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會發表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有位朋友在近期於海外潛旅期間發現疑似減壓症,期間她數度透過AI問診但遲遲未前往醫院檢查,這此也要呼籲一旦有類似情況務必即刻前往醫院急診,
所有的AI平台都有 “我是一個AI助理,沒有接受過醫療培訓,也無法取代專業醫生的判斷。如果你感到身體不適或需要醫療諮詢,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他們能提供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這樣的警語;很不幸的是朋友及其母親都只透過AI查詢,卻不相信所在國的醫療院所,最後在我們的強力勸說下才去就診,還好未發生憾事。概述
減壓症(Decompression Sickness, DCS),俗稱「潛水病」,是一種因壓力快速下降導致體內溶解氣體(主要是氮氣)形成氣泡,從而引發的疾病。它通常發生在潛水員快速上升至水面、飛行員快速爬升至高空,或其他涉及壓力快速變化的情境中。減壓症可能影響多個身體系統,症狀從輕微不適到嚴重神經損傷甚至致命。
減壓症的發生與氣體在人體內的行為密切相關,主要原因如下:
氣體溶解與壓力變化:
根據亨利定律(Henry's Law),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與壓力成正比。潛水員在深水高壓環境中呼吸高壓空氣(通常含氮氣和氧氣),氮氣會溶解於血液和組織中。
當潛水員快速上升,水壓迅速降低,溶解的氮氣無法以氣態形式緩慢排出體外,形成微小氣泡。這些氣泡可能阻塞血管、壓迫神經或引發炎症反應。
快速減壓:
潛水員若未遵循減壓停留(decompression stops)規範,快速上升會導致氮氣快速釋放,形成大量氣泡。同樣,高空飛行或進入低壓環境(如未加壓的飛機快速爬升)也可能引發類似現象。
風險因素:
- 潛水深度與時間:較深的潛水或長時間潛水增加氮氣積累。
- 快速上升:未遵守安全上升速率(通常為每分鐘9-18公尺)。
- 個人因素:肥胖、脫水、疲勞 (海外潛旅經常會有長時間的交通接駁,而導致睡眠不足等情況,這些都會間接影響潛水的品質)、年齡、酒精攝入或潛水後立即搭乘飛機可能增加風險。
- 環境因素:冷水潛水可能影響血液循環,增加氣泡形成機率。
症狀
減壓症的症狀通常在減壓後數小時內(通常6-24小時)出現,根據嚴重程度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型(輕症):
- 關節和肌肉疼痛(常稱為「彎曲痛」,bends),特別是肩膀、肘部和膝蓋。
- 皮膚症狀,如瘙癢、皮疹或「大理石紋」皮膚。
- 疲倦、頭暈或輕微頭痛。
第二型(重症):
- 神經系統症狀:麻木、刺痛、肌肉無力、癱瘓或意識混亂。
- 呼吸系統症狀:胸痛、呼吸困難(稱為「窒息症」,chokes)。
- 內耳症狀:眩暈、聽力喪失或耳鳴。
- 嚴重者可能出現休克、昏迷或死亡。
處理方式:減壓症的治療需要迅速且專業的醫療介入,以下是主要處理方式:
緊急處理:
- 立即供氧:為患者提供100%純氧,通過面罩或鼻導管輸送。氧氣可減少氮氣氣泡的體積,改善症狀並促進氣泡消散。
- 保持平躺:患者應保持平躺(中立姿勢),避免劇烈活動以減少氣泡擴散。
- 補充液體:脫水會加重症狀,應適量補充水分(口服或靜脈輸液)。
- 避免進一步減壓:潛水後避免立即搭乘飛機或前往高海拔地區。
高壓氧治療(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
- 原理:將患者置於高壓氧艙中,通過增加環境壓力壓縮氣泡,並以高濃度氧氣促進氮氣排出。
- 流程:治療通常在2-6大氣壓(ATA)下進行,持續數小時,根據症狀嚴重程度可能需多次治療。
- 適用症狀:對第一型和第二型減壓症均有效,尤其是神經系統症狀。
- 注意事項:治療需在專業醫療機構進行,患者需由專業人員監護。
後續護理:
- 監測與評估:治療後需持續監測症狀,特別是神經系統功能。
- 避免潛水:輕症患者通常需休息數週,重症患者可能需數月甚至終身避免潛水。
- 醫療追蹤:長期追蹤以評估潛在併發症,如骨壞死。
預防措施
遵循潛水規範:
- 遵守減壓停留表或潛水電腦的指引,控制上升速度(建議每分鐘9-18公尺)。
- 執行安全停留(Safety Stop),通常在5公尺深度停留3-5分鐘。
- 避免連續深潛或長時間潛水。
健康管理:
- 潛水前避免飲酒、保持良好體能狀態、避免脫水。
- 潛水後至少等待 24小時再搭乘飛機。
使用適當裝備:
- 使用潛水電腦監測深度和時間。
- 確保氣瓶提供適當的氣體混合(如氮氧混合氣,Nitrox)以減少氮氣積累。
教育與訓練:
- 參加專業潛水課程,了解減壓症的風險與應對方法。
- 熟悉緊急處理流程,如供氧和聯繫高壓氧艙。
結論
減壓症是一種可預防但潛在危險的疾病,關鍵在於理解其成因並嚴格遵守安全規範。潛水員和相關從業人員應接受專業訓練,配備適當裝備,並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尋求醫療協助。隨著潛水活動的普及,推廣減壓症的知識與預防措施至關重要,以確保安全並減少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