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本海默到核三啟用公投:STS視角下的科技與政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就在前幾天晚上我在Netflix上看了奧本海默,原本想說只是睡前稍微放鬆的看一下,天真的我以為只是看他怎麼做出原子彈,結果開始不到五分鐘我就發現我錯了(原本躺著看的我馬上坐直),這其實完全就是一部從科技研究(STS)角度來呈現科學發展的一部重要傳記電影,非常的精彩,果然不能小看諾蘭,而且裡面每個演員都是我很喜歡的啊!當初在念社會所的時候,在學習STS的課堂上我時常跟不上,總覺得STS得跟我想像中的社會學差很多(當時的我對病毒、疫苗、基因改造食物還有愛迪生怎麼發明燈泡沒興趣啊~),我想要的是很熱血的無產階級革命...

但如今的我非常感謝當初有機會接觸到STS,讓我在看奧本海默這部電影時能夠有個視角,讓電影看起來變得更有味道,因此我想在這邊跟大家稍微簡單介紹一下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其實它是非常有趣並且具有批判性的理論視角,除了讓我度過一個精彩的電影之夜之外,也讓我對於隱藏在核能背後的政治性有了基本的知識(過去的我總是不知道該怎麼跟支持核能的人對話,如今的我有了一些理論基礎可以去跟別人討論)。

一、STS與ANT

STS研究的重要貢獻是,藉由證實原本被視為外在於科學知識活動本質的機遇(contingent)因素,諸如社會想像、社會利益,與科學家信譽密切相關的社群活動等,如何與科學知識的形成與爭論密切相關,也就是說重視科學理論與知識發展軌跡的社會與政治過程(Latour,2012)。簡單來說就是,過去我們認為客觀中立的科學知識,是獨立於政治、社會之外,也就是說經由科學家反覆實驗辯證出來的科學理論,一定是客觀的,是不需被過多檢驗、懷疑它的中立客觀性。但STS關心的便是社會與政治是如何影響了科學知識的形成, STS 揭示,科學實踐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鑲嵌於特定時代的制度、信仰與利益網絡中,就像是過去西方的天體研究是如何被教會所影響,甚至光是相信日心說就被處死...又或是像奧本海默在電影中說的那樣:美國要在原子彈競爭中贏德國,只能指望「反猶太主義」,因為希特勒認為量子物理學是「猶太科學」...

建立在以上的基礎,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提出了ANT(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指出:不只是人類在社會中行動,技術、裝置、文件、儀器、空間等「非人行動者」也會影響、推動、限制行動。就像圖一所演示現代性的那樣,第一道斷裂來自我們總是明確地把人與非人分開,第二道斷裂則是我們把純化的工作(人與非人):例如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粒子物理、基因、天氣等,與轉換的工作分開,也就是建立行動者網絡(actor-network),讓人與非人共同參與建構某個社會現象。但其實我們以為能區分自然與文化,但我們其實活在混合的世界裡,只是某些利益沒去承認它而已。而拉圖把這些分立的現象比喻為政府底下的各個部門的分立,稱之為:憲章。

二、純化與轉換

圖一

圖一


讓我們以電影《奧本海默》為例,來對照拉圖在《我們從未現代過》書中提出的這張圖。在電影中,奧本海默與實驗室中的科學家們專注於量子力學與核反應鏈的研究,這部分對應圖中左上角的「自然」領域;而奧本海默的猶太身份、對納粹的反感,以及他與共產主義者的社交圈、政治背景,則屬於右上角「社會」與「文化」的範疇。然而,電影真正關注的,不是這兩個領域如何被分開,而是它們如何不斷被糾纏與交織,也就是圖中下半部的「轉換的工作」與「混合物/網絡」。整部電影實際上描繪的,就是這些人與非人(如科技、軍隊、制度、政治)交織而成的行動者網絡。

在這個網絡中,我們可以看到麥特・戴蒙所飾演的中將代表軍方力量與國家意志,與科學家們形成一種「策略性的聯盟」;共產黨黨員代表著另一種政治價值觀,也影響著科學家的信念與恐懼;奧本海默本人的掙扎則正是混合物最鮮明的體現,他無法只是一個純粹的物理學家,也無法只是個有政治良知的知識份子,他總是同時是兩者。總之整部片最能夠體現這種混合網路的狀態(也是最令我感動的段落),就是他身為一個科學家(自然/非人)卻仍然深信著共產主義(社會/文化)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好...真的是挺浪漫的。因為多數科學家其實就像電影裡面喬許哈奈特所飾演的那樣,叫奧本海默不要把政治帶進實驗室...

這不禁讓人想起台灣文化圈時常被拿出來討論的一句話: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

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理解拉圖的重點:現代人一方面聲稱可以將自然與社會、科學與政治區分開來(純化的工作),但實際上我們的社會卻是靠著不斷將兩者混合(轉換的工作)才能運作與前進。


接下來我想介紹一首我近期的愛歌,它是來自80年代西德的new wave 樂團Nena。這首歌用輕鬆愉快的語言講述了一場由誤判引發的毀滅性戰爭,極具反戰與反核意味。Nena 樂團是極少數打入美國市場的德語樂團,尤其在冷戰高峰期,極為少見。



回到台灣,接下來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進行投票,所以我想趁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STS中學習到的視角。這邊我必須在談到另外一本書,就是《科技渴望社會》,裡面其中一篇由蘭登·溫納(Langdon Winner)所撰寫的《技術物有政治性嗎?》,裡面揭示了非常多經典的例子,像是具有種族隔離目的的公共設施等等,但我想要談的是他關於核能的討論。

文章主要就是想要指出所有的技術物都具有內在的政治性格,裡面提到海耶斯(Denis Hayes)說增加核能設施會導致社會成為獨裁,是為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有兩種不同的技術型態。第一種是獨裁性技術(封閉管理、菁英治理、大規模基礎建設);再來則是民主性技術(技術門檻相對低,可由非專家理解),所以其實當我們選擇某種技術時,也代表我們選擇了什麼生活型態。

核能需要高度門檻的技術設施,只能由國家或大型企業來控制(很明顯是獨裁性技術)。從技術即政治的角度來看: 核能不只是能源選項,還是一種治理體制的選擇。選擇核能,意味著我們也選擇高度中央集權的技術體系。

相對於太陽能、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等(分散、技術門檻低的民主性技術),核能是高度中央集權控制的(假如你接受了核電廠,你就同時也接受了科技軍工複合體的菁英份子。沒有這些人,核電無法運行)。

回到台灣的歷史脈絡,核能系統,其實也象徵著中央對地方的壓迫(如核四強行建在貢寮還有核廢料),所以我們要關注的不只是它是否衝擊環境,還有隨之而來的權力跟權威是如何得以建立。就像恩格思對於權威技術的討論:工人需要完全配合工廠裡的蒸汽機,船員需要配合船長,這種情況下是不會出現民主的。核電廠的配置、選址或是核廢料也是沒有民主的...

希望可以把這個視角提供給大家。

接下來我想要介紹一首來自我最愛的樂團The Clash最知名的歌曲:《London Calling》,這是啟蒙我開始關注核能問題的第一首歌。這可以說是一首充滿末日氛圍的政治寓言歌,而「核能」正是其中關鍵的隱喻之一,就在London Calling錄製與發行前不久,美國賓州的三哩島發生嚴重核電廠事故,引發全球對核電安全與放射性污染的高度警覺。雖然事故當下未釀成大規模人員傷亡,但其影響深遠,導致全球反核運動興起。



總之,不論是當初的原子彈製造還是台灣接下來要面臨到的核能公投,都是可以讓我們足以學習、暸解STS視角的重要切入點,而我認為我們台灣人民現在站在歷史的關鍵轉折點上,希望大家能夠走向對的道路,為我們的土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最後我想用奧本海默電影中,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耳 (Niels Bohr)對奧本海默的提醒作為結尾:

「你賦予人類自我毀滅的力量,但這個世界卻毫無準備。」


參考書目: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路計畫群著,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2004,《STS讀本一 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出版。

Bruno Latour著,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譯,2012,《我們從未現代過》。台北:群學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illyBilly的沙龍
19會員
15內容數
BillyBill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13
從現象學的「懸擱自然態度」出發,探討《科技渴望社會》、《別睡這裡有蛇》與《生之奧義》三本書在方法論上的共通性,並闡述其對進步史觀、人與非人行動者、語言意向性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7/13
從現象學的「懸擱自然態度」出發,探討《科技渴望社會》、《別睡這裡有蛇》與《生之奧義》三本書在方法論上的共通性,並闡述其對進步史觀、人與非人行動者、語言意向性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2/16
本文探討臺灣嘻哈圈近期關於性別的爭議,並從次文化角度分析其中男性反應的潛在心理機制,文章指出男性對女性創作者的批評,可能源於對自身權威地位受到挑戰的恐懼。此外,文章也推薦幾首具有女性主義色彩的搖滾歌曲與書籍,以期促進讀者對性別議題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2/16
本文探討臺灣嘻哈圈近期關於性別的爭議,並從次文化角度分析其中男性反應的潛在心理機制,文章指出男性對女性創作者的批評,可能源於對自身權威地位受到挑戰的恐懼。此外,文章也推薦幾首具有女性主義色彩的搖滾歌曲與書籍,以期促進讀者對性別議題的反思。
Thumbnail
2024/11/25
我是一個從就小喜歡打棒球的人,在我決定要以樂團為志業之前,我的目標一直都是要成為職業棒球員(從小就不切實際)。終於台灣隊在這次12強拿下冠軍,讓我想說趁著心中這股感動,順便來分享一下自己看棒球的歷程。
Thumbnail
2024/11/25
我是一個從就小喜歡打棒球的人,在我決定要以樂團為志業之前,我的目標一直都是要成為職業棒球員(從小就不切實際)。終於台灣隊在這次12強拿下冠軍,讓我想說趁著心中這股感動,順便來分享一下自己看棒球的歷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集政治、歷史、道德標準、人物與科學理論於一身的作品。《奧本海默》帶到了時代片/傳記片中所需要的各個面向,同時也讓各個面向缺一不可,使電影即便有著三小時的片長卻沒有流水帳拖泥帶水之感。
Thumbnail
集政治、歷史、道德標準、人物與科學理論於一身的作品。《奧本海默》帶到了時代片/傳記片中所需要的各個面向,同時也讓各個面向缺一不可,使電影即便有著三小時的片長卻沒有流水帳拖泥帶水之感。
Thumbnail
雖然是改編作品,但《3體》靠著強大的團隊與編劇功力,確實是一部娛樂性極高的作品,而因為文革背景而在戲外引發的爭議,也似乎意外地反而更增加了這部影集的討論度。
Thumbnail
雖然是改編作品,但《3體》靠著強大的團隊與編劇功力,確實是一部娛樂性極高的作品,而因為文革背景而在戲外引發的爭議,也似乎意外地反而更增加了這部影集的討論度。
Thumbnail
!!劇情暴雷!! 記錄個人心得及想法 我不太會寫什麼深度心得文,希望大家輕鬆看看哈哈 會去看這部電影的契機是因為網路上偶然瞥見這部電影很好評、很感人,第一印象還覺得畫風不太會是我喜歡的風格,頂多劇情好入口吧?所以放鬆地去看了,因為我完全沒查資料做功課,哇塞~電影開始播放之後我完全不知道到這是
Thumbnail
!!劇情暴雷!! 記錄個人心得及想法 我不太會寫什麼深度心得文,希望大家輕鬆看看哈哈 會去看這部電影的契機是因為網路上偶然瞥見這部電影很好評、很感人,第一印象還覺得畫風不太會是我喜歡的風格,頂多劇情好入口吧?所以放鬆地去看了,因為我完全沒查資料做功課,哇塞~電影開始播放之後我完全不知道到這是
Thumbnail
《奧本海默》獲得七項奧斯卡。 島國文化界似對此片表現不置可否, 展現一種高深莫測的模糊, 或者乾脆保持沉默, 似還沉浸於後現代「作者之死」、 「真實效應」的光鮮術語之中, 然後,會不會和一日千里的世界發展, 於小確幸之中,自得其樂, 往相反的方向,快樂飛奔?
Thumbnail
《奧本海默》獲得七項奧斯卡。 島國文化界似對此片表現不置可否, 展現一種高深莫測的模糊, 或者乾脆保持沉默, 似還沉浸於後現代「作者之死」、 「真實效應」的光鮮術語之中, 然後,會不會和一日千里的世界發展, 於小確幸之中,自得其樂, 往相反的方向,快樂飛奔?
Thumbnail
前幾天我在嘉義用netflix重新刷了一次新奧特曼 嗯...我2022沒去看院線 很可惜 在去年終於等到了線上看 於是第一遍就看完了 接著今年回嘉義而偶然在netflix上發現 於是刷了第二次
Thumbnail
前幾天我在嘉義用netflix重新刷了一次新奧特曼 嗯...我2022沒去看院線 很可惜 在去年終於等到了線上看 於是第一遍就看完了 接著今年回嘉義而偶然在netflix上發現 於是刷了第二次
Thumbnail
依然是諾蘭會嘗試展演與詮釋的電影作品 一定要夠深、夠複雜、夠燒腦……一不留意或一個閃神,就會跟丟了線索,觀影的樂趣瞬間遞減或直接睡著。 我喜歡他用預言故事開場,直接定錨「這是一場悲劇」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並將其帶給人們」
Thumbnail
依然是諾蘭會嘗試展演與詮釋的電影作品 一定要夠深、夠複雜、夠燒腦……一不留意或一個閃神,就會跟丟了線索,觀影的樂趣瞬間遞減或直接睡著。 我喜歡他用預言故事開場,直接定錨「這是一場悲劇」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並將其帶給人們」
Thumbnail
不同於過往我們所習慣的諾蘭作品,沒有虛實交錯的世界、也沒有大場面的動作戲,《奧本海默》為一部歷史傳記片,改編自書籍《奧本海默》真實傳記,講述「原子彈之父」J·羅伯特·奧本海默於二戰時期與其之後約莫二十年的人生故事。
Thumbnail
不同於過往我們所習慣的諾蘭作品,沒有虛實交錯的世界、也沒有大場面的動作戲,《奧本海默》為一部歷史傳記片,改編自書籍《奧本海默》真實傳記,講述「原子彈之父」J·羅伯特·奧本海默於二戰時期與其之後約莫二十年的人生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