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講解心意六合拳二十四把4-韌勁
作者:老衲
說老四把中的第三把韌勁(又名刃勁、追風趕月)前,還是再說說觀念。
懂下圍棋的人都知道,真正厲害的棋手,不在於他懂得某一步具體的手筋,而是從佈局階段就能壓制住對手,或者如李昌鎬一流能夠操控全場,在收官處才將對手絞死腹中。
厲害的棋手,在於看棋路時的格局不同,而非一兩手絕妙手筋。
再打個比喻:很多商界的成功人士,都出自華頓商學院,可是你若千方百計擠破頭進去華頓商學院就讀,畢業之後卻未必有其他同學的商界成績,原因為何?因為那些唸華頓的人,從小受父母家庭同儕環境的培養,看事情的眼光、格局遠勝常人,而非單單一項華頓商學院的學歷唬人。
談到武學,武學也是如此,心意六合拳厲害之處,非在於某一兩手厲害的手法或身法、步法,而在於心意六合拳看打架這件事的格局、觀點不同。
以心意拳的武學觀點來看,打架,雖然無非是拳打腳踢、摔跤擒拿,可是,其每種拳路,使用到的肌肉群不同,也就是說,你打拳時用的肌肉,與踢腿時不同。
所以,在你轉換踢腿到打拳時,會有一個轉換運用肌肉群的時間差,甚或者是你轉換摔與拿之間,亦有一個轉換肌肉群運用的時間差。
心意拳的祖師巧妙地發現了這個時間差,祖師想:『如果能將這個時間差彌平,那不是速度就會更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果能更快一點,那麼,打架就能更佔優勢一點。』
心意拳的祖師爺提出來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說破,也很簡單,那就是將各路應用的肌肉,通通收歸一處,即是人體中心的丹田球處(也有中節一說),如果你做任何動作,都是從人體中心的丹田球處發動,那麼在各種勁路、拳路的轉換之際,自然會比那些分開用不同肌肉群的人,要快上一些。
是故心意六合拳,可以說是一套「教你怎麼運用丹田球」的功夫,也因此,開頭的老四把鍛鍊丹田球的基礎,怎麼強調都不過份。
說回韌勁,前頭已經講過搖閃與鷂形合成丹田球的一個豎向轉動,所以韌勁與龍調膀,便該是橫向轉動。
直接來看動作:腳分右前左後站立,預備式時,肚臍指向正左方,而雙手手心朝身體,在肚子前頭交叉。
發力時,肚子向右轉,也就是肚臍從指向正左,回正,至指向前方,與此同時,右手向前左手向後,形成一組對拉。
做動作時同時要關注呼吸,雙手在腹前交叉時吸氣,一前一後拉開時吐氣,吐氣同時丹田球橫向向右轉動(向外側),而且配合著吐氣,應會感覺到丹田球向下一沉墜,依著這個丹田球下墜的動能,將雙手前後分開。
這個動作,有老輩說叫「分丹田」,且分中有撕,撕中帶韌,故名「韌勁」,也有老輩說這練的是前後手臂刀至手刀一段的勁力,力如刀刃,故名「刃勁」,其實說的都對,兩者並不衝突。
理解前文說的觀念,便知道韌勁練的是丹田力與臂刀的呼應,而非具體的實用動作,當然也有人把刃勁當作是撩打下陰的險招,這麼說,自然也很難去辯駁。
不過,若要把刃勁當作是撩打下陰的招式,會遇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理頭面的空檔?很多人據此說,刃勁應該要加一個護頭的招式才能用,老衲以為,這是不明白心意拳整體的設計,而做的畫蛇添足。
不過要講撩陰招式的話,讓刃勁在對打中自由滾出來,擊打對手的恥骨,是很好用,而如果想擊打對手的陰囊之類的正下方,則可以使用歸於猴形的撩陰把,這是心意拳中的另一手狠著。
真實的打架與擂台賽不一樣,沒有護襠,也沒有規則保護,所以下盤的中線嚴密防守是必須,很多絕戶手法、踢法雖然不道德,可是防人之心不可無,都是古人打架拼生死中的必練項目。
如果你從這個方向去思考武功,那麼你必然會發現,連打架起手的預備動作,都勢必得做些微調整,更別說戴拳套與沒戴拳套的差別。
忽然想到老衲的徒弟霍小弟,霍自述有次跟朋友打著玩,刷地一個燕子抄水鑽過去,用一記偷桃手法摸了對方一把,一進而退,霍又已閃身在圈外,對方臉紅,霍小弟馬上拱手服輸道:「太大了、真的是太大、太大了!小弟惶恐啊!」讓對手啼笑皆非。
霍小弟的父親,是過往金門水鬼的教官,拳擊、劍道都是上乘,家學淵源,霍小弟說,霍老爹也說老衲教的東西是正宗武功,很是認可。
知音難尋,不過真正懂行的人一聽一談,馬上就知道深淺高低。
說回韌勁,不講打架這麼凶惡的東西,這也是很好的養生氣功動作。
韌勁是武功上的練法,如果只是想練養生氣功,那麼可以簡單理解為:起始時雙手腹前交叉,並吸氣,接著吐氣時,丹田氣同時下沉,身子借勢往下坐,並將雙手分開至身子左右膝蓋高度。
這一勢,名為「白鶴晾翅」,俺師特別交代是晾乾的晾,而非是明亮的亮。
很多人都知道氣沉丹田,不過靜態的沉是很難沉出感覺,有這一勢動態的白鶴晾翅,讓丹田氣下沉同時用此下沉的內氣,將雙手從腹前交叉擠壓至左右分開,用此動態導引去引動體內內氣的走向,會更容易明白內氣的感受。
武功與氣功,都應該是很實在,能立即上手驗證的東西才是。
無玄無虛,才是正途與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