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股癌-Podcast-25.07.09
**關於特斯拉Optimus技術傳言的看法。
*市場傳出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遇到技術瓶頸,特別是諧波減速器裝上後導致機械手臂舉不起來。*供應鏈股價疲軟與此消息有關,但評論者認為這屬於開發過程的雜訊,機器人是必然發展方向,短期技術問題不影響長期看法。
*不只有馬斯克在推動人型機器人,NVIDIA的黃仁勳也持續表態支持此趨勢。
**馬斯克成立政黨與特斯拉投資人的觀點。
*投資人普遍不希望創辦人涉足政治,這會增加公司經營的不確定性。
*馬斯克的特質是全情投入的創業家,
如果股東嘗試限制其權力,反而會傷害特斯拉的價值。
*馬斯克被視為公司價值的核心,若他被董事會剝奪主導地位,持股應直接出清。
*他成立政黨雖然是負面訊號,但若僅止於幕後金主而非親自參選,風險可控。
**馬斯克出生於南非,根據美國憲法無法參選總統,這是目前投資人感到安心的最大原因。
*推測他成立政黨只是為了擴大影響力,可能成為科技圈或金主圈的幕後推手。
*若馬斯克僅扮演金主角色,類似索羅斯等人對政治的影響,則不致造成明顯封殺風險。
**市場反應與持股操作策略。
*面對政黨成立與與川普翻臉的政治風險,選擇不加碼但也不急於減碼,先觀察市場反應。
*如果前波低點不破,代表市場尚未明顯恐慌。
*持股比例維持在18–20%區間,除非Robotaxi上路後有明確利多拉回,否則不會再增加持股。
**對馬斯克變動行為的警戒。
*馬斯克常刷新外界對他的下限,過去從政治換取資源有成效,如德州奧斯汀建廠順利。
*但若最終走向極端如推動修憲改變參選條件,恐將導致重大風險。
*投資人需動態調整策略,隨時因應馬斯克行為變化。
**馬斯克風險與機會並存,持續觀察為宜。
*現階段認為政黨成立尚屬可接受風險,若他不參選、僅扮演幕後金主,則對Tesla影響有限。
*未來關鍵在於市場是否持續給予特斯拉與馬斯克信任,以及Robotaxi等實際業務是否能順利推出。
**川普公布8月1日新關稅政策整體概況。
*川普公布新的New Tariff版本,與原Recipital Tariff相比多為細部調整,風格傾向將關稅尾數「湊整」,例如改為以5或0作結,具川普式象徵意義。
*大多數國家關稅變動不大:如日本增加1%、韓國持平、馬來西亞微幅上升、泰國變動不大,柬埔寨則由49%下調至36%。
*評估這仍屬談判籌碼階段,川普借此向日本等國施壓,敦促重新談判,實際實施與否仍有空間。
**台灣潛在關稅水準與預測。
*推測台灣關稅將落在 約20%上下,不太可能低於越南、也不至於高於30%。
若低於20%,則屬大利多;
若高於30%,則是極負面訊號。
*美國希望台灣讓利換關稅,包括開放 進口車、農產品、保健品 。進口車放寬預計將使汎德永業等美系進口車經銷商受惠。
**提前布局潛在受惠族群。
*關注從美國進口的產品與品牌,提前評估受惠企業,避免等到政策公布後才追價。
*除汽車業,也應注意農產品、保健品相關通路與代理商。
**若台灣關稅偏高的因應策略。
*關稅若達28%~30%甚至更高,後續還可能追加**半導體類別的關稅**。
*台灣企業長期已推動 中國+1 策略,在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布局,具備轉口條件,有助閃避高關稅。
* 若美國針對的是 中資企業洗產地行為 ,則台灣與外資企業在越南等地轉口風險較小。
**東南亞為潛在轉口避風港。
*越南目前為最低關稅區(20%),成為台灣企業的洗產地出口中繼站。
*馬來西亞也可能成為避稅重鎮,像緯穎等AI伺服器大廠已在馬來西亞有完整生產鏈,具備調整彈性。
*未來投資可關注具東南亞基地、產線轉移能力強的中大型上市櫃公司。
**關稅對不同規模企業的衝擊差異。
*大型企業可因海外布局靈活因應,美中貿易戰中已經歷過類似狀況,具備應對經驗。
*中小企業則面臨壓力,由於缺乏轉產能力,無法迅速消化成本或建立新供應鏈,恐面臨倒閉潮。
*關稅戰對 美國中小企業 也構成壓力,先前川普第一輪關稅時即有不少中小業者直接退出市場。
**若台灣與日韓相比仍具競爭力,問題不大。
*關鍵在 台灣關稅與日本的相對位置:只要不高於日本,或持平偏低,即為可接受結果。
*若高於越南但低於日本,屬中性偏正區間,台灣仍具競爭力。
*若低於越南(如低於20%),則為極大利多,甚至可解釋為台灣國運加持。
*關稅政策對於 生產基地多元、具東南亞產能的大型企業 是可控風險,甚至轉化為機會。
*對 無海外據點或內需導向的中小企業 則是高度壓力源,投資需特別留意。
*長期看,此類整體性關稅可能造成全球性 輸入型通膨,投資人應預期其對成本與價格鏈的全面影響。
**晶片關稅議題複雜,執行挑戰重重。
*晶片關稅將比其他關稅更棘手,可能成為長期議題。
*美中曾針對PMIC封殺,實際上海關仍有放行,顯示舉證與執行困難。
*若針對所有晶片課稅(如MCU、PMIC),不僅容易重複課稅,也難定義主晶片。
*若只針對AI Chip或高價主晶片課稅,企業可透過轉移生產基地至墨西哥或東南亞,進行關稅規避。
*晶片可改為在海外先裝成L6板子再進美國,降低稅負,違背川普 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政策初衷。
美國若進一步針對板子課稅,會衍生重複課稅與舉證困難等實務問題。
**川普政策方向多變,實務執行恐成空談。
*執行端面臨朝令夕改與標準混亂,第一線人員難以適應與操作。
*即使川普開出誇張課稅數字,實務上多數執行窒礙難行,最終可能如美中貿易戰部分項目一樣不了了之。
*川普喊高價再談判策略明顯,目的是爭取利益分潤,不一定真會徹底執行。
*類似的誇張關稅政策已在銅等商品出現,顯示他將針對 高獲利產業高喊關稅索利。
**企業將重新調整供應鏈與應對策略。
*為避開關稅,台商與其他企業或進一步分散生產基地。
*有越南等模範生的存在,提供企業思考轉進空間。
*未來可能出現更多 非中國製造 標籤的策略布局。
**關稅將最終轉嫁至消費者,影響消費力。
*關稅提高會推升商品價格,壓抑終端消費需求。
*整體經濟將受到連帶影響,消費力道恐下滑。
**台幣升值壓力加重企業財報調整。
*台幣匯率升值至28\~29元區間,造成企業EPS下修。
*雖非業績惡化,但因年初預測以30多元估算,換匯損益影響顯著。
*關稅方向雖仍未定,但逐步明朗,企業可據此調整布局。
*匯率影響短期評價更大,投資人需提高對匯率變化的敏感度。
*關稅與匯率仍是觀察台股與出口股未來表現的兩大重點因素。
**QA部分,關於短線右側交易與記帳方式的選擇。
*無論選擇LIFO(Last In First Out)或FIFO(First In First Out),最重要的是淨值變化才是真實績效的體現。
*LIFO會讓長期持股報酬率看起來特別高,短線操作者可能更傾向於以不同方式記帳。
*記帳方式讓自己看得順眼最重要,但實際上仍應回歸追蹤每日淨值。
**關於美股ETF選擇與軟體股觀點。
*投資標的選擇如SPY(標普500)或QQQ,取決於是否想押注科技股。
*標普500涵蓋美國前500大企業,分散性較高;QQQ則聚焦於科技類股,波動與成長潛力更強。
*Oracle雖有AI題材,但投資邏輯偏向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領域,而非傳統軟體股。
*真正偏軟體類的如CrowdStrike、Palantir、Confluent、Cloudflare等。
*Oracle雖仍具備軟體本質,但現階段的成長動能來自AI伺服器與基礎建設訂單。
**關於過去重傷經驗與風險控管哲學。
*最慘重的經驗來自2018年中裕新藥,當時因質押全壓,又人在國外無法處理,導致重大虧損。
*當時台灣質押流程繁瑣,需本人親簽,不支援遠端操作。
*雖然開過高槓桿,但從未收到補繳通知,也未曾斷頭,風控意識一直很強。
**談及2025年4月的極端市場波動。
*雖然維持率仍在180%以上,卻仍感到極度緊張,甚至向創業合夥人坦承可能需暫停創業資金動用。
*最終並未動用該筆錢,即使連續跌停8根也尚可承受,但此舉被視為人生中最丟臉的舉動之一。
*強調不要讓自己走到要補錢或靠拗單賺錢的境地,那種錢即使賺到也不屬於你。
*曾經快速賺到大錢會讓人失去對 小錢的感覺,導致難以重頭再來。
*即使破產後手上還有100萬,有實力的人仍可能翻身,但多數人因心態被養壞已無法逆轉。
**最後的投資建議與自我標準:
*自認對風控的要求異常嚴格,即使維持率降至170%也無法安心入睡。
*勸誡投資人避免讓自己走到斷頭邊緣,控制風險是生存的根本。
*成功的前提是風控徹底、心態穩定,不可抱有 補錢後反彈賺回來 的僥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