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雪號,攝於1936年。
吹雪型驅逐艦是日本帝國海軍的一個級別,由24艘驅逐艦組成。吹雪級被譽為世界上第一艘現代化驅逐艦。儘管她們比同時期的外國船老得多,但仍然有效地發揮了作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船艦特徵
排水量:2080噸 長:118.41公尺 寬:10.4公尺 吃水:3.2公尺 推進系統:2軸Kampon齒輪渦輪機,4台(第 I 組及第 II 組)或3台(第 III 組)鍋爐,50000馬力 航速:38節(44英哩/小時;70公里/小時) 續航力:5000海浬(9300公里),航速14節(26公里/小時) 編制:219人 武器:6 ×三式 127 公釐50倍口徑艦炮(3 × 2)、2 × 93式 13 公厘機槍(2 × 1)、9 × 610 毫米(24吋)魚雷發射管(3 × 3)、18 × 八式魚雷(後更換為九零式魚雷)、18 ×深水炸彈

「吹雪」級二型驅逐艦正在進行演習。照片拍攝於1941年10月16日的「薄雲號」。
|背景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批准後,日本帝國海軍參謀本部提出了建造一艘驅逐艦的要求,其最大速度為39節(72公里/小時;45英里/小時),續航里程在航速14節(26公里/小時;16英里/小時)下可達4000海浬;由於該條約使日本在主力艦方面相對於美國和英國處於劣勢,因此顯而易見的做法是建造大量不受條約限制的其他類型艦船,並配備盡可能強大的武器。這些驅逐艦目的在與正在考慮中的新型快速巡洋艦系列協同作戰,作為一項在使日本帝國海軍在與世界最現代化艦船的較量中佔據質量優勢的計劃。 由此產生的吹雪級驅逐艦是根據1923年度預算訂購的,其設計排水量較小,為1750噸,於1926年至1931年間完工。她們的性能比以前的驅逐艦設計有了很大的改進,因此被指定為特殊型驅逐艦(特型驅逐艦)。大型、強大的引擎、高速度、大作戰半徑和前所未有的武器裝備使這些驅逐艦擁有與其他海軍的輕型巡洋艦相媲美的火力。美國海軍中最接近的同類艦艇是波特級和薩默斯級驅逐艦,其中僅13艘於1930年代建造,用作驅逐艦艦隊領艦。
吹雪級驅逐艦辨識圖
|設計
吹雪級的初始設計基於2000噸排水量艦體,配備單座12.7公分(5.0吋)火砲和兩座雙聯裝24吋魚雷發射管(與睦月級相同),最高時速40節(74公里/小時)。 1923年《華盛頓海軍條約》通過後,設計被修改為1680標準噸,並配備了更多火砲和魚雷發射管。然而,其排水量的增加抵消了更強大的發動機,導致最高速度低於原計劃。 引擎由四台Kampon鍋爐提供動力,以50000馬力運行雙軸齒輪渦輪機,額定速度為35節(65公里/小時),續航里程為5000海浬。 睦月級上採用的S形弧形艦首被保留;然而,艦橋前方的井型甲板被移除,這使得艏樓可以進一步向後延伸,並將船體向後外擴至第一煙囪,從而提高了適航性。艏樓也加高了一層甲板,以減少巨浪對前砲架的影響,艦橋被擴大並封閉,艦首明顯外擴,以抵禦太平洋的惡劣天氣。 吹雪級艦艇原本只打算使用艦體編號。但這種做法在船員中極其不受歡迎,並且經常導致與早期神風級和睦月級艦艇的通信混亂,最終導致海軍政策於1928年8月發生變化。因此,吹雪級艦艇在下水時就被賦予了名稱。 1928年6月至1933年3月期間,共建造了24艘「吹雪」級驅逐艦。在建造過程中,該級艦經歷了多次修改,可分為三組。最終建造的四艘艦艇差異巨大,因此被賦予了新的級名。完工後的「吹雪」級驅逐艦在「A」、「X」和「Y」位置裝備雙聯裝5吋火砲,並在「D」、「P」和「Q」位置裝備三聯裝魚雷發射管,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驅逐艦。

碧藍航線 霞、風雲、白雪、大潮
|武器
吹雪級驅逐艦的武器裝備遠遠超越前睦月級。主砲組配備六門三式127毫米50倍徑艦炮,兩門分別安裝在三座全天候、防碎片、氣密的砲塔中,這些砲塔在當時遠遠領先於時代。第一組的艦艇可以仰角超過40度,但從第二組(該系列的最後14艘艦艇)開始,這些火砲是兩用砲,可以仰角達到70度,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具備這種能力的驅逐艦。彈藥由升降機從位於每個砲塔正下方的彈藥庫中輸送,其射速遠超其他同時代手動裝填彈藥的驅逐艦。然而,砲室並非防彈,因此實際上仍然是砲架,而不是真正的砲塔。 三座三聯裝24英寸(610毫米)魚雷發射器,配備八式魚雷,這種魚雷在睦月級上被證明是有效的,並再次投入使用,每管均配有重新裝填裝置,使該驅逐艦總共擁有18枚魚雷。前方發射器位於煙囪之間。 防空能力也與睦月級相同,在第二排煙囪前方裝有兩挺九二式 7.7 毫米防空機槍。戰爭開始前,這些機關槍被九三式13毫米防空砲取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些部隊在艦橋前安裝了另外一對九三式火砲,後來改為九六式25毫米防空砲。1943年底至1944年初,其中一門後砲被兩門三聯裝九六式火砲取代,並在兩個後部魚雷發射器之間增加了一個帶有另外兩門三聯裝九六式火砲的升高火砲平台。1944年末,剩餘的艦艇在艏樓和艉樓單獨安裝了更多的九六式火砲。1943年11月,夕霧號安裝了22式雷達,其餘7艘也於1944年安裝了該雷達,1944年底,剩下的幾艘艦隻也安裝了13式雷達。

碧藍航線 風雲、深雪、朝潮
|發展
第一批,又稱「吹雪級」,由1928年和1929年竣工的首批十艘艦艇組成,其建造方式比後續艦艇更為簡單。這些艦艇在羅盤駕駛室上安裝了測距儀,並設有一個外露的火砲射擊控制室,並配備了一座「甲型」砲塔,該砲塔可同時抬高兩根砲管,但仰角僅為40度。第一批艦艇與後續船艦的差別在於,她們在通往鍋爐房的兩個煙囪旁都設有巨大的圓形通風管道。「浦波級」除外,該級艦艇將通風管道整合到了煙囪周圍的平台中。 第二批,又稱綾波級,建於1930年及1931年,其艦橋更大,內設測距儀、方位羅盤瞄準裝置、火砲控制室以及測距塔。此外,鍋爐房的進氣口也從管道式改為碗狀。她們也受惠於「B型」砲塔的部署,可將每門火砲分別仰角至75°用於防空,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具備此能力的驅逐艦。 第三批,又稱「曉級」,建於1931年至1933年。這些艦隻配備了三個更大的鍋爐(而不是之前的四個),以及一個更窄的前煙囪。改進之處包括獨特的防碎片魚雷發射砲塔,使魚雷發射管可以在作戰中重新裝填。 然而,吹雪級也存在一些固有的設計問題。大量的武器裝備加上比原始設計更小的船體排水量產生了穩定性問題。儘管設計特點目的在減輕重量,包括在船體上使用焊接和在主甲板上方使用更輕的合金,但這些軍艦的重量仍然超過設計重量200多噸,對於第二組軍艦來說,這個問題更加嚴重,因為她們的艦橋更大,砲架更重。在友鶴事件之後,許多日本軍艦的頭重腳輕設計使基本設計問題受到質疑,不得不增加 額外的壓艙物。 在第四艦隊事件中,一場颱風幾乎摧毀了第四艦隊的所有艦艇,並發現了吹雪級艦體的縱向強度問題。因此,所有艦艇在1935年至1937年間進行了重建。重建增加了40噸壓艙物,縮小了艦橋尺寸,並降低了煙囪的高度。魚雷裝填數量從九枚減少到三枚(僅用於中央發射器),並且減少了艦炮的彈藥儲存量。此外,還增加了燃油攜帶量以降低重心。八艘綾波級艦艇改裝了更輕的「C型」砲架。這些改變使排水量增加到2050噸(標準噸),滿載時超過2400噸,重建使最高速度略微降低至34節。

碧藍航線 吹雪與深雪 同人創作
|作戰歷史
吹雪級共建造了24艘,其中一艘(深雪號)於1934年在一次碰撞中沉沒。其餘船隻參加了太平洋戰爭。1942年11月,綾波號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用砲火擊傷了南達科他號戰艦,隨後遭到華盛頓號的襲擊,霧島號戰艦也受重傷。第二天,綾波號因重傷被鑿沉。1943年8月,約翰·F·甘迺迪的PT-109被該級的天霧號撞毀、炸裂並擊沉,但甘迺迪倖存下來並獲救。 該級艦艇有八艘被潛艦擊沉,兩艘被水雷擊沉,其餘則遭空襲沉沒。只有「響號」和「潮號」在戰爭中倖存。「響號」被蘇聯海軍作為戰利品捕獲,並一直服役至1964年。
|同級艦
吹雪型(I型):1號艦「吹雪」、2號艦「白雪」、3號艦「初雪」、4號艦「深雪」、5號艦「叢雲」、6號艦「東雲」、7號艦「薄雲」、8號艦「白雲」、9號艦「磯波」、10號艦「浦波」
▪︎吹雪號
1928年8月10日竣工(舞鶴工場)。 1942年10月11日,該艦在薩沃島海戰中與美國水面艦隊交戰,被數百枚砲彈擊中,沉沒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海域。
▪︎白雪號
1928年12月18日竣工(橫濱船塢)。1943年3月3日在第81號行動(俾斯麥海戰)期間沉沒於克雷廷角附近。
▪︎深雪號
1929年6月29日竣工(浦賀船塢)。1934年6月29日,在濟州島南岸進行演習時,閃電擊中船體中部,尾部當場沉沒,曾嘗試拖曳船頭,但中途放棄。
▪︎浦波號
1929年6月30日竣工(佐世保海軍工廠),1944年10月26日在菲律賓班乃島附近的空襲中沉沒。
▪︎初雪號
1929年3月30日完工(舞鶴工事部)。1943年7月17日沈沒於布因。
▪︎叢雲號
1929年5月10日竣工(藤永造船廠)。1942年10月12日,該船在薩沃島海戰中救援重型巡洋艦古鷹號時,在新喬治亞島附近失事並事後被拆解。
▪︎東雲號
1928年7月25日作為「第40號驅逐艦」竣工(佐世保海軍工廠)。1928年8月1日改名為東雲號。1941年12月17日,在婆羅洲美利攻佔戰中,確認其在獨立作戰中沉沒,有因觸水雷或轟炸而沉沒的說法。
▪︎薄雲號
1928年7月26日,作為「第41驅逐艦」竣工(石川島造船廠)。1928年8月1日更名為薄雲號。1944年7月7日,在擇捉島以北海域被美國潛水艇「鰩魚號」發射的魚雷擊沉。
▪︎白雲號
1928年7月28日,以「第42驅逐艦」之名竣工(藤縣造船廠)。1928年8月1日改名為白雲號 。1944年3月16日,在釧路市厚岸近海被美國潛艇「紅魚號」發射的魚雷擊沉。
▪︎磯波號
1928年6月30日作為第43號驅逐艦竣工(浦賀船塢);1928年8月1日更名為磯波號;1943年4月9日在西里伯斯島普京海峽南下海域,被美國潛艇「紅魚號」發射的魚雷擊沉。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