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讓你理解世界;常識,幫你融入世界;膽識,才能讓你改變世界。
這三者,組成人生真正的競爭力。
很多人花大半生努力累積知識,卻在人際、選擇、行動中屢屢卡關,問題常常不在於「不知道」,而在於「不懂得怎麼做」與「不敢去做」。
正如我常說的一句話:
「常識比知識重要,但學校通常沒教;常識要有膽識支持,但多數人沒有。」
我反思過這個問題:「一個人為什麼明明很聰明,專業能力很強,卻在人生中頻頻受挫?」答案是:「不是缺知識,而是缺常識;不是沒能力,而是少了膽識。」
一、成功最重要的能力,是學校沒教的事
卡內基說:「一個人成功的85%,源自人際交往和激勵他人的能力,只有15%來自專業知識。」但回顧我們的教育歷程,學校最重視什麼?是那15%的專業知識,考試、分數、證書,讓我們以為只要「懂得比別人多」,就可以在社會上脫穎而出,事實卻不然。
我見過許多名校高材生,因為不懂如何好好說話而失去機會,也見過許多普通人,因為懂得讓別人開心、讓別人感受希望,而獲得賞識與幫助。
為什麼?因為人性中最基本的常識是:人都傾向追求希望與歡樂。
能讓別人快樂、給別人帶來正向情緒價值的人,總是更受歡迎、更容易成功。
二、比缺乏知識更糟的,是缺乏膽識
有些人手中握有許多知識,卻始終無法成功,原因並非他們所知不足,而是他們所知未能轉化為行動。
知識,就像銀行裡存著的錢,沒取出來用,就只是數字。
真正決定人生成敗的,是「膽識」——你能不能把知識取出來,勇敢地行動,並且堅持到底。
我總是告訴我自己與學生:「當我有六成準備,就去行動吧!」因為多數人等待的是「完全準備好」,但人生的現實卻是:等你完全準備好,機會早就不在了。
因此,真正能成功的人,都不是因為掌握了全部知識才成功,而是他們懂得在不確定的時候,仍有膽識去嘗試、去堅持。
三、常識,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隱形技能」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常識看似簡單,卻影響深遠:
- 能夠區分「事實」與「觀點」的差異,避免不必要的情緒糾纏;
- 有人際互動的禮貌與分寸,讓別人願意與你交往;
- 擁有讓他人和自己都感覺舒適與快樂的技巧。
這些事,沒有一門課專門教,卻可能比你掌握的專業知識,更決定你人生的幸福與成功。
比如:
- 同樣的回絕,一句「不方便」比一句「不要」聽起來舒服得多;
- 同樣的邀約,一個微笑和誠懇的態度,往往比生硬的文字訊息更能打動人心。
常識,是你和人之間的緩衝帶,更是你人生品質的保證。
常識,好像很平常,但卻是為人處世平凡生活的智慧結晶。
四、膽識,讓你的常識與知識落地生根
知道與做到之間,最大的距離,就是「膽識」。
沒有膽識的人,通常卡在「知道卻不敢」——
他知道該改變,卻害怕失敗; 他知道該主動,卻擔心別人怎麼看他。
相反地,有膽識的人,會告訴自己:「做就對了!想是問題做是答案。」
在他們心中,失敗不是結果,而是成長的一部分。因為有膽識,他們敢用六分的把握開始行動,敢在跌倒後站起來繼續走。
五、學校沒教,但你可以主動補課
雖然學校沒有正式教導常識與膽識,但我們並非沒有機會學習:
- 從小行動開始練膽識:
試著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拒絕不想接受的請求,或嘗試一個全新的興趣與技能。 - 觀察與學習常識:
主動觀察周圍讓人感到舒服與歡樂的人,他們怎麼說話?怎麼待人?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 主動提供情緒價值:
練習多讚美、多鼓勵別人,慢慢你會發現自己也開始變成受歡迎的人。
你的人生,從有常識、有膽識開始改變
再多的知識,如果缺乏常識和膽識,都無法轉換為人生中的成就與快樂。
唯有讓知識支持你的行動,以膽識驅動你前行,並用常識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你才能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競爭力。
如果你也正在努力讓人生更順、更強、更自在,歡迎分享這篇文章給身邊的朋友,一起練三識,走出自己的路。
(黃同慶,原文寫於2024年7月20日,METP第一期結訓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