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組織過幾場較大型的讀書會,從報名的人們當中,我看到一類人,他們常報名讀書會參加很多課程,但並不是真正有學習,而是想表達「我有在學習」,他們會不時拍照分享他的書櫃,說買了幾百本好書,但因為太忙大多沒有讀,也有那種號稱一年讀了幾百本書卻從未見過他分享書中的精華。從他的文字與行動當中,也沒看到他思維層次有所提升,更沒有看到行動方式有什麼改變,我只看到滿滿的學習焦慮,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學習焦慮成為許多人面臨的問題,網路上有一句大哉問:「為什麼我上那麼多課,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首先上課和過好這一生本就是不同議題,放在同一句話就犯了邏輯矛盾,再來聽過與做到本就有極大的知識鴻溝。
那要怎樣才能“聽到“還能“做到“?為何聽(學)很多但還是做不到,我想關鍵字就是「學很多」,貪多嚼不爛的結果往往是就算心有餘也會力不足,原因主要有四點:
一、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
看到別人在學,好像很流行,好像很重要,就跟著報名去學,但自己並沒有具體的目標或需求,這樣的學習往往缺乏方向,容易讓人感到迷茫和焦慮,最近在某讀書會就有一位朋友分享他報了十多門線上課程,但因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最終感到無所適從,而且沒有一門真正學完。
二、只看到完美學習成果:
看到鋼琴大師流暢的彈琴,聽到演講高手流暢分享,你發現正在學習的自己一點進度都沒有,對比完美自己簡直一無是處,但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過度在意完美成果反而會增加焦慮感。例如我以前學英語時,總是希望每個單詞都能完美發音,結果進度緩慢,壓力倍增而中途放棄,後來我告訴自己先能講出來,講出來發音被糾正也不用急,照自己進度逐漸成長,慢慢積累才是學習的王道。
三、缺乏實踐和回饋:
學習不僅僅是吸收知識,還需要通過實踐來鞏固和應用,如果只是被動地聽課或讀書,而沒有實際操作和反思,學到的知識很容易遺忘,例如一位學生在學習編程時,只是看書和視頻,卻很少動手寫代碼,寫好的程式也沒有接受回饋修正,這樣學習效果不可能好的。
四、沒有系統化處理過載的資訊:
現代社會資訊量巨大,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識產生,這讓人感到無所適從,覺得自己永遠學不完,從而產生焦慮,沒有系統思維的運用大量時間瀏覽各種學習資源,只會產生更多的焦慮與疲憊,例如有人每天打開臉書或IG接收上面的各項訊息,既沒有選擇接收訊息的管道也沒有分類訊息的系統,這樣的接收毫無意義。
所以我對學習者的建議是,努力學習更要學會如何正確用力。
一、用力的方向:
力道要用對方向,所以在學習之前,先確定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能夠幫助你更有方向地學習。
昨天在網絡看到桃園有一位媽媽,因為兒子喜歡體操而幫他報名體操課程,還繳了一年學費,結果小三的兒子上了兩堂課就不想學了,這位媽媽就跟教練商量,可否換成她來上課孩子就在旁邊看書,上了一年課後這位媽媽公開表演,那輕盈的體態與空中翻轉的優美,讓人佩服之餘,我看到這位媽媽對她小孩施予最好的身教,承諾開始了就去堅持做到。學習就是這樣,不要輕易開始,選擇了更不要輕易放棄。
二、積累的力量:
學習者要有「微積分」的概念,你推一把某個靜止不動的物體時,會瞬間產生一個加速度,加速度累積一段時間後才會產生速度,速度累積一段時間後才會產生位移,你不能只看到那個位移(結果),而忘了你每次學習行為產生的加速度與過程中速度的積累,沒有微積分的概念,你的學習沒有力量。
三、實踐的力量:
學到就要去做到,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實踐,並定期進行反思和總結,才能鞏固所學知識,並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例如我讀了一本書有了心得會自己寫成短篇文章歸納整理,有了感悟我會找人分享並接受回饋,然後我會在生活當中去印證所學所想,再寫成新的結論,這就是大膽建立假設,然後科學的去實驗求證,根據求證結果建立新的假設,這是學習成長的階梯。
學習焦慮從不同角度來看是一件好事,至少比「習得無助」來說還要好處理,比「放棄學習」來得有希望。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與方向、調整心態持續積累並勇敢實踐,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焦慮感,還能夠豐盛自己的人生,獲得極大的穩定感。道德經寫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我提醒自己,不要做一位買了書就開心,上了課就驕傲的下士啊。

(原文發表於2024年8月建元顧問電子報-黃同慶)
#學習成長 #學習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