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據量的爆炸式成長,以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應用的快速發展,儲存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性能壓力。作為核心互聯標準的 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始終是連接 CPU 與 SSD 等高性能週邊設備的關鍵介面。
從 Gen3 → Gen4 → Gen5,每一代 PCIe 標準都將頻寬翻倍,推動 SSD 實現質的飛躍。如今,PCIe Gen6 的登場,讓頻寬再度飆升至新高峰,並同時帶來了重大技術變革與驗證挑戰。
Gen6 的頻寬革命:256 GB/s 雙向吞吐
PCIe Gen6 單通道速率達 64 GT/s,以 x4 通道計算,理論雙向頻寬可達 256 GB/s。這樣的速度對未來數年的高效能儲存需求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突破。然而,這場頻寬革命並不僅是「提升時脈」這麼簡單。它背後包含了兩項核心技術創新:
- PAM4(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 4-level)
- FLIT(Flow Control Unit)編碼
這些新技術將顯著影響 SSD 的設計與驗證流程。
一、PAM4 調變技術:頻寬翻倍的祕密武器
傳統 PCIe(Gen1 至 Gen5)採用 NRZ(Non-Return-to-Zero) 調變,每個時鐘週期傳輸 1 個 bit。Gen6 引入的 PAM4,則每個週期傳輸 2 bit,實現不增加時脈的情況下頻寬翻倍。
PAM4 的四層電壓表示:
- 00、01、10、11 → 四種電壓階層
- 在相同 32GHz 符號率下,實現 64 GT/s 位元速率
優勢:
- 頻譜效率提升,傳輸資料更高效
挑戰:
- 訊號完整性更嚴苛:電壓層級差距縮小,抗雜訊能力降低,BER 容易升高
- 接收端設計更複雜:需要高精度 ADC 與 DSP 進行解碼與誤差補償
- 測試難度大幅上升:傳統眼圖(Eye Diagram)不再適用,需要專用 PAM4 測試設備與演算法
二、FLIT 編碼:為高速傳輸建構穩定架構
PCIe Gen5 使用的 128b/130b 編碼,在效率與錯誤處理上已略顯吃力。Gen6 改採 FLIT 架構,進一步提升資料傳輸效率與可靠性。
FLIT 核心特徵:
- 固定長度封包:每個 FLIT 封包大小為 256 Bytes
- 整合多重保護機制:包含資料本體、CRC 校驗碼、FEC 前向錯誤更正碼
FLIT 的三大優勢:
- 提升傳輸效率:封包處理簡化,有效負載比例提升
- 加強數據可靠性:FEC 能即時糾錯,減少重傳,降低延遲
- 簡化流控設計:固定長度封包使發送與接收端的 buffer 管理更有彈性與效率
二、對 SSD 設計的影響:Gen6 如何改變控制器與 NAND Flash 的協同機制
PCIe Gen6 所帶來的超高頻寬與新技術,對 SSD 內部架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有效發揮其潛力,SSD 設計者必須對 控制器、NAND Flash 接口與韌體系統 進行全面升級與優化。
2.1 SSD 控制器的進化:更強處理力與錯誤控制能力
Gen6 所提供的 64 GT/s 資料流,對 SSD 控制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 更高速的數據處理引擎
控制器必須擁有強大的解調、解碼能力,能即時處理來自 PCIe Gen6 PAM4 訊號,並將其轉為 NAND Flash 可識別的格式。這涉及更大的暫存區、更快的資料通路與更強的處理核心。 - 支援雙層錯誤更正(ECC + FEC)
除了處理 NAND Flash 所需的 ECC(如 LDPC),控制器還需配合 PCIe Gen6 的 FEC 機制協同運作。這意味著控制器需整合更高階的錯誤檢測邏輯,可能導入強化的 DSP 架構或專屬硬體加速器。 - 數據路徑與內部總線優化
為避免內部資料成為瓶頸,控制器需提升內部匯流排效能,增加 NAND 通道數量、提升 I/O 頻率,甚至改用更高效的 NoC(Network-on-Chip)架構。 - 電源管理升級
高效能處理對功耗與散熱也提出挑戰。Gen6 SSD 控制器必須在效能與能耗之間取得最佳平衡,確保裝置在高負載下仍能穩定運行。
2.2 NAND Flash 介面與管理:迎戰高速與高密度
儘管 PCIe Gen6 為主機端介面,其高速頻寬仍對 NAND Flash 接口設計帶來間接壓力:
- 介面速度升級(ONFI / Toggle DDR)
為追上 Gen6 傳輸速度,NAND Flash 介面必須進一步提速,減少控制器等待時間,提高資料寫入/讀取效率。 - 支援高密度 NAND(QLC / PLC)
隨著單顆 NAND 顆粒容量持續擴增,Gen6 高頻寬能幫助控制器以更細緻的平行操作策略,充分利用 QLC/PLC 的儲存潛能。 - 更智慧的磨損均衡與垃圾回收演算法
在高寫入壓力下,韌體需精準掌握 NAND 使用情況。控制器需整合能動態預測與即時調整的 GC/WL 機制,維持低寫入放大與穩定效能。
2.3 韌體優化:實現 Gen6 潛能的關鍵
在 Gen6 架構中,韌體不再只是支援角色,更是整體效能能否充分釋放的關鍵因素:
- FLIT 與 FEC 協同處理能力
韌體需能正確識別 FLIT 封包中的資訊,並能與 FEC 機制協作,在接收錯誤位元時觸發錯誤回報或啟動補救措施。 - 流量控制更精細
在主機與 NAND 間高速搬運數據時,韌體需控管 buffer 使用與資料通道負載,確保資料不被阻塞、不產生流控瓶頸。 - 系統延遲優化
韌體流程需盡量簡化、去除不必要的中斷與重複流程,確保低延遲回應,對於高性能應用尤為重要。
三、驗證架構的演進:如何調整現有的驗證流程以適應 Gen6 的挑戰
PCIe Gen6 帶來的技術革新,要求 SSD 驗證從根本上調整其架構和方法論。傳統基於 Gen3/Gen4 的驗證流程,在面對 Gen6 的高頻寬、PAM4 調變和 FLIT 編碼時,將顯得力不從心。驗證團隊必須從系統層面重新思考,如何構建一個能夠高效、精準地驗證 Gen6 SSD 的新架構。
3.1 從功能驗證到訊號完整性與錯誤恢復的雙重聚焦
在過去的 PCIe 世代中,SSD 驗證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功能正確性(如 NVMe Command 的執行、數據讀寫的正確性)、性能表現和基本相容性。雖然訊號完整性一直很重要,但其複雜度和對驗證流程的影響程度遠不及 Gen6。進入 Gen6 時代,驗證的重心必須轉變為「功能正確性」與「訊號完整性及錯誤恢復能力」的雙重聚焦。
1. 訊號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 SI)成為核心驗證環節:
- 挑戰:PAM4 訊號對雜訊和衰減極為敏感,任何微小的 SI 問題都可能導致高位元錯誤率。這意味著驗證不再僅僅是確認數據是否正確,還要深入分析數據傳輸的物理層品質。
- 驗證重點:需要在設計階段就引入更嚴格的 SI 模擬和分析。在實際驗證中,需使用專業的示波器、向量網路分析儀(VNA)等設備,對 PCIe 通道的眼圖、抖動、回波損耗、插入損耗等參數進行精確測量和分析。這要求驗證工程師具備更深入的物理層知識。
- 應對策略:建立專門的 SI 驗證實驗室,配備高階測試設備。將 SI 測試納入早期設計驗證(EVT/DVT)階段,並與硬體設計團隊緊密協作,共同解決 SI 問題。
2. 前向糾錯(FEC)與錯誤恢復機制驗證:
- 挑戰:Gen6 引入的 FEC 機制雖然能降低重傳率,但也意味著在傳輸過程中會發生一定程度的位元錯誤。驗證的重點不再是「零錯誤」,而是「錯誤是否能被有效糾正和恢復」。
- 驗證重點:需要設計專門的測試用例,模擬在不同程度的訊號劣化下,FEC 機制能否正常工作,以及 SSD 控制器能否正確處理 FEC 報告的錯誤。同時,還要驗證在發生不可糾正錯誤時,SSD 的錯誤恢復機制(如數據重傳、錯誤日誌記錄、降級處理)是否穩健。
- 應對策略:開發能夠注入受控錯誤的測試工具,或利用可編程的 PCIe 協定分析儀來模擬訊號劣化。監控 SSD 內部錯誤計數器和日誌,確保 FEC 和錯誤恢復機制按預期工作。
3.2 驗證流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升級
PCIe Gen6 的複雜性使得手動驗證變得幾乎不可能。為了應對龐大的測試量和高頻率的設計迭代,驗證流程必須進一步自動化和智能化。
1. 更全面的自動化測試框架:
- 需求:需要一個能夠整合物理層測試、協定層測試、功能測試和性能測試的統一自動化框架。這個框架應該能夠自動配置測試環境、執行測試用例、收集數據、分析結果並生成報告。
- 實踐:擴展現有的自動化測試平台,使其能夠支持 Gen6 特有的測試項。例如,將示波器和協定分析儀的控制接口整合到自動化腳本中,實現自動化的 SI 測量和協定分析。
2. 大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應用:
- 需求:Gen6 測試會產生海量的數據(如眼圖數據、抖動數據、錯誤日誌、性能曲線)。傳統的人工分析方式難以從中發現潛在問題和趨勢。
- 實踐:引入大數據分析工具,對測試數據進行實時處理和可視化。利用機器學習演算法,自動識別異常模式、預測潛在故障,甚至優化測試用例的生成。例如,可以訓練模型來識別導致 SI 問題的特定訊號模式。
3. 數位孿生(Digital Twin)與虛擬驗證:
- 需求:在物理原型製造出來之前,能夠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大量的驗證,以縮短開發週期和降低成本。
- 實踐:建立 SSD 和 PCIe 通道的數位孿生模型,在模擬環境中進行功能、性能和 SI 驗證。這包括使用 EDA 工具進行電路模擬、訊號模擬和協同模擬,以及利用虛擬化技術模擬 PCIe 主機環境。
3.3 跨領域協作與知識共享
PCIe Gen6 的挑戰是系統性的,單一領域的工程師難以獨立解決所有問題。這要求驗證團隊與設計、韌體、製造等團隊之間建立更緊密的跨領域協作機制。
- 早期參與設計審查:驗證工程師應在產品設計的早期階段就參與進來,從驗證的角度提出建議,確保設計的可測試性。
- 共享知識庫與經驗:建立一個統一的知識庫,記錄 Gen6 相關的設計規範、測試方法、問題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這有助於團隊成員之間的知識共享和傳承。
- 定期技術交流與培訓:組織定期的技術交流會議和培訓課程,提升團隊成員對 Gen6 新技術的理解,特別是 PAM4、FLIT 和 SI 相關的知識。
總之,PCIe Gen6 對 SSD 驗證架構的演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驗證團隊必須從傳統的功能驗證轉向對訊號完整性、錯誤恢復能力的深度聚焦,並透過自動化、智能化和跨領域協作來應對挑戰。
這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驗證思維和工作模式的轉變。
四、驗證設備的升級需求:哪些硬體和軟體工具必須更新
PCIe Gen6 的高速特性和 PAM4 調變技術,使得現有的許多驗證設備和工具無法直接適用。為了有效地驗證 Gen6 SSD,驗證實驗室必須進行大規模的設備升級和軟體更新。這不僅是一筆巨大的投資,也對驗證工程師的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1 物理層測試設備:高頻、高精度與 PAM4 支援
物理層(Physical Layer)的測試是 Gen6 驗證的重中之重,因為任何訊號完整性問題都可能導致嚴重的性能下降或功能失效。以下是關鍵的物理層測試設備升級需求:
1. 高頻寬示波器(High-Bandwidth Oscilloscope)
- 需求:傳統示波器無法捕捉和分析 64 GT/s 的 PAM4 訊號。Gen6 驗證需要頻寬至少達到 50 GHz 或更高的示波器,以確保能夠精確地測量訊號的上升時間、下降時間、抖動和眼圖。
- PAM4 分析能力:示波器必須具備內建的 PAM4 解碼和分析功能,能夠自動生成 PAM4 眼圖、測量各個眼高的抖動、雜訊和線性度,並提供相關的統計分析。
- 探頭與夾具:配合高頻寬示波器,需要使用專為高速訊號設計的低負載、高頻寬探頭,以及能夠確保訊號完整性的測試夾具(Test Fixture)和連接器。
2. 向量網路分析儀(Vector Network Analyzer, VNA)
- 需求:用於測量 PCIe 通道的 S 參數(散射參數),包括插入損耗(Insertion Loss)、回波損耗(Return Loss)和串擾(Crosstalk)。
- 頻率範圍:需要支持至少 32 GHz 或更高頻率範圍的 VNA,以覆蓋 Gen6 訊號的基頻和諧波成分。
- 校準與去嵌入:VNA 測試需要精確的校準和去嵌入(De-embedding)技術,以從測量結果中去除測試夾具與纜線的影響。
3. 誤碼率測試儀(Bit Error Rate Tester, BERT)
- 需求:測量 PCIe 通道的位元錯誤率(BER)。BERT 能生成高質量測試碼型,並檢測接收錯誤,評估通道可靠性。
- PAM4 支援:支援 PAM4 訊號生成與分析,測試不同電壓層級下的 BER,評估 FEC 效能。
- 抖動注入與分析:具備模擬各類抖動的功能,驗證 SSD 在惡劣訊號環境下的穩定性。
4.2 協定層測試設備:Gen6 協定解析與錯誤注入
協定層(Protocol Layer)測試聚焦於 PCIe 和 NVMe 協定的正確性、流控與錯誤處理。Gen6 的 FLIT 編碼與 FEC 機制對工具提出更高要求:
1. PCIe Gen6 協定分析儀(Protocol Analyzer)
- 需求:能實時捕捉與解析 PCIe Gen6 流量,包括 PAM4 訊號、FLIT 結構(資料、CRC、FEC)。
- 錯誤注入與觸發:支援模擬協定錯誤(CRC、FLIT、流控),並具備強大觸發功能,快速定位事件。
- 一致性測試(Compliance Test):內建或支援 PCIe Gen6 規範的驗證套件。
2. PCIe Gen6 協定產生器(Protocol Exerciser)
- 需求:模擬主機行為,產生真實 PCIe Gen6 流量,用於壓力測試與功能驗證。
- PAM4 / FLIT 支援:能正確產生 PAM4 訊號與 FLIT 封包,確保測試精準度。
- 性能測量:支援 IOPS、頻寬、延遲等指標測試,並觀察不同工作條件下的穩定性。
4.3 軟體工具與測試平台:自動化、數據分析與模擬
1. 自動化測試軟體
- 需求:整合物理層與協定層設備,進行全流程自動測試與報告產出。
- 可擴展性:支援新設備、新測項與測試管理系統整合。
2. 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工具
- 需求:處理 Gen6 所產生的大量資料(眼圖、抖動、S 參數、協定日誌、效能數據等)。
- 機器學習整合:分析異常模式、預測潛在故障,並優化測試流程。
3. 模擬與仿真工具
- 需求:於原型階段前執行風險評估與早期驗證。涵蓋電路模擬、訊號模擬、系統模擬與協定仿真。
- 協同設計:模擬工具應與硬體設計(EDA)工具整合,實現驗證與設計同步推進。
PCIe Gen6 對 SSD 驗證設備提出了全面性的升級需求。從高頻寬示波器、PAM4 BERT,到 Gen6 協定分析儀與協定產生器,每項皆代表重大技術挑戰與投資壓力。
此外,自動化測試軟體、數據分析工具與模擬平台也必須同步升級,才能構建出一套真正能應對 Gen6 時代挑戰的驗證體系。
這要求驗證工程師不僅要掌握先進測試技術,還要具備整合與應用多元工具的系統思維與實戰能力。
五、測試方法的創新:如何應對頻寬瓶頸和訊號完整性挑戰
PCIe Gen6 帶來的頻寬躍升和 PAM4 調變技術,不僅要求驗證設備的升級,更迫使驗證工程師重新思考和創新測試方法。傳統的測試策略可能無法有效揭示 Gen6 介面下潛在的性能瓶頸和可靠性問題。因此,開發新的、更精準、更全面的測試方法,成為 Gen6 SSD 驗證成功的關鍵。
5.1 針對 PAM4 訊號的精準物理層測試
PAM4 訊號的特性使得物理層測試變得尤為重要和複雜。傳統的眼圖分析在 PAM4 環境下需要新的解讀方式,同時需要引入更多針對多電壓層級的測試指標。
- PAM4 眼圖分析與電壓層級線性度測試
- 挑戰:PAM4 有三個「眼」和四個電壓層級。任何一個眼的閉合或電壓層級間距的不均勻(非線性度)都會導致位元錯誤率的增加。
- 測試方法:使用高頻寬示波器配合 PAM4 分析軟體,精確測量每個眼的抖動(Jitter)、雜訊(Noise)和垂直眼高(Vertical Eye Opening)。
- 創新點:引入新的指標,如 TDECQ、SNDR,綜合反映訊號品質與通道損耗。
- 抖動分解與裕量分析
- 挑戰:在 Gen6 的高速率下,即使是微小的抖動也會導致嚴重錯誤。
- 測試方法:將總抖動(TJ)分解為 RJ、DJ、PJ 等,並搭配裕量分析來評估穩定性。
- 創新點:結合 BERT 壓力測試,注入受控抖動與雜訊,評估在惡劣環境下的魯棒性。
- 通道特性與阻抗匹配測試
- 挑戰:PCB、連接器等處的阻抗不匹配會導致反射與回波損耗。
- 測試方法:使用 VNA 測量 S 參數(S11, S21),並搭配 TDR 測試定位不連續點。
- 創新點:採用去嵌入技術去除測試夾具影響,提升測試純度。
5.2 針對 FLIT 編碼的協定層深度驗證
FLIT 編碼與內建 FEC 的引入,使協定層驗證需更加深入至糾錯與恢復能力的確認。
- FEC 糾錯能力驗證
- 挑戰:需驗證 FEC 是否能於預期錯誤率內正常運作。
- 測試方法:使用錯誤注入工具模擬錯誤,並透過協定分析儀與內部 FEC 計數器進行觀察。
- 創新點:注入接近 FEC 上限的錯誤率以驗證極限狀況下的穩定性。
- 錯誤恢復機制與降級模式測試
- 挑戰:當 FEC 無法糾正錯誤時,需測試是否能正確啟動重傳或降級處理。
- 測試方法:模擬訊號惡化或錯誤注入,觀察 SSD 降級後的功能與日誌表現。
- 創新點:壓力恢復測試,用於觀察 SSD 是否能從長時間錯誤恢復正常。
- 流量控制與 QoS 驗證
- 挑戰:需確保高優先級流量在擁塞情況下仍能穩定運行。
- 測試方法:模擬多樣流量,觀察流控訊號與 QoS 機制是否正確運作。
- 創新點:設計擁塞測試來評估頻寬調度與流控應對能力。
5.3 綜合性與自動化測試平台的構建
為有效執行上述複雜測試方法,必須建構一套高整合、自動化的測試平台。
- 軟硬體整合
整合物理層與協定層測試設備,透過腳本統一控制與資料擷取。 - 數據分析與可視化
內建分析模組與視覺化圖表(如眼圖、錯誤率曲線),協助問題定位。 - 測試用例管理與報告生成
實作用例管理與自動報告功能,支援追蹤、重現與審核。
六、實戰考量與未來展望:驗證工程師應如何準備迎接 Gen6 時代
PCIe Gen6 的到來,對 SSD 驗證工程師而言既是挑戰也是轉機。面對這場技術浪潮,需從能力、流程、設備到思維方式全方位升級。
6.1 提升個人技術能力:從單一領域到跨領域專家
- 深入理解物理層知識
學習 PAM4 調變與 SI 測量(TDECQ、SNDR、S 參數等),並熟悉高速設計關鍵。 - 精通協定層與錯誤處理
熟悉 FLIT 結構、FEC 原理及錯誤恢復機制,具備設計測項能力。 - 強化數據分析與程式能力
精通 Python 數據處理、測試腳本自動化與機器學習應用潛力。
6.2 實戰考量:驗證流程與環境的調整
- 早期參與設計驗證(DVT/EVT)
主動參與設計審查、模擬仿真,及早發現問題。 - 建立專門的 Gen6 測試環境
投資高階設備與優化夾具,並確保測試環境溫控穩定。 - 優化測試策略與用例
實施分層測試與邊界壓力測試,並確保跨平台相容性。
6.3 未來展望:Gen6 之後的驗證挑戰
- 更高階的調變技術(如 PAM8)
面對更窄眼圖與更高錯誤率,驗證技術需同步升級。 - 光互連的導入趨勢
需學習光電訊號處理基礎與驗證技巧。 - AI 驗證的深度融合
機器學習未來可能協助用例生成、異常預測與測試優化。
總之,PCIe Gen6 的到來,為 SSD 驗證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驗證工程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從單一領域專家轉變為跨領域的複合型人才。同時,驗證團隊也需要不斷優化流程、升級設備、創新測試方法,以應對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這是一個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遇的時代,只有不斷學習和適應,才能在高速發展的儲存產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