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讀過書,老師一定有說過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讀書環境到處找尋適合的定居處。
環境,還真的會影響人的思考、心智非常深遠,我所要說的故事,是關於一個尋醫的遠征故事,我們也真的來到了第三遷。
先說說我自己的背景,我是一位老師,從小,我就嚮往著當一位好老師,聽起來是不是就像是童年小孩那種白日夢呢?沒錯,就是這樣做著白日夢,最後一路真的成為心中夢想的職業-老師。
我還記得,當我考上花蓮師範學院時,爸爸是多麼開心的宴請他公司的同事們吃了一頓,我還收到爸爸同事們聯合打造的金牌、金手錶,這件記憶還烙印在我的腦海裡,如今,躺在老家抽屜裡的金手錶還在,其實那顏色我還真的不敢戴出門,就這樣一直讓它靜靜地放置。
老爸現在最常說的話語之一:「我的手錶呢?」
「爸!我們要先洗澡,手錶我幫你放在旁邊啦。」
「我的手錶呢?」爸爸吃力地睜大眼睛搜尋四周。
「你的手錶這裡啦~」我指著床邊的櫃子檯面,要爸爸注意。
這樣的對話已經是我們的日常,到今天,我內心充滿感謝,因為要遇到好醫師,真的好難好難......從今年4月開刀,一路遇到的醫生讓我們心驚膽跳,第一位醫生都不解釋清楚爸爸的病況,我們只能推理、查資料,想要問醫生狀況,卻總是換到冷嘲熱諷。
「你們查資料來跟我講這個,就是對醫生的不信任!」
「你們那麼愛用GPT,那我是不是要像機器人一樣的回答你們?」
「沒有這回事!開完刀就是可以吃東西了,腸子吻合處會破掉跟吃東西無關,跟裝設引流管無關,我的手術很OK」
「醫生本來就無法保證100%病患的安全,要是回家路上出意外,也要算在我頭上嗎?」
「你們家屬一直干預我的醫療決定,就是不信任!」
任憑我們怎麼解釋,無論姿態放多低,到後來,我和家人們都必須要戰戰競競地跟醫生說話,每次談話前我都需要深呼吸,深怕一個不小心又會惹毛這頭獅子,當時的我不禁在想,我們是來尋求幫助治療的,為什麼還要處處安撫醫生的情緒,動用到教育裡說的同理、鼓勵這些技巧來跟醫師談話。
當時的我們好累好累......
後來,爸爸歷經兩個月的住院,中間還住進加護病房,好不容易終於可以出院,我們想著,不如換另一位醫師來幫忙看診,於是我跟大姊請假,透過關係介紹,找到一位願意接手的醫師,我們以為這會是好的開始,卻沒想到事情最後演變成和第一位醫生一樣。
第三次的會面看診
「我不該跟你們說那麼多」
「我都說了引流管我早就想拔了,現在自己脫落,沒事就沒事。」
「我要當一位安全的醫生,你們想要抗生素我就開阿,看你們要不要吃」
「不相信我,就不要來找我看病」
當下我忍住內心的吶喊,我只問:「醫生,為什麼今天看診,我覺得醫生好像覺得我們家屬充滿著強硬態度?我不太明白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
當然,我沒有獲得答案。
後來經過一周,醫生並沒有開回診單,我也覺得何必再回去找一位對我們充滿敵意的醫生。
這次,我們來到中慈,這次真的是來對了,至少到目前為止,爸爸被貼心的照顧著,從門診開始,醫師不先看我準備的病摘,而是先有自己的診斷,最後再看病摘報告。
耐心的一一回答我們的問題,沒有冷嘲熱諷。
提供簡單有效的照顧方法,真的不只治療病患,也同理到照顧者。
甚至,是不同科別的醫生來幫忙爸爸治療。
有營養師調整的餐點,讓原先嘔吐無法進食的爸爸開始能吃下一餐,我內心真的充滿感謝,滿滿的!
大概只有經歷這一遭,才能知道我們遇見了什麼事?連續碰到兩位說話非常不客氣的醫生,若只是聽個大概,可能都會覺得是不是我們家屬態度真的不佳?才會導致醫生的態度不好?
事實上,把自己的工作看得認真的人,愈來愈少,經歷這一切,我要成為一位更好的老師,將這份良善繼續傳下去!也希望爸爸這次的治療,能真正找到穩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