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一位鄰居媽媽閒聊,談到了「極簡」。鄰居說她很嚮往極簡生活,也多次想把家裡的物品好好斷捨離一番,然而一想到她先生很愛追逐潮流(尤其是電子產品),總是東買西買,讓她覺得要把這個家變極簡是不可能的事。
我告訴她,別因為夫妻倆的價值觀不同而阻擋了你想極簡的決心。除了互相尊重,還要抱有「獨善其身」的心態,將界線劃分清楚之後只要專注於自己範圍內的物品就好。blah blah blah......
說著說著,我似乎聽到「轟隆轟隆」的聲音,原來是自己的腦袋瓜,突然開竅了.............!
我與鄰居說的那番道理,不正是我與先生過去的相處模式嗎? 只是,家中的極簡者 always 是先生,而我,直到兩年前,都還一直是那個愛亂買,又捨不得丟東西的太太。
以我先生的個性,將他歸類為「天生的極簡人」挺合適的(雖然他並不自稱極簡主義者):他有一種「不將就」的性格,20多年前我們剛認識時,他就已習慣在買任何東西前先研究產品的性能,精挑細選。價格固然是主要考量,但他更注重產品的功能和品質是否符合需求。
除此之外,先生還很有環保意識,他認為擁有的東西少一些,就是對節能減碳有貢獻。所以在入手每一件物品前都要深思熟慮,確保這是他會長久使用的。因此,衝動購物這種事幾乎很少在他的身上發生。
這篇文章讓我來聊聊我在還未成為極簡主義者前,與先生的相處模式,以及成為極簡主義者之後,對孩子教養的看法。我以自己曾是「非極簡者」的親身經歷,歸納了極簡主義者與非極簡家人相處時,該抱有的心態。只要擁有這幾個心態,你就能按自己的家庭狀況,找到最有效的實作方法。
越是親密的家人,彼此間的界限感就越模糊,容易將自認理所當然的觀念和做法強加於人。但我先生雖然很少為他自己買東西,卻不會限制我去購物,更不會在我亂買一通的時候嘮叨我(大概只在心碎碎唸吧)。回想我這些年來的愛亂買行徑,真的蠻感激他的包容。
先生「精挑細選」所帶來的好處,我也一同享受。舉例來說,家裡的鍋具和刀具並沒有成套購買,而是按平時的飲食和下廚習慣去個別選購。果然,家中4個鍋子和兩把刀的使用率100%,完全滿足烹飪需求。
而我也在多年相處的過程中受到他的影響,漸漸改變。看到先生幾乎從來不為整理他的物品煩心,我也開始會在買東西之前多想一想它的實用性。年輕時的我認為,出去旅遊如果不買很多紀念品和伴手禮,旅遊怎能算是完整? 現在的我,就算要買紀念品也會仔細挑選,而不是只跟著感覺走,照單全收。
因此,誰說獨善其身不會給非極簡家人帶來改變?只要對方體會到了極簡能帶來的益處,相信他們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向你看齊。
除了我先生那樣少數的「天生極簡者」,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成為極簡主義者的契機,都是因為生活經歷帶給了啟發。例如有些人受夠了物質的羈絆,有些人想為環保盡一份心力。而我則是在COVID疫情期間的搬家過程中,意外享受到了「少物的好生活」,才決定學習極簡。
與非極簡的家人相處,除了抱持著「獨善其身」的心態之外,還需要將眼光放遠,並用包容的心來看待家人的生活模式。對於非極簡家人的愛買和不整理,除非是病態的囤積症需要治療,我們只能告訴自己:他們「覺悟」的時機還未到。
再舉另一個例子:孩子。小朋友的生活經驗尚淺,容易受到同儕的影響,再加上愛探索的天性,難免會有許多物質渴望。 我總認為,與其想盡辦法灌輸孩子極簡和斷捨離的概念,倒不如抱持開放的態度,順其自然。只要繼續以身作則,其它的,就讓他們按照自己的「人生時間表」來走吧!
家裡有小朋友的你,一定很了解這些場景:撒了滿地的玩具,用抱枕和被子做成的「堡壘」,隨處可見的文具和美勞用品...當媽的不愛跟在孩子屁股後面收拾,想培養孩子主動收拾的習慣,還真的不容易,時常喊破喉嚨仍沒人理。
這時候我就會羨慕那些獨居的極簡主義者,對家中的環境有100%的掌控權,然而就是身不由己....
後來我想通了。每當看到兒子製造的混亂狀況時,我都會先告訴自己:這是孩子的天性!接著用另外一個角度來想:東西全部被拿出來玩,不就代表了家裡的東西都有被「物盡其用」嗎?
沒錯!「東西多」與「環境亂」是兩碼子事。這些物品被兒子充分發揮了它們的價值,不就是「極簡」的最高原則嗎?而環境亂只是暫時的,稍花些時間就能恢復原狀。
我們大概都有被社群網路上的極簡風格家居圖片給洗腦過,因此很直覺地會認為「極簡」就是「整齊不亂」。然而它們並不能被畫上等號,因為家庭生活(尤其是有小朋友的家庭)本來就是動態的,會產生雜亂是天經地義。
從新思考對極簡的認知,明白「物盡其用」才是極簡的真諦,能讓你的眼中不再只看見家中的雜亂,而是孩子的成長軌跡。
以上是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歸納出一位極簡者在與非極簡的家人相處時應抱有的三種心態:獨善其身、尊重家人的時間表、以及提升對「雜亂」的容忍度。有了這幾種心態,你將能依照自家的狀況,找出一套最適合自家人的相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