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一直卡在同樣的問題裡,啊跟他講問題在哪裡,他又不聽!氣死!啊不想改就不要問啊!」
「我受夠這種不努力的人了!」
阿里氣得不行,最近他很常遇到心情低落的朋友,他總是想拉他們一把,可就如前文所述,很常收到提問,但阿里回答後對方卻一點都沒改。
看他整個人火氣很大的樣子,我跟他說了個譬喻表達他們之間的關係。有兩個人在森林裡,他們想要生火。
A認為生火,可以用打火機或是噴槍;B認為生火,只能鑽木取火。
下雨天木頭很潮濕,很難靠著鑽木把火生起來,天越來越黑,溫度越來越低,B很焦躁,他不斷問著到底該怎麼辦。
A告訴他可以用打火機或噴槍,但在B的世界裡,沒有聽過打火機或噴槍這種東西。
所以把A的回答完全忽略了。
B其實很努力,他一直在試圖生火,他也沒有放棄尋找答案。
A的答案他之所以不聽,是因為B問的不是A要怎麼生火?
B問的是:「我要怎麼使用鑽木取火這個方法在下雨天生起火來?告訴我,我能怎麼增進技術?」
阿里:「可是為什麼他們不肯學?打火機跟噴槍明明就很快很好用啊!他們拒絕學習,活該累死!」
對於不懂的事物,B不是不學,他的鑽木取火在晴天能奏效,這是他可以依賴的技能,他確實知道能起火的技能。
如果A想要讓B理解打火機跟噴槍,其實很簡單。
不是只是回答,而是在下雨天把火生起來,實際讓B看到就可以了。
當A是B眼中的成功人士,B就會對A的方法產生好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