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彩墨的發展中,傳統筆墨語言已不限於描摹自然的再現功能,而是成為表達思維、感知與哲理的抽象語彙。藝術家王美玥即以彩墨為媒,探索自然現象與內在精神的交界,將東方哲學觀轉化為視覺經驗。其作品《紫氣東來》、《天地玄黃》與《貝加爾湖之春》,展現出在形式與精神之間游移的當代彩墨語境。 筆墨形塑氣場:《天地玄黃》的爆發性構成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這幅作品的全名,構圖強烈,以紅黑色塊交織出類似爆裂的形體,中央圓洞成為畫面氣流的核心節點。此一空洞既為視覺焦點,也是道家哲理中「虛極靜篤」的象徵。色彩處理上,紅如岩漿、黑如焦炭,肌理粗獷,對應背景水紋般的冷灰線條,製造冷熱、動靜的張力。 這幅畫不是對天地大化的具象再現,而是藉由色塊的能量場來表達宇宙氣象的生成狀態。其形式語言雖抽象,卻緊扣東方「氣韻」概念,將不可見的能量轉化為可感的畫面結構。 宇宙生成的視覺語言:《紫氣東來》的哲學意涵 是一幅王美玥發展出來的水波紋畫。她最早的水波紋畫是《琉璃海》,至於《紫氣東來》,則是王美玥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她提到:「我在雲南洱海真的看到湖面上出現七彩水霧,隨風擺盪,宛若輕紗,當地人說那是紫氣東來之象。」這是作畫的緣起。 這幅畫不是對「紫氣」的具象再現,而是藉由色塊的能量場來表達宇宙氣象的生成狀態。其形式語言雖抽象,卻緊扣東方「氣韻」概念,將不可見的能量轉化為可感的畫面結構。
畫中並無具體形象,卻充滿哲理張力。這幅作品表現的是萬象初始之時的狀態,帶有時間與空間感的抽象視角,呼應古典哲學對「大化」與「無極」的思維,也展現藝術家將語言、歷史與形式轉譯為純粹畫面感的能力。 水象與詩性的交融:《貝加爾湖之春》的靜謐語境
《貝加爾湖之春》原是曲名,王美玥不諱言由音樂產生靈感,所以畫名也叫《貝加爾湖之春》,而且,《貝加爾湖之春》也是水波紋技巧最繁複、層次最豐富的。至於為什麼選貝加爾湖?因為她認為此地就是漢武帝時期蘇武牧羊的北海,也是全球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之春》色調轉為冷冽的藍綠與淡紫,層層白色肌理在畫面中如同冰雪融解、湖水反光,形構一種空靈又含蓄的氛圍。作品不描寫湖泊的具象,而是呈現春天甦醒時的精神節奏——如水般的寧靜,帶著微妙的躍動。 這幅畫是一種「觀湖如觀心」的表現方式。貝加爾湖不只是地理名稱,而是象徵內在情感與時間流動的象徵體。畫面中「似有若無」的水氣與光影,延續了東方藝術中重「意」輕「形」的傳統,卻以當代表現語彙構築詩性空間。
創作脈絡:由筆墨到抽象的精神轉化 王美玥的創作歷程從傳統筆墨出發,進而發展出個人化的彩墨抽象風格。早年受山水與書法訓練,奠定了筆觸運行的基本結構;中後期則轉向融合抽象表現主義、東方哲學與視覺結構的多元探索。 她不僅延續水墨中的「氣韻」核心,也重構了彩墨的語言系統。其筆下「氣」、「水」、「玄」等元素,既是自然意象,也是文化與心靈的延伸體。這種轉化並非西化模仿,而是一種深度東方化的現代實驗。 彩墨的當代表述:形式與精神的雙重躍進
王美玥的彩墨語言,與劉國松、李華弌等當代彩墨先鋒不謀而合,皆力求突破傳統筆墨形式,並賦予其新的文化厚度與當代表達力。相較於西方抽象的強烈主觀性,她的作品更注重「氣場」與「象外之象」的構成,是一種靜中有動、形中有道的美學實踐。
她筆下的彩墨,既是一種心靈場域的開展,也是一種文化語言的延續與更新。這種創作不只是繪畫行為,更是對宇宙秩序、自然生成與人我關係的詮釋。
當代彩墨中的哲思與重建 從《紫氣東來》的爆發能量、《天地玄黃》的宇宙秩序,到《貝加爾湖之春》的水性詩意,王美玥展現了當代彩墨在抽象表現中的寬廣可能。她不斷將東方美學中的氣韻、虛實、象徵與留白,轉譯為一種當代可感的視覺語言。
她以彩墨為橋,將古老的文化精神與現代的視覺感知連結起來,重建了一種屬於當代東方的藝術表述方式。這種抽象,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深入現實本質的一種方式——筆墨之中,見精神;色塊之間,見宇宙。
■相關文章■
https://vocus.cc/article/60fbff84fd897800016f425d
https://vocus.cc/article/67c408e0fd89780001fcdc30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紫氣東來》

《貝加爾湖之春》



2025/7/9與王美玥合影

2025/7/9茶會來賓

2025/7/9茶會來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