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選這本書?(閱讀動機)
這本書是由萬特特等作家,書寫而成的書。
這本書由27篇女性的人生故事組成,像是一位位大姐姐的經驗分享談,訴說面對工作、感情和自我成長的心路歷程。
節錄+心得
無須比較,直接去超越吧
這篇文章的作者文長長提到過去的他,會羨慕別人的成果。我認為這是難能可貴的坦承,誠實的直面內心「羨慕」,去面對不被主流社會認可的想法,而作者文長長最後有提到他面對這股想法的方法,那就是把關注他人成就的專注力放到自己身上,開始精進自己,提升實力,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因為無意義的比較,無濟於事,倒不如把精力投注在益於自身成長的區域。
這讓我想起之前在國文課讀過的一篇文章,皇帝和馴馬師比賽賽馬,比賽結果為馴馬師獲勝,皇帝就問馴馬師:「為什麼你能獲得勝利?」馴馬師答道:「皇上,因為從比賽開始,您就一直關注我的馬匹到哪裡了,而我只關注自己馬匹的速度,自然我就獲勝了。」(這很顯然是寓言故事,因為以常理來說馴馬師「指導」皇帝後,馴馬師的人生也差不多完了,哈哈哈)
由此可證,把專注力放到自己身上,是件重要的事情。
永遠被成就感驅動,那多無趣呀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陶瓷兔子,我從文章中看見人生到了某一個階段,會開始產生「倦怠感」,對於例行公事(比方說:工作內容)不排斥,也不喜歡,在社群媒體發文收穫大量的回覆,心中仍然悶悶不樂。外界給予的刺激,無法讓自己快樂起來,當生活基本需求差不多都被滿足後,拚命的動力就找不太到了。
小時候獲得一顆沙士糖,便能開心一整天,現在獲得一包沙士糖,卻很難像小時候一樣開心了,難道是胃口被養大了嗎?(好像是...不是,我開玩笑的)
文中有提到現代人對於「享受」的認知,好像是買奢侈品、看一部很熱門的綜藝、周遊列國......這些事物的共通點都是「一次性」且與「日常無關」,讓內心快樂的標準難以到達。
這讓我想起幼稚園時,老師讓我們幾個小朋友,簇擁在在花圃中的一朵花前面,孩子們爭相一睹花的綻放,用充滿期待的眼神凝視那朵花,等了好久好久,孩子的小腿被蚊子咬了好幾包,花還是沒開。長大後的我領悟到,雖然我們用期待面對的那朵花沒有綻放,但是我們在等待的同時,內心對世界的名為「好奇心」的花早已展放,對這世界有著好奇心,在追尋的同時心中自然會喜悅起來。
所以,是不是從日常的好奇心出發,心中的快樂就會油然而生。
誰都可以不喜歡你,但是你自己不可以
作者閆曉雨提到一個概念,讓自己發自內心的喜愛自己,就會吸引到其他人真心喜愛自己。做自己,愛自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做你全部的自己,就會有人愛你的全部。做部分的自己,愛你的人,也只能愛你展露出來的那一部分。
記得,沒有人是完美的存在,也沒有人一無是處,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做自己喜歡的人,長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結語
把專注力放回自己身上,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