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家長急著把孩子領向高速公路,最好可以一路到底,沒有岔路,不准分心,沿路沒有風景,沒有轉彎,只有一樣形色匆匆的路人,迷茫的往相同方向前進,不問來路,也不知去途,只要念書就好!
可惜課本都沒教
然後某一天,就無預警的「被」下交流道了,不但要有想法,有目標,能獨立,還要有人生規劃和交往對象。
然而連做夢的時間都沒有,怎麼會有夢想;從小到大都不讓談戀愛,哪來的交往對象;對所有的安排不得異義,怎敢有目標想法;連午餐都沒決定過,要怎麼規劃整個人生?最可怕的是突逢人生變故,竟然還被期待要從容不迫的「像個大人」。
沒有硬核只能硬撐
所以也只能「像個大人」而不「是個大人」,就這樣說著場面話、照劇本演、配合每個期待。從來被推著前進,確要假裝游刃有餘。當需要做決定、扛責任、面對人生真正的混亂與失控時,只能硬扛一切,笑著說「還行」。
恍恍惚惚添了年歲,等到了當爸媽,又心虛的複製粘貼熟悉的腳本。一邊焦慮孩子沒有方向,又忍不住替他們劃好路線;一邊希望孩子快樂自由,又在不安中築起框架。我們不安、焦慮、惶恐、驚懼,優柔寡斷的在「說和不說,做與不做」間游移。是因為從未親赴一場需要空間、犯錯、選擇與思考的成長盛宴。
成全真正的成長
我們期待了他人的期待,但可不可以讓孩子有自己的期待?
女兒說:媽媽,你只要花錢就好,其他的我會自己努力。
我們的孩子不該只是我們的孩子,更應該是她們自己。所以無論她成為什麼樣的自己,我都會笑著,祝福,並且接受。學著當個天使投資人,不干涉、不設限,不計得失,把美金當港幣,港幣當台幣,台幣當金紙。或許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回首來時路,重新「養」一次自己,在拖舉孩子的同時,也成全曾經跌跌撞撞的自己。
年輕同事:我媽說早點生,孩子大了就可以輕鬆去玩。
寶珠他媽:你17歲能玩高空彈跳,71歲人家敢讓你上去嗎?
所以出社會後,不必急著按部就班的奔赴下一個「目標」,也別忙著去當人家的丈夫妻子、女婿兒媳、父親母親。先把自己「養」好,多轉幾個彎,到處吃吃玩玩,嘗試各種不同的領域,挑戰一下曾經的不可以、不接受、不願意。真的的成長,不是考試幾分,錄取那個學校,進了那間公司,領了多少年薪,有沒有嫁給或娶到曾經的那個人。而是成為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