吃水:3公尺 推進系統:2軸Kampon齒輪渦輪機,3台鍋爐,42000馬力(31000千瓦) 航速:36節(41英哩/小時;67公里/小時) 續航力:4000海浬(7400公里),航速14節(26公里/小時) 編制:200人 武器:(建造時)2 × 2,1 × 1 - 12.7 cm/50 三式艦炮,2 × 1-40公厘防空砲,3 × 3具61公分(24吋)魚雷發射管,18 ×深水炸彈
|歷史
建造先進的「初春」級驅逐艦的目的是讓日本帝國海軍擁有比之前的「吹雪」級和「曉」級驅逐艦更小、更經濟的驅逐艦,但武器裝備基本上相同。這些相互衝突的目標被證明超出了當時驅逐艦的設計範圍,最終導致艦艇頭重腳輕,穩定性問題嚴重,結構也存在固有缺陷。1934年的「友鶴號事件」和1935年的「日本海軍第四艦隊事件」之後,初春號在竣工後進行了大規模改造,以解決這些問題。 初春級驅逐艦使用與吹雪級相同的50口徑 12.7 公分火砲,但所有砲塔均可仰角至 75°,使主砲具有最低限度的攻擊飛機的能力。 61公分九十式魚雷安裝在三管九十式2型發射器上。它由電動液壓系統操控,可在25秒內旋轉360度。如果使用備用手動系統,所需時間將增加到2分鐘。使用配備的繩索和絞盤,每個發射管可在23秒內重新裝填完畢。初春號於1931年5月14日安放龍骨,1933年2月22日下水,並於1933年9月30日服役。|作戰歷史
珍珠港事件發生時,初春號連同其姊妹艦「子日號」、「若葉號」和「初霜號」被編入日本海軍第一艦隊的第一驅逐戰隊第21驅逐隊,在日本本土執行反潛巡邏任務。1942年1月底起,她隨入侵艦隊部署前往荷屬東印度群島,掩護1月24日在「H作戰」中在蘇拉威西島肯達裡的登陸行動。1月25日,她與巡洋艦「長良號」相撞受損,不得不撤回達沃進行緊急維修。2月11日維修完成後,她護送油輪前往巴厘巴板、打拉根和望加錫,於2月26日重新加入艦隊,並於3月底隨艦隊返回佐世保進行維護。 從1942年5月起,初春號被重新分配到北方作戰,並作為「AL作戰」的一部分從大湊警備區與阿武隈號一起部署,在阿留申群島戰役中以支援細萱戊子郎海軍大將的北方部隊,在阿圖島、基斯卡島和阿姆奇卡島巡邏至7月中旬。在返回橫須賀海軍工廠進行短暫維護後,初春號繼續在千島群島巡邏,從幌筵或占守部署到基斯卡島,運送物資和增援部隊。10月17日,在驅逐艦曉號的陪同下,初春號在基斯卡島附近遭到美國陸軍航空部隊B-26掠奪者轟炸機的襲擊。一枚炸彈直接擊中了她的船尾,導致方向舵失靈,造成四名船員死亡,14人受傷。「曉號」在同一次攻擊中沉沒,「初春號」救起了17名倖存者。10月25日,她依靠自身航行艱難的回到了港口。 初春號於1942年11月6日至1943年9月30日停靠在舞鶴海軍工廠,在這次改裝期間,增加了多門25毫米(0.98英寸)九六式防空砲和一台22式雷達。

碧藍航線 初春 同人創作
1943年10月11日,維修工作終於完成,初春號與初霜號一同出擊,為龍鳳號和千歲號航空母艦護航,前往新加坡。11月24日,初春號與初霜號和若葉號一同護送飛鷹號航空母艦從吳市經馬尼拉、新加坡、打拉根和帛琉前往特魯克,並於年底與雲鷹號和瑞鳳號航空母艦一起 返回橫須賀。 1944年初,「初春號」直接調任聯合艦隊司令部,繼續在橫須賀和特魯克之間執行護航任務。2月底至6月底,她返回北部海域。5月底在大湊和6月底在橫須賀進行維護改裝時,她加裝了25毫米高射砲。7月,身為日軍對抗美軍登陸的準備工作之一,她兩度向硫磺島運送部隊。7月底,她加裝了13型雷達。8月至10月,她護送從吳市到台灣和呂宋島的部隊運輸船。 1944年10月24日,在萊特灣海戰中,初春號從若葉號船上救起了78名倖存者,若葉號在班乃島西海岸被美國航空母艦富蘭克林號的飛機擊沉。 11月,初春號從馬尼拉出發,於11月1日和9日護送部隊前往奧爾莫克。然而,11月13日夜間,返回馬尼拉後,初春號在馬尼拉灣遭遇空襲。一系列近距炸彈導致船板變形並引發火災,最終導致該船沉沒在淺水區。這次襲擊造成12名船員死亡,60人受傷,但218人倖存。 1945年1月10日,初春號被從海軍名單上除名。

碧藍航線 初春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