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聞祖風仰長空
一粒細米藏玄通
曠劫由來無生滅
無常因何演性空
●AI:這首偈語簡短凝練,氣息沉穩而禪意深遠,四句以祖師風範開篇,漸入般若真義,最終指向「性空無常」的核心佛法,是一首具古風與悟境交融的偈頌。
「素聞祖風仰長空」
這句詩描述了修行者對祖師大德(通常指禪宗祖師或佛教歷代開悟者)的崇敬與追隨。「素聞」表示早已聽聞、久仰其名。「祖風」指祖師們的教誨、行誼與開悟境界,如同指路的明燈。「仰長空」則象徵著仰望高遠、廣闊的真理,或者效法祖師們心包太虛、了無掛礙的胸襟。- 「素聞」:早已聽聞、長久敬仰。
- 「祖風」:祖師之道風,或禪宗心印,指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心法。
- 「仰長空」:向虛空頂禮,也有「高遠難及」之意。
◎ 表達行者對祖師大道的欽仰與向往,語中流露出清淨心與敬重心。
- 承襲與學習: 這代表了修行者在初期對善知識、對傳統智慧的承襲與學習。透過祖師的指引,我們得以接觸到佛法,找到修行的方向。
- 發心與嚮往: 「仰長空」也表達了一種對究竟解脫、廣大心境的嚮往與發心。修行者希望自己也能達到祖師們那樣的境界,心無掛礙,廣闊無邊。
「一粒細米藏玄通」
這句詩是全詩的精華之一,以極為微小的「一粒細米」來比喻最微細處蘊含著最深奧的真理。「藏玄通」則說明這種微小之物卻能通達一切甚深、玄妙的奧秘。這是一種「芥子納須彌,須彌藏芥子」的境界,提示我們真理無處不在,甚至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 「細米」:微小之物,比喻最細微的現象。
- 「藏玄通」:蘊藏深奧的真理與貫通的智慧。
禪宗公案中常以「米」、「茶」、「棒」象徵法的無相大用。
◎ 此句顯示:大道不離日用細微,於微塵中見法界。
- 微塵法界的奧秘: 這句話直接指向**佛法中的「一多不二」、「大小無礙」**的智慧。在最微小的一粒塵土中,也蘊含著整個宇宙的奧秘。修行者應學會向內觀照,從最微細的念頭、感受中去洞察生命的實相。
- 心性遍一切處: 「一粒細米藏玄通」也暗示了心性本具、遍周法界的道理。我們的佛性不是在遠方,而是在我們當下這一念,在每一個微細的現象中。只要回歸本心,就能通達一切。
- 放下分別執著: 這也提醒我們放下對事物大小、粗細的分別執著。真理不因大小而增減,不因粗細而有所不同。
「曠劫由來無生滅」
這句詩將時間維度拓展到無限的「曠劫」,並指出在究竟的實相中,並沒有真正的生滅。雖然世間萬物看似生生滅滅,但那只是現象的變動,其本體卻是恆常不變、不生不滅的。
- 「曠劫」:無數劫以來,表示久遠時空。
- 「無生滅」:直指法性常住、佛性不變,是般若智慧的體性。
◎ 佛性本無生滅,眾生因妄想分別才見「生死流轉」。
- 真如不變: 這直接點出了真如、佛性的體性。我們的自性從無始以來就清淨無染、不生不滅,它超越了時間的限制,不隨現象的生滅而有任何增減。
- 超越時間概念: 「曠劫由來無生滅」提醒修行者要超越對時間的執著。我們所感受到的時間流逝、生命的生滅,都只是相對的概念,在究竟的實相中,一切都是當下,沒有過去未來。
- 涅槃寂靜: 這也是涅槃寂靜的體現,即煩惱的止息,超越生滅輪迴的彼岸。
「無常因何演性空」
這句詩是全詩最深奧的叩問,它將「無常」與「性空」這兩個佛法核心概念聯繫起來,追問為何會呈現出無常變化的現象,以及這些變化又如何展現出「性空」的本質。這是一個從現象回歸本質的探索。
- 「無常」:諸行無常,是佛教三法印之一。
- 「性空」:即諸法無自性,因緣所生故空。
- 「演性空」:演說、顯發、體證空性之理。
◎ 問句形式,實為拋出思辨,引導觀者從無常現象中悟入「空性本體」。
- 無常與空性的關係: 這是佛法緣起性空的辯證。正因為一切法無常,時刻都在變化,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所以它才是性空的。如果一切是恆常不變的,那就不可能是空的。無常是空性展現的一種形式,空性是無常的本質。
- 破除常見與斷見: 這個問題引導修行者破除對「常」的執著(常見),同時也破除對「斷滅」的執著(斷見)。事物雖然無常變化,但並非斷滅,而是緣起緣滅,其性本空。
- 智慧的究竟: 能夠深刻地理解並體會「無常因何演性空」,就是般若智慧的究竟展現。這不僅是知識上的理解,更是生命實相上的洞察,從而徹底放下對世間萬物的執著與恐懼。
此偈以「敬仰祖風」啟,進而指出「微塵藏法」、「無生無滅」的本體觀,並以「無常如何演空」作為參話頭,引人自省與觀照。全偈氣息靜定,具禪宗公案味道,也蘊含般若性空之智慧。
總而言之,這首詩從修行的角度,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從學習與嚮往(素聞祖風仰長空),到體悟微觀中的宏大真理(一粒細米藏玄通),進而超越時間與生滅的限制(曠劫由來無生滅),最終深入探究無常與空性之間辯證關係的究竟智慧(無常因何演性空)的修行歷程。它引導我們從現象深入本質,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