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摺過紙飛機、丟過紙飛機,但你有想過——
如果從國際太空站(ISS)把一架紙飛機丟下來,會怎樣?

圖片作者:ChatGPT
東京大學的兩位老師 Berthet 和 Suzuki,真的把這件事變成了論文。他們用模擬計算與超音速風洞實驗,徹底分析了一架用A4紙摺成的飛機,如果從距離地面400公里的軌道上釋放,會怎麼飛、怎麼滾、怎麼燒,最後怎麼解體。
乍看像玩笑,實則非常科學。這項研究被收錄在2025年的《Acta Astronautica》,是一場以極簡材料挑戰極端環境的科學實驗。
為什麼會想到要做這個研究?
隨著衛星越來越多、太空垃圾問題日益嚴重,科學家開始思考:「我們能不能用便宜、可分解的材料來設計未來的太空載具?」
如果能用紙張代替金屬,讓衛星進入大氣層時自然燃燒;
用超薄紙膜當作減速帆,加速報廢衛星的墜落;
甚至做成「低成本一次性探空裝置」,測量大氣密度。
而紙飛機,就是這種極端想像的一種測試模型。
這架紙飛機長什麼樣?
- 材料:一般A4影印紙(沒有塗層)
- 重量:約 4 克
- 外型:你我小時候最常摺的「飛鏢型紙飛機」
- 結構:前端紙層較厚,質量集中在機頭,有利於穩定飛行
- 分類:超微型衛星,甚至可算是「飛秒衛星」(femtosatellite)
研究團隊假設,將這架紙飛機從 ISS(約400公里高)丟出,初始沒有旋轉,指向飛行方向。
模擬結果:紙飛機的「太空旅程」
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套數值模擬模型,整合軌道衰減、姿態變化、空氣動力與熱流,進行模擬。他們發現:
因為紙飛機的質量輕、表面積大、「彈道係數」非常低,模擬預測3.5天內就會進入大氣層開始墜落。
在太空中,因為紙飛機的前端重、旋轉慣量小,它能自然朝著飛行方向並維持穩定。但當進入約120 km以下的大氣層後,會因空氣密度迅速增加而開始出現翻滾不穩的情形。
模擬顯示,等到紙飛機進入90–110 km高的區間,它的機頭會受到高達10⁵瓦/平方米的熱流,相當於幾分鐘內暴露在電熱爐前,就算不起火也會炭化。
模擬是一回事,當然還需要實驗驗證。所以,研究團隊還把一架縮小版紙飛機(1/3比例,約10公分長)放進東京大學的超音速風洞中測試。

圖片作者:ChatGPT
他們把風速設定為Mach 7,也就是音速的七倍;而環境條件則相當於大氣層中30–40公里處。
結果他們發現,紙飛機的機頭在測試後呈現明顯變形、焦黑;機身明顯出現彎曲與熱裂解現象。雖然紙飛機本身沒有立即解體,但燃燒徵象明顯。從錄影觀察他們發現,在整個實驗(歷時7秒)中,前5秒是變形期,之後穩定。
這代表什麼?雖然風洞環境與實際大氣層不同(尤其在動壓方面),但實驗熱流與模擬預測一致,都足以引發燃燒或碳化。
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從太空站丟出一架紙飛機,最後它會被「化骨揚灰」。
不過,雖然這架紙飛機最終會在高空中燒成灰,但這不代表它「沒用」。反而,它帶來了幾個有趣的應用可能:
- 大氣探測:既然紙飛機對大氣密度變化高度敏感,只要能精準追蹤軌道,就可以反推空氣密度。
- 比起金屬薄膜(如Mylar、Kapton),紙張較環保、易燃燒,適合做成一次性報廢衛星的減速器。
- 紙飛機可以搭載超薄感測器、電池、甚至小型通訊元件,進行幾天內完成的實驗任務。這樣可以降低這些實驗設備的造價。
- 若能直播紙飛機在太空中滑翔墜落的畫面,比任何科普動畫都震撼人心。畢竟,誰沒玩過紙飛機呢?
不過,要真的把紙飛機拿來應用,還要處理一些問題:
首先,紙飛機的尺寸小、雷達反射差,所以很難用地面設施監控;
其次,雖然紙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纖維,但不同的紙還含有如碳酸鈣、矽酸鹽、可能的重金屬化學劑等物質,所以也不見得一定很環保;
第三,除非加裝反光裝置或太陽帆,否則要改變紙飛機的軌道或姿態很難。
在太空站玩紙飛機,聽起來就不像研究。但是並不是這樣!研究團隊透過紙飛機的測試,在思考未來的太空材料與設計哲學。
這篇研究最迷人的地方,不是飛機會不會燒掉,而是可以去太空站玩紙飛機(大誤)。研究團隊問的問題是「我們能否用最簡單的東西,做最極端的實驗」。它提醒我們,太空科學不必一味追求複雜,有時反而需要回到極簡的思考與測試。
這就像是太空科學界的《貧民百萬富翁》,用一張紙,勇敢地飛向人類知識的未知邊界。
參考文獻:
Berthet, M., & Suzuki, K. (2025). Study on the dynamics of an origami space plane during Earth atmospheric entry. Acta Astronautica, 236, 263–270. https://doi.org/10.1016/j.actaastro.2025.0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