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閱讀心得

這本像字典一樣按字母排序關鍵詞,可以依照感興趣的字詞翻閱。

否定自由的好處在於,生活會變得更容易安排與應付。不過對存在主義的哲學家來說,否定自由會適得其反,人們最後會活得不實在,變得不像自己。由此說來,焦慮感爆發是正面的事,因為它會將我們從妄想與虛假的安全感中震醒。也就是說,焦慮是自我實現的警鐘。

在《逃避自由》簡介寫道:

「傳統社會安全而不自由,現代社會自由而不安全;正是這種不安全的自由使人產生種種逃避傾向。」現代社會在資本主義和民主潮流發展下,雖以「自由」和「個體化」解放了種種束縛,卻在人性底層和集體心理引發孤獨的不安與恐懼,讓人覺得自己微不足道、無能為力,更形成與自然、社會和人際之間的疏離。因此,現代人無時無刻要逃避自由,潛意識希望回歸中世紀穩定的經濟地位和權利關係,以尋求安全和歸屬感。正是這種心理上的不健康傾向(施虐—受虐/破壞—迎合)形成法西斯主義的社會基礎,這種孤立和恐懼同時精準反映在現代人嚮往權威、跟隨流行、迎合社會標準等各種拋棄自我的行為。—《逃避自由》

進一步還能延伸至新自由主義與焦慮間關係的探索:

新自由主義則是一種政治與經濟的意識形態,主張激進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該主義假設,透過縮減社會方案,並抵制任何可能限制自由市場的集體或再分配過程,便能達到最大程度的經濟與社會福祉。新自由主義的核心信念強調個人應該對自己經濟上的成功與失敗負責,政府援助與社會福利供給不但不必要,還會讓人變得消極。—《失控的熱情》

而存在主義、第三波認知行為治療等,都認為對於焦慮「更好的策略是接受它」:

存在主義哲學家認為焦慮不需要消滅,更好的策略是接受它,妥善運用這種情緒,提醒自己選擇想走的路,而這就是為人生負責的代價。齊克果寫道,與其消除焦慮,不如試著用「對的方式」來焦慮。

不過「接納」也會遇到問題:

目標是完全接納:無論什麼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都必須接納。這個概念清楚體現在佛教的新自由主義變體中:讓失業者或雇員練習正念,藉此直接將剝削、混亂與羞辱「從體內呼出」。這種練習長期以來受到佛教徒的質疑,這些佛教徒都將社會批評的概念理解為道德實踐。他們認為將社會發展簡化成冥想與正面的問題是不適切的。—《焦慮世代》

更深一步探討「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存在與否,形上學的專家們爭持不下。相比之下,沙特提出的難題更值得深思。就連反對者也同意,人們會不由自主地表現得好像自己是自由的。不過,思考模式會影響行為,相信有自由意志,至少會比較有責任感。

「許多科學家都一再質疑自由意志的存在」,不過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則「自由」不存在,則「責任」不存在。反過來說,責任是與自由掛鉤的,而如果沒有自由意志則沒有自由,因為一切都是決定的、宿命的。如果一切都有劇本,則沒有自由、也沒有責任,則沒有焦慮?

佛法講「無我」與「自由意志」的思路類似,「我」沒有自性,「我」唯由分別假立,所以並沒有一個能乘載焦慮的「我」存在,但焦慮感依然能對「我」產生作用,因為我相信「我」是有自性的、能乘載的,所以焦慮才能依靠這個虛假的基礎上建構而成,這很接近認知治療。

總之,這本書偶爾翻翻,應該能在跨領域的思考連結中提供一些靈感,不過有時也會變得更複雜、更難梳理之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6會員
50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體驗你的想法-1思維與體驗的關係 當你處於本性自然狀態中,當你擁有和諧的安寧,此種心態下的決定,結果只會是安寧與和諧。相反,當你的頭腦困於混亂與恐懼中,在外你自會體驗到由你的恐懼所創造出的現象。
Thumbnail
體驗你的想法-1思維與體驗的關係 當你處於本性自然狀態中,當你擁有和諧的安寧,此種心態下的決定,結果只會是安寧與和諧。相反,當你的頭腦困於混亂與恐懼中,在外你自會體驗到由你的恐懼所創造出的現象。
Thumbnail
在存在主義中,自由、無意義、孤獨以及死亡是核心理念。本篇文章探討了這四大主題,並提供了對於存在主義的理解。同時,也推薦了相關的存在主義相關書籍。如果你對存在主義感興趣,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瞭解這一哲學思想。
Thumbnail
在存在主義中,自由、無意義、孤獨以及死亡是核心理念。本篇文章探討了這四大主題,並提供了對於存在主義的理解。同時,也推薦了相關的存在主義相關書籍。如果你對存在主義感興趣,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瞭解這一哲學思想。
Thumbnail
為什麼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我總是先逃避? :13種思考,讓你擊退害怕失控的潛意識,戰勝對未知的恐懼
Thumbnail
為什麼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我總是先逃避? :13種思考,讓你擊退害怕失控的潛意識,戰勝對未知的恐懼
Thumbnail
關於自由,我們都有很美好的想像。 關於不自由,我們都有千百種理由。 只要能那樣做,我就能自由了。如果可以有多少錢,我就能自由了。可是果真如此嗎? 作者說,讓我們來想像一下。
Thumbnail
關於自由,我們都有很美好的想像。 關於不自由,我們都有千百種理由。 只要能那樣做,我就能自由了。如果可以有多少錢,我就能自由了。可是果真如此嗎? 作者說,讓我們來想像一下。
Thumbnail
之前提到 1️⃣離苦得樂,指的是接受自己的脆弱,不去逃避痛苦。 2️⃣而痛苦,是行動前所產生的必然。 . 如果,負面情緒是伴著行動所產生;既然不行動、想要有所改變前,會生出滿滿的負面情緒。 那,反過來說:我們是不是可以一早放棄,轉身逃避,回到過去的生活中去,來個躺平主義? 而選擇,就必有代價。
Thumbnail
之前提到 1️⃣離苦得樂,指的是接受自己的脆弱,不去逃避痛苦。 2️⃣而痛苦,是行動前所產生的必然。 . 如果,負面情緒是伴著行動所產生;既然不行動、想要有所改變前,會生出滿滿的負面情緒。 那,反過來說:我們是不是可以一早放棄,轉身逃避,回到過去的生活中去,來個躺平主義? 而選擇,就必有代價。
Thumbnail
此主題介紹存在心理治療對於自由、決定與焦慮三者關係的觀點,分為三篇短文介紹之:自由的黑暗面與焦慮的關係、決定與承擔責任為何成就了個人自由、以及如何催化人做決定。三篇短文內容主要節錄自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著作《生命的禮物》一書的章節。本篇介紹自由的黑暗面與焦慮的關係。
Thumbnail
此主題介紹存在心理治療對於自由、決定與焦慮三者關係的觀點,分為三篇短文介紹之:自由的黑暗面與焦慮的關係、決定與承擔責任為何成就了個人自由、以及如何催化人做決定。三篇短文內容主要節錄自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著作《生命的禮物》一書的章節。本篇介紹自由的黑暗面與焦慮的關係。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看似沒有盡頭的焦慮,有時候完全找不到任何原因。但焦慮在焦慮這件事,卻可能回應到我們內在失控的情緒與感覺。雖然將這樣的感覺丟給別人可能很爽,但卻無法阻止焦慮繼續產生。讓我們一起學習,要如何透過情緒日記來幫助自己處理失控的情緒與感覺。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看似沒有盡頭的焦慮,有時候完全找不到任何原因。但焦慮在焦慮這件事,卻可能回應到我們內在失控的情緒與感覺。雖然將這樣的感覺丟給別人可能很爽,但卻無法阻止焦慮繼續產生。讓我們一起學習,要如何透過情緒日記來幫助自己處理失控的情緒與感覺。
Thumbnail
◆心理上的自由感​ ​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由的,但也每個人都困在框架之中。​ 我不想把這篇文章搞得太過哲學,畢竟這裡是心理學的內容
Thumbnail
◆心理上的自由感​ ​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由的,但也每個人都困在框架之中。​ 我不想把這篇文章搞得太過哲學,畢竟這裡是心理學的內容
Thumbnail
「明天」與「無常」誰先到來? 疫情爆發後的現今,「無常」不斷地搶先於「明天」佔據於生命中,再也沒有計劃好的未來,取而代之的是新常態的「再調整」「再延期」。 對於大環境、對於未來的焦慮,情緒深根於我無法拔除。轉而求助《情緒之書》以哲學角度重新理解「焦慮」,再回到文學之中,找個地方安放自己。
Thumbnail
「明天」與「無常」誰先到來? 疫情爆發後的現今,「無常」不斷地搶先於「明天」佔據於生命中,再也沒有計劃好的未來,取而代之的是新常態的「再調整」「再延期」。 對於大環境、對於未來的焦慮,情緒深根於我無法拔除。轉而求助《情緒之書》以哲學角度重新理解「焦慮」,再回到文學之中,找個地方安放自己。
Thumbnail
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Thumbnail
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