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學習,真的有用嗎?」
我現在的答案會是:如果你懂得長線思維,並堅持讀書與寫作,學習將帶來人生最驚人的複利效應。
一、讀書+寫作,是思維的長期投資讀書,是吸收別人走過的路;寫作,則是梳理與深化自己的理解。
這兩件事看起來慢、不起眼,卻像複利一樣。
我喜歡一邊讀一邊寫,最早是把想法直接寫在書上,彷彿和作者互動,現在大都電子書或聽有聲書,那就把書中重點文字寫在筆記本上,然後針對記錄中有感的文字,再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寫作產出。
我一開始幾乎感覺不到成效,但幾年後,我開始明顯感覺到我看世界的方式變得多元。
沒有經歷這樣練習的人,請AI幫忙寫作,可能不知道AI為何要這樣寫,也發現不了問題,重點是沒有自己的靈魂。而我請AI幫忙,可以指定寫作架構,指定文獻的收集範圍,可以看出AI給我資料是否錯誤與描述是否可靠具體,重點是我知道我要表達的靈魂。
二、學歷 ≠ 學習,重點在於是否持續輸入與輸出
很多人把學歷當作學習的代表,其實不然。
學歷是一次性的門票,學習是持續性的自我升級。
有人拿到高學歷後停止學習,知識與時代脫節;
有人沒有高學歷,卻透過持續閱讀與寫作,培養出更深的見識與思辨力。
舉例:
我認識一位朋友,大學念夜間部,研究所也是在職進修,但他工作忙碌之餘仍每天筆耕千字不休、每月至少讀四本書,創下該組織兩年不到從助理晉升到經理的紀錄,還成了內部提案與簡報的主力,代表組織製作好幾場千萬規模的簡報,主管說他是「最有深度的人」,我想這深度正是來自於長期的輸入與輸出。
三、為什麼是複利?學習成果會倍增,而非相加
讀一本書,學到一件事;寫一次心得,可能讓我受用一輩子。
寫第10篇文章時,也許還在模仿;寫到第100篇時,我開始有自己的觀點與邏輯。
複利不是今天進步一點、明天多一點,而是十天、百天後跳躍式地突破。
思維例子:
曾經,我看完《創新的擴散》寫下第一篇反思,覺得只是記錄。
但多年後,我開始能把這些習慣思維轉化為自己日常的處事準則,不管是新專案的推動與新產品的推廣,都自然的運用。
四、讀書與寫作的副產品:長線思維
短線思維看的是今天、這週有沒有成效;
長線思維看的是五年、十年後的樣貌。
堅持讀書與寫作的人,更能延伸視角,容忍當下不確定,因為他們知道:耐心堆疊才是真正的效率。
回到初心,緩慢但值得的選擇
每天讀點書,寫點字,也許不會立刻改變人生;
但五年後再回頭看,會驚訝那個默默耕耘的自己,已經在別人還在原地的時候,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我深刻認為,
讀書+寫作,
不是炫耀學識的手段,而是經營人生最實在基礎可靠的方式。
投資家納瓦爾有句名言:「生活中所有的回報,無論是財富、知識還是人際關係,都來自複利」我深深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