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就開始廢,看本《四十我就廢》,彷彿是一個暖身,或是我所看見的未來(寫在2025年7月5日週六劫後餘生的隔日早上)。
差點以為是作者真實自傳,還想說,哇,主角職業設定成出版社編輯真是太巧了,興起惺惺相惜之心,準備把共鳴開到最大,後來才發現,噢是虛構小說啦。

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好像很正常?
先前看到一句話,大意是某人的日常生活,對另一個人來說都可能是一種冒犯。尤其身邊的人,一個個踏入符合社會主流的階段後,自己兩手空空,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書中主角把這種心境寫得很貼近,每每在心裡點頭一百次。是說書裡也有寫到,那些我們以為看似完美無瑕的,也總是有自己的煩惱和議題,也許忽略這些也是不公平的吧。但誰知道呢,社群滑多了,就只能看到人人最美好的那一面,嚴重陷入他人好、我不好的思考誤區。
主角最後列了一份本年度感恩清單(修訂版),每條是曾經以為的生活,劃掉,寫上現在的狀態,真切呈現和自己預想的不同,但其實只是另一種狀態,兩者沒有優劣,就只是不同而已,就像她寫的:
一種充滿力量和平靜的感受,來自了解你永遠不會搞懂自己到底他媽在幹嘛,但重新開始永遠不會為時已晚。因為只有等到你準備好放棄追求你以為你會過著的那種人生時,你才能過上早就應該屬於你的人生。
今天「羨慕」、「後悔」什麼了?
不知道是不是讀了一些這類作品(舉凡單篇文章、小說、電影劇集),對於「羨慕」某種他人樣態、「後悔」自己的決定,都覺得太過單一和扁平。極端一點,會覺得這些不是太必要,那些令人羨慕的樣態,我不知道他背後付出的努力和代價是什麼,我辦得到嗎?如果不行,那需要羨慕嗎?
實在也不會認真後悔什麼,不就是最老生常談的,每一步都是成為現在的自己嗎?愛你所選、擇你所愛。越去想當初如何如何,現在就怎樣怎樣的話,似乎於事無補,不如把目光放在現下,看看自己有的,多喜歡現在的自己一點吧。
感受、情緒放在那裡(一下)
近期對於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有了些許反思,太急著想找方法、轉念,以致於忽略情緒有時候就只是單純需要「在那裡(一下)」,不需要太多自以為有建設性的作為,免得可能只是壓抑、忽略,而非真的好好度過。所以對於「羨慕」和「後悔」的想法,可能再次落入這個模式(關於以上檢討,應該要另闢一篇寫)。
說回此書,它是本相當輕鬆好讀的小說,紙本一樣看起來厚得要命,電子舒爽無負擔,作者英國人小幽默看得我小笑、笑出聲,也流下淚。想起另一本小說《如何不孤獨死去》,作者同樣是英國人、真的是編輯(但書裡職業不是),非常喜歡,也曾經寫過一篇心得如下,再次推薦給大家(看這兩本書名,覺得自己真的很會幫自己選書^_^)
我要感恩的有:
- Kobo每日特價一書99元,鎖定已久的這本書,終於讓我等到,以99元入手。
- 寧靜無約的週日早上,有這個餘裕寫這些。
- 願意持續閱讀、思考,並寫下記錄(上一次寫是去年1 月的《化學課》,扯)。
- 書裡每篇最後這樣條列感謝。早聽說要寫感恩(日記),此書讓我動身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