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長》如何面對學習焦慮?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多年來我組織過幾場較大型的讀書會,從報名的人們當中,我看到一類人,他們常報名讀書會參加很多課程,但並不是真正有學習,而是想表達「我有在學習」,他們會不時拍照分享他的書櫃,說買了幾百本好書,但因為太忙大多沒有讀,也有那種號稱一年讀了幾百本書卻從未見過他分享書中的精華。從他的文字與行動當中,也沒看到他思維層次有所提升,更沒有看到行動方式有什麼改變,我只看到滿滿的學習焦慮,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學習焦慮成為許多人面臨的問題,網路上有一句大哉問:「為什麼我上那麼多課,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首先上課和過好這一生本就是不同議題,放在同一句話就犯了邏輯矛盾,再來聽過與做到本就有極大的知識鴻溝。

 

     那要怎樣才能“聽到“還能“做到“?為何聽(學)很多但還是做不到,我想關鍵字就是「學很多」,貪多嚼不爛的結果往往是就算心有餘也會力不足,原因主要有四點:

 一、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

看到別人在學,好像很流行,好像很重要,就跟著報名去學,但自己並沒有具體的目標或需求,這樣的學習往往缺乏方向,容易讓人感到迷茫和焦慮,最近在某讀書會就有一位朋友分享他報了十多門線上課程,但因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最終感到無所適從,而且沒有一門真正學完。

 二、只看到完美學習成果:

看到鋼琴大師流暢的彈琴,聽到演講高手流暢分享,你發現正在學習的自己一點進度都沒有,對比完美自己簡直一無是處,但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過度在意完美成果反而會增加焦慮感。例如我以前學英語時,總是希望每個單詞都能完美發音,結果進度緩慢,壓力倍增而中途放棄,後來我告訴自己先能講出來,講出來發音被糾正也不用急,照自己進度逐漸成長,慢慢積累才是學習的王道。

 三、缺乏實踐和回饋:

學習不僅僅是吸收知識,還需要通過實踐來鞏固和應用,如果只是被動地聽課或讀書,而沒有實際操作和反思,學到的知識很容易遺忘,例如一位學生在學習編程時,只是看書和視頻,卻很少動手寫代碼,寫好的程式也沒有接受回饋修正,這樣學習效果不可能好的。

 四、沒有系統化處理過載的資訊:

現代社會資訊量巨大,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識產生,這讓人感到無所適從,覺得自己永遠學不完,從而產生焦慮,沒有系統思維的運用大量時間瀏覽各種學習資源,只會產生更多的焦慮與疲憊,例如有人每天打開臉書或IG接收上面的各項訊息,既沒有選擇接收訊息的管道也沒有分類訊息的系統,這樣的接收毫無意義。

 所以我對學習者的建議是,努力學習更要學會如何正確用力。

一、用力的方向:

      力道要用對方向,所以在學習之前,先確定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能夠幫助你更有方向地學習。

   昨天在網絡看到桃園有一位媽媽,因為兒子喜歡體操而幫他報名體操課程,還繳了一年學費,結果小三的兒子上了兩堂課就不想學了,這位媽媽就跟教練商量,可否換成她來上課孩子就在旁邊看書,上了一年課後這位媽媽公開表演,那輕盈的體態與空中翻轉的優美,讓人佩服之餘,我看到這位媽媽對她小孩施予最好的身教,承諾開始了就去堅持做到。學習就是這樣,不要輕易開始,選擇了更不要輕易放棄。

 二、積累的力量:

學習者要有「微積分」的概念,你推一把某個靜止不動的物體時,會瞬間產生一個加速度,加速度累積一段時間後才會產生速度,速度累積一段時間後才會產生位移,你不能只看到那個位移(結果),而忘了你每次學習行為產生的加速度與過程中速度的積累,沒有微積分的概念,你的學習沒有力量。

 三、實踐的力量:

學到就要去做到,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實踐,並定期進行反思和總結,才能鞏固所學知識,並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例如我讀了一本書有了心得會自己寫成短篇文章歸納整理,有了感悟我會找人分享並接受回饋,然後我會在生活當中去印證所學所想,再寫成新的結論,這就是大膽建立假設,然後科學的去實驗求證,根據求證結果建立新的假設,這是學習成長的階梯。

  學習焦慮從不同角度來看是一件好事,至少比「習得無助」來說還要好處理,比「放棄學習」來得有希望。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與方向、調整心態持續積累並勇敢實踐,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焦慮感,還能夠豐盛自己的人生,獲得極大的穩定感。道德經寫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我提醒自己,不要做一位買了書就開心,上了課就驕傲的下士啊。

raw-image


 (原文發表於2024年8月建元顧問電子報-黃同慶)

#學習成長 #學習焦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同慶的沙龍
23會員
250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空間,我是黃同慶ching: 走在企業管理、人際觀察與各地文化之間,喜歡用一雙觀察的眼睛、一顆好奇的心,記錄生活與理解世界,這裡是我思想的延伸,也是與你交流的空間。 我相信——生活即體驗,分享即連結,希望這個空間,能陪伴你思考、感受與前行。
黃同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16
常有人問:「學習,真的有用嗎?」 我現在的答案會是:如果你懂得長線思維,並堅持讀書與寫作,學習將帶來人生最驚人的複利效應。
Thumbnail
2025/07/16
常有人問:「學習,真的有用嗎?」 我現在的答案會是:如果你懂得長線思維,並堅持讀書與寫作,學習將帶來人生最驚人的複利效應。
Thumbnail
2025/07/16
清晨醒來,群組又響了,點開一看,是長輩轉來的「哈佛教授最新發現:吃XX能抗癌」文章,沒有一句自己的想法,也沒有一句打招呼,就像一封被隨手塞進門縫的傳單。 其實,這些看似「無差別投遞」的分享背後,往往有一份善意,可能有許多人是從紙本時代走過來的,剪報、複印、轉寄郵件,他們習慣把覺得好的東西「先給你看
Thumbnail
2025/07/16
清晨醒來,群組又響了,點開一看,是長輩轉來的「哈佛教授最新發現:吃XX能抗癌」文章,沒有一句自己的想法,也沒有一句打招呼,就像一封被隨手塞進門縫的傳單。 其實,這些看似「無差別投遞」的分享背後,往往有一份善意,可能有許多人是從紙本時代走過來的,剪報、複印、轉寄郵件,他們習慣把覺得好的東西「先給你看
Thumbnail
2025/07/14
這是一段關於我學習心理劇助人技巧的深刻旅程。從初階到進階,不僅收穫了實務技能,更在賴念華老師的身教中,體會什麼是扎根現場的專業與真正自由的教育精神。心理劇,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文化的創造與生命的回應。
Thumbnail
2025/07/14
這是一段關於我學習心理劇助人技巧的深刻旅程。從初階到進階,不僅收穫了實務技能,更在賴念華老師的身教中,體會什麼是扎根現場的專業與真正自由的教育精神。心理劇,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文化的創造與生命的回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職涯必須保持學習,不過現實上卻是很多工作下班就累癱了,可能好好吃飯睡覺都有難度,更別說難得的周末空檔很需要一些能夠自我放鬆的行為,例如追追劇打電動這些,比較正面的就是得去健身運動,或是得好好陪伴家人等,今天就比較想從個人經驗來分享,一些不同的學習方式跟心得。 #首先還是要有學習的認知
Thumbnail
職涯必須保持學習,不過現實上卻是很多工作下班就累癱了,可能好好吃飯睡覺都有難度,更別說難得的周末空檔很需要一些能夠自我放鬆的行為,例如追追劇打電動這些,比較正面的就是得去健身運動,或是得好好陪伴家人等,今天就比較想從個人經驗來分享,一些不同的學習方式跟心得。 #首先還是要有學習的認知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今天我翻找到以前我曾寫過的一本書內容摘要筆記,《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我突然發現以前做筆記,都寫滿滿的字,還寫了兩面的A4。剛就快速的決定把我做的這本書的內容筆記,畫成圖解。
Thumbnail
今天我翻找到以前我曾寫過的一本書內容摘要筆記,《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我突然發現以前做筆記,都寫滿滿的字,還寫了兩面的A4。剛就快速的決定把我做的這本書的內容筆記,畫成圖解。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週日AMA 網友 Huang Jyun-Lin 發問: 󠀠 "" 󠀠 每次有人分享看書的訣竅,都說:「不要看完整本書」、「挑選有興趣的部分看」。但只要我嘗試這樣做,都會很不舒服: 󠀠 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更深刻的知識我沒吸收、 可能漏掉作者想傳達的地方? 以及,沒看完整本書
Thumbnail
#週日AMA 網友 Huang Jyun-Lin 發問: 󠀠 "" 󠀠 每次有人分享看書的訣竅,都說:「不要看完整本書」、「挑選有興趣的部分看」。但只要我嘗試這樣做,都會很不舒服: 󠀠 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更深刻的知識我沒吸收、 可能漏掉作者想傳達的地方? 以及,沒看完整本書
Thumbnail
你是否擔心自己讀得不夠? 擔心自己準備的書寫的不夠完整? 常常上網刷心得文,看有沒有還沒買的書? 這些都是資訊焦慮的典型症狀。 人擁有的專注力是有限的。 如果時間都花在資訊的收集上,不但使我們更加焦慮,還會讓自己的認知負擔加重,進而降低專注力。 「專注力」是考生最
Thumbnail
你是否擔心自己讀得不夠? 擔心自己準備的書寫的不夠完整? 常常上網刷心得文,看有沒有還沒買的書? 這些都是資訊焦慮的典型症狀。 人擁有的專注力是有限的。 如果時間都花在資訊的收集上,不但使我們更加焦慮,還會讓自己的認知負擔加重,進而降低專注力。 「專注力」是考生最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