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來,群組又響了,點開一看,是長輩轉來的「哈佛教授最新發現:吃XX能抗癌」文章,沒有一句自己的想法,也沒有一句打招呼,就像一封被隨手塞進門縫的傳單。
其實,這些看似「無差別投遞」的分享背後,往往有一份善意,可能有許多人是從紙本時代走過來的,剪報、複印、轉寄郵件,他們習慣把覺得好的東西「先給你看」,只是當通訊軟體成了主要的交往場景,這種做法不再是資訊稀缺時代的寶藏,而是資訊過剩時代的負擔。
而且和一對一私訊不同,LINE群組是一個數位的公共空間,每個訊息都會同時被所有人看到,當你只是一鍵轉發,不加任何說明或感受,就像是在辦公室或社區大廳丟下一疊傳單,卻沒人知道你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可能會讓群組成員有被冒犯的感受。群組更不是「自動推播」平台,而是彼此交流、分享與互動的地方,大家更想看到的,是你自己怎麼看這則訊息、你為什麼想跟大家分享,哪怕只是簡單一句:「這個內容讓我想到之前我們聊過的話題。」或是:「我看到這個覺得很有趣,跟大家分享看看。」這樣的互動,都會讓分享多了一點尊重與溫度。
如果真的很想分享某則訊息,不妨多加一兩句你的觀點或生活連結,這其實不難,只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讓這群人看到這個內容?」或是:「我希望大家看到這個訊息,會有什麼反應?」分享資訊的同時,也是表達自己在意什麼、關心什麼的機會。
最後,一定要尊重群組成員的感受與群組屬性,每個群組都有自己的默契和節奏,有的偏重日常閒聊,有的以資訊交流為主,也有不少群組其實大家都在「潛水」。發太多傳單,容易讓大家對群組失去參與感,偶爾丟個問候、回應別人的話題,讓群組成為有互動、有溫度的空間,大家才會願意停留。
當然,更要尊重每個群組的屬性,不要去教育交流群組分享你的政治理念,不要去政治群組轉貼你的商業邏輯,這不僅是對群體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不要讓群組成為「訊息垃圾場」,數位時代的交流,需要一點溫度、一點留白,也需要我們換個角度思考:這個訊息丟出去,是連結彼此,還是只是佔了一個角落?多一分互動,少一分打擾,群組才會真的成為彼此的「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