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Google正式推出「AI概覽(AI Overviews)」功能,這不僅是一項產品更新,更是一場足以重構整個新聞與內容產業的地殼變動。過去仰賴SEO與關鍵字排名的內容策略,正被這波AI搜尋改寫為「零點擊搜尋」的現實——使用者在搜尋頁面就獲得了答案,連點都不需要點。

零點擊:從便利變成壟斷?
Similarweb 的報告指出,短短一年間,新聞網站從Google的自然搜尋流量流失了近6億次點擊,比例從原本的23億次降至不到17億次。背後的邏輯並不複雜:若AI可以即時給出結論,誰還需要點進網站閱讀五段落的內文?當AI「摘要」成為標準配備,點擊,變成了多餘的動作。
這種趨勢對新聞網站而言,不只是流量損失,更是商業模式的瓦解。當廣告投放依賴頁面瀏覽量,而頁面卻再也不被點擊,等同於直接掐住了內容產製的資金命脈。

自2024年 5 月 Google 推出 AI Overviews 以來,新聞發布商的自然流量從下降約 6 億次( Similarweb)
ChatGPT來的流量,補得了這個洞嗎?
表面上,ChatGPT等AI平台的推薦系統也開始為新聞媒體帶來流量。報告顯示,2024年到2025年間,ChatGPT轉介新聞網站的流量成長了25倍,達到約2500萬次。乍聽之下驚人,實際上卻是杯水車薪:6億次流量的損失,只有不到5%被彌補。這些流量又分布極不均。像路透社這類與OpenAI合作緊密的媒體受益最大,流量年增8.9%;反觀《紐約時報》,因對OpenAI提起訴訟、限制抓取權限,流量成長率僅3.1%,甚至有如CNN這類大媒體,乾脆完全缺席於推薦榜單。
不只是點擊,新聞本質也正在改變
過去,新聞搶時效、搶快訊。現在,AI使用者的查詢主題開始轉向政治、通膨、氣候、經濟等議題,這些都需要上下文、脈絡與深度。新聞從「報導」變成了「解釋」,從「現在」轉為「理解」。對媒體而言,這是一種全新的寫作與內容分發邏輯。你不是寫給讀者看,而是寫給AI理解。你的架構、資料來源、用語準確度,都將影響你是否能「被AI選中」作為引用來源。
新媒體策略:打不過AI,就跟它合作?
OpenAI與媒體之間的合作與對立,目前看來分成三派:
- 全面合作型:如路透社,開放資料存取,擁抱AI推薦,換取曝光與流量。
- 有限開放型:如部分專業媒體,僅開放部分內容給AI,保留訂閱變現空間。
- 強硬對抗型:如《紐約時報》,選擇法律路線捍衛內容權益。
不同選擇帶來不同代價。問題在於:這場遊戲的規則還未確立。AI平台是否該為使用內容支付費用?出版商該如何設定合理授權條件?這些問題未解,媒體便無法制定長遠策略。
Google、Cloudflare的新工具:媒體自救還是溫水煮青蛙?
Google近來推出的「Offerwall」,允許使用者透過觀看廣告、填問卷、小額付款等方式「解鎖」新聞內容。這是種折衷方案,介於全付費與完全開放之間,讓使用者「主動選擇」。另一邊,Cloudflare也推出「pay-per-crawl」機制,讓AI爬蟲在抓取網站資料前必須先付費。這意味著,內容平台終於有機會從AI巨獸那裡收回一點主控權與經濟回報。
但問題來了:這些新工具,真的能構成可規模化的營收來源嗎?如果最後的結果是少數大媒體能靠規模與談判力生存,其餘網站淪為AI訓練資料的「採礦場」,那麼這場權力重新分配的遊戲,恐怕又只是另一場中心化重演。
媒體的下一步:內容再製,而非重複
面對生成式AI崛起,媒體應跳脫單純「搶新聞」、「搶關鍵字」的思維。未來被看見的內容,不一定是最新的,而是最能「讓AI引用」的。這意味著:
- FAQ結構化、語意清晰,是基礎。
- 善用多模態內容(影音、圖表、互動模組)增加延伸價值。
- 在特定領域打造專業辨識度,讓AI無法以廉價替代。
與其再去追逐流量,不如精準布局AI會「信任誰」的問題。你要讓AI學你、引用你、而非抄你。
追蹤我的IG/FB
FB社群:你的新聞都是AI報的?『零點擊時代』來襲,媒體圈正經歷大地震!
IG短文:AI搜尋正在悄悄改變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也讓新聞和內容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