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創作】是本島人就不用行禮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改編自《王育德自傳》第4章〈台南一中〉之片段

  1939年夏天,台南喜樹的海水浴場──

  「啊,能在冰冰涼涼的海水中游泳真舒服。」王育德愜意地隨著海浪晃盪著。

  「不過要過來一趟可不容易,我還得騙我爸媽是去要你家念書呢。」同學楊坤霖游過來,腳踏到實地後抹了抹臉說道。

  「我還不是騙我爸媽說要和你去打球?真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聽到海水浴場就像聽到墓仔埔一樣。」王育德揮了下手,說道:「算了,不說這些掃興的話。要不要來比賽看誰先游到那顆浮球?」

  「好啊,那我倒數了喔,三、二、一!」

  兩個少年如同游魚一般倏地往前衝,很快地終點就傳來嘻笑打鬧的聲音。

  兩人再次比賽誰先游回岸邊,不過當王育德氣喘吁吁地抬起頭,便發現楊坤霖眼神直勾勾地盯著岸上的某處。

  「怎麼了?你在看什麼?」王育德問道。

  「你看那兩個人。」楊坤霖伸出手指了指,壓低聲音道:「那是台南一中的學弟吧?」

  王育德順著楊坤霖指的方向看過去,果然看到了熟悉的制服。

  「是啊,他們等一下會走過來敬禮吧?」

  在學校裡,低年級向高年級敬禮是必要的禮節,沒有敬禮的話是會被說教甚至是制裁。大家一、二年級的時候都小心翼翼、安分守己,不過一旦升上高年級,等著低年級來敬禮就成為專屬的樂趣了。

  但那兩名學弟發現王育德在看他們後,卻別過頭避開視線。

  「欸,他們是不知道我們是台南一中的學長,還是假裝沒看到我們?」楊坤霖說道,畢竟他們現在光裸著身子,認不出來也很正常。

  「可是岸邊的籠子裡明明放著制服制帽。」王育德道。

  離他們幾公尺遠的沙灘上,竹籠裡放著褪色的制服制帽,那正是高年級的證明,也是高年級的威嚴。

  這樣討論也討論不出什麼結果,兩人索性先把這件事放在一邊,繼續下水把握難得的時光。

  然而當他們上岸換上制服準備回家的時候,那兩名一中的學弟仍沒有要過來敬禮的意思,這就讓兩人頗不是滋味。

  「那些傢伙知道我們是本島人,瞧不起我們,故意裝作沒看到吧?」王育德只想到這個解釋。

  一中內地人和本島人之間的衝突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尤其學校裡內地人佔多數,聯合起來欺負本島人是常有的事。

  所以眼下被學弟無視,實在讓他們嚥不下這口氣。

  「一定是,哪能讓低年級這麼不把我們放在眼裡?」楊坤霖憤憤道。

  「衝著本島人的面子,可得好好說他們一頓。」

  兩人對視一眼,意見達成一致。

  正好在這個時候那兩名學弟也換上制服準備離開,楊坤霖便提高音量朝他們道:「喂,你們兩個,過來一下!」

  兩名學弟瞬間變了臉色,拖著步伐乖乖走來。

  因為多少有些顧慮周遭的視線,王育德和楊坤霖將他們帶到廁所旁邊不引人注目的地方。

  「你們是台南一中的吧?」王育德問道。

  兩名學弟沈默不語。

  「幾年級?」

  「二年級。」其中一個回道。

  「那看到學長怎麼不行禮?」楊坤霖質問道。

  「是、那個、不知不覺就……」學弟很明顯慌張了起來。

  「是怎樣?因為是本島人就不用行禮嗎?」

  「不是,不是這樣的。我們完全沒有這個意思。」

  少騙人了,王育德和楊坤霖心想。但對方撒這樣的謊也讓他們好辦得多。

  「真的?」王育德裝作狐疑的樣子,「就算是本島人,高年級畢竟是高年級,往後當心一點,今天就放你們一馬!」

  兩名學弟立刻脫下帽子行了最敬禮,王育德和楊坤霖也很乾脆地放了他們。

  真是爽快啊,王育德心想,這可是為本島人做了一件好事。

  然而明明行了正義,他心裡卻莫名有種不祥的預感。


  果然,那兩個學弟知道他們是三年級,就轉而向四年級的內地人告狀。

  九月開學沒多久,便有一群四年級學生到教室外傳喚王育德和楊坤霖:「你們兩個,下課後到講堂後面來。」

  王育德心中一凜,講堂後面很少有學生去,是個冷清的地方,也是有名的「制裁所」。

  看來這下是凶多吉少了,王育德有些害怕地想。然而與其難看地逃避,不如光明正大和他們較量一場!

  等王育德和楊坤霖來到講堂後面,那裡已經有十來個體格壯碩的四年級生聚在那裡,看到他們就一下子圍上來。

  「喂,王、楊,聽說你們兩個暑假在海水浴場揍了低年級生。」為首的人大聲問道。

  「胡說,哪有揍!」王育德馬上反駁,心中卻懊悔不已。

  如果早知道事情會變成這樣,當時就該好好揍他們一頓!

  「囉唆,還敢狡辯!」

  學長從後面碰地踹了一腳,王育德後腰頓時一陣劇痛,往前撲倒在地。

  立刻又有另一個學長拎起他的後領迫使他抬頭,重重賞了他一把掌。

  「本島人對內地人,用那副了不起的樣子說話就是傲慢不遜!」

  王育德忍著臉頰熱辣辣的痛,憤怒地仰視著所有人:「是、是因為低年級生沒有對高年級生行禮,我們才對他說教,這樣哪裡不對了!」

  楊坤霖見王育德被修理得那麼慘,早就忍不下去:「是啊,本島人與內地人之間應該是沒有區別的,我們只不過認為這是學校的規矩,按規矩行事罷了!」

  「什麼,連你都敢對我們出言不遜!」學長罵道,又是一腳把楊坤霖踹到地上,

  這彷彿是一個訊號,所有四年級生一湧而上,對王育德和楊坤霖一陣拳打腳踢。王育德剛開始還想還手,到最後實在失去了反抗的力氣和勇氣,蹲下來緊緊抱著頭,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和辱罵。

  不知道過了多久,四周安靜了下來,王育德戰戰兢兢地抬頭,模糊的視線中四年級生已不見蹤影,而楊坤霖面朝上倒臥在不遠處痛苦地呻吟著。

  王育德忍著渾身劇痛爬到楊坤霖身邊,看到他的臉時嚇了一跳,整張臉竟是腫了兩倍,腫脹的鼻子與裂開的嘴唇正流著血。

  「楊、楊,你還好嗎?」王育德著急地搖晃對方。

  楊坤霖半張開眼,說道:「我沒事,這次真是倒了大楣!」

  「唉,沒想到學弟會去告狀,那些四年級的也太囂張了。」王育德坐下來,拉扯到傷口讓他痛地「嘶」了一聲。

  「不能就這樣算了。」楊坤霖的眼中燃著怒火,「這些畜生給我記住,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看到楊坤霖精神出乎意料地好,王育德也放心了。他拿出手帕幫對方擦了臉上的血,問道:「你打算怎麼報復?」

  「學弟能告狀,我們就不能告狀嗎?我今天就去找五年級的本島人,讓他們制裁那些四年級內地人!」楊坤霖道。

  聞言王育德卻沉默下來。

  他們找了五年級的本島人告狀,然後呢?四年級的內地人會不會又向五年級的內地人告狀,害本島人學長受到報復?這個本島人和內地人之間仇恨的迴圈什麼時候才能了結?

  事到如今,王育德開始後悔當初教訓那兩個學弟,要不是他們硬要逞高年級的威風,也不會有後面這些禍事。

  可是他又想,難道內地人就可以不遵守規矩嗎?難道本島人就活該被欺負、被瞧不起?

  王育德望著遠處操場上嬉鬧的學生,陷入了久久的迷茫。

End.

王育德是誰?

  以上的小故事改編自《王育德自傳》,不過我想大部分的人可能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所以就先來介紹王育德是誰吧!

  王育德是世界語言學界公認的台語學權威,也是台灣獨立運動的先驅與精神領袖。

  他1924年出生於台南的世家,求學經歷包括台南州立第一中學(現為台南二中)、台北高等學校(現為台北師範大學)、東京帝國大學(現為東京大學),這對於當時的台灣人來說是很了不起的學歷,畢竟台南一中和台北高校其實都是給日本人讀的,東京帝國大學更是連日本人都不一定考得上。

  二戰時為了躲避美軍對日本的全面空襲,王育德中斷學業返台。國民黨政權初期他任教於台南一中,基於興趣也開始推動台語話劇。然而,二二八事件時他的哥哥王育霖莫名被害,這讓他感到危機四伏而逃往日本,繼續在東大完成學業。

  在東京期間,他專攻語言學,取得碩士、博士學位而後成為明治大學的教授。另一方面,他積極從事台灣獨立運動,與當時留學東京的黃昭堂等人創立「台灣青年社」與發行《台灣青年》雜誌。但也因為如此,他成為國民政府的黑名單人物,不僅無法再回到心愛的故鄉,連他的著作也被列為「禁書」,台灣人是讀不到的。

  如果對這位台語專家和台獨教父有興趣,不妨讀讀他的自傳。雖然說到傳記感覺就很嚴肅,但《王育德自傳》絕對會讓你像看小說一樣欲罷不能!

本島人與內地人

  日治時期,台灣人又稱為「本島人」,日本人又稱為「內地人」。

  其實在《王育德自傳》中,這個故事還有後續。楊坤霖像五年級本島人告狀之後,他們確實傳喚了那群四年級內地人並說教了一番,然而之後五年級本島人受到同樣五年級的內地人報復,被狠狠揍了一頓。

  最後本島人高年級生在內地人低年級生面前完全喪失尊嚴,王育德和楊坤霖因此受到全校本島人的怨恨。

  本島人和內地人的衝突在日治時期屢見不鮮,當然也不僅止於校園內,再往上有校與校之間的衝突,像是台南一中與台南二中會下決鬥書後拿著竹刀互毆;社會上也有日本巡查與臺灣人的衝突、製糖會社與農民的衝突等等等等,這些牽涉到制度的問題,我想之後再透過別的故事來述說。

  值得注意的是,這件事發生在王育德三年級的時候,也就是1939年,中日戰爭已經打了兩年。

  在這個戰爭的狂熱氛圍下,身為漢人的台灣人不僅會面臨日本人更強烈的歧視,台灣人的內心也頗為煎熬。像是王育德就在自傳中提到,他們必須要撰寫「支那事變日誌」,一提到南京陷落就要誇讚「皇軍勇猛」;一談到蔣介石撤退到重慶就要嘲笑「支那兵軟弱」;一知道開始徵召台籍軍伕,就要說「這正是台灣人的神聖義務」。

  在這樣的氛圍下,校園內的內台對立問題又怎麼會有辦法解決呢?

怕水的台灣人

  順帶一提,以前的台灣人是非常怕水的。

  雖然日治時期有不少海水浴場,但台灣人不用說去海邊玩水,連去運河游泳都很忌諱,游泳池也很少台灣人,畢竟在傳統觀念裡會有「水鬼」抓交替,所以王育德和楊坤霖才要瞞著家人偷偷跑去玩。

  其實直到今天,我們都會被家人告誡晚上不要靠近河邊,農曆七月更是不准去水邊玩,這個觀念延續了百年甚至更久呢。

  我們下個故事再見吧!


參考資料:

王育德、王明理著;吳瑞雲、邱振瑞譯,《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 : 王育德自傳暨補記》,台北:前衛出版社。

《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 : 王育德自傳暨補記》之博客來頁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ris的次元圖書館
2會員
3內容數
這裡存放了Iris根據史料與研究寫成的小小故事。有些正經,有些不正經;有些希望你知道,有些不能只有我看到。如果你喜歡故事也喜歡歷史,歡迎來我的次元圖書館逛逛!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琉國志》日文版去年底開始在日本知名文學網站連載,至今雖然還未獲得太多注目,但是近日卻意外收到一位日本作者的來信,讓我既驚訝又驚喜。 驚訝的是,這位日本作者正在進行的創作和我不謀而合,只是正好「相反」:我是以一個台灣人的身份寫日本歷史小說,他則是以一個日本人的身份寫唐朝安史之亂歷史小說。
Thumbnail
《琉國志》日文版去年底開始在日本知名文學網站連載,至今雖然還未獲得太多注目,但是近日卻意外收到一位日本作者的來信,讓我既驚訝又驚喜。 驚訝的是,這位日本作者正在進行的創作和我不謀而合,只是正好「相反」:我是以一個台灣人的身份寫日本歷史小說,他則是以一個日本人的身份寫唐朝安史之亂歷史小說。
Thumbnail
#慶餘年/#庆余年 是的、我確也覺得有點矯情, 但, 這大抵正是小范大人的正路吧! 「就讓京都開開眼,看看什麼是傳說中的王法!」 誠如先生所說 每顆心都有瑕 瀟灑不是不怕 是願付出代價 權衡利弊後 仍守對與錯 謝過賜教的話 路借過一下 作詞唐恬、作曲周以力、主唱周深 #慶餘年2/
Thumbnail
#慶餘年/#庆余年 是的、我確也覺得有點矯情, 但, 這大抵正是小范大人的正路吧! 「就讓京都開開眼,看看什麼是傳說中的王法!」 誠如先生所說 每顆心都有瑕 瀟灑不是不怕 是願付出代價 權衡利弊後 仍守對與錯 謝過賜教的話 路借過一下 作詞唐恬、作曲周以力、主唱周深 #慶餘年2/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