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要存錢,卻總是做不到?
昨天晚餐後,我在沙發上刷手機,看到一個朋友發限時動態:「又月光了,我要把手剁掉...」
底下一堆人按愛心,還有人留言:「我也是」、「同感」、「太真實了」。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理財知識這麼普及,YouTube上隨便搜都有上百個教學影片,但大部分人還是存不到錢?
答案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站在便利商店前,手裡拿著一杯85元的咖啡,腦海裡同時出現兩個聲音:
聲音A:「85元可以買兩包泡麵了,而且家裡有即溶咖啡啊!」
聲音B:「工作這麼累,喝杯好咖啡犒賞自己有什麼不對?」
最後你買了咖啡,走出店門時心情複雜:一邊享受咖啡香,一邊又有點罪惡感。
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大腦本來就是這樣運作的。
神經科學告訴我們,人類的大腦有兩套決策系統:一套負責快速反應(我想要),一套負責深思熟慮(我應該)。問題是,「想要」的聲音總是比「應該」的聲音更大聲、更急迫。
經過這幾年觀察身邊很多朋友的消費行為,我歸納出三個最常見的心理陷阱:
陷阱一:現在偏誤
今天的100元感覺比一年後的120元更真實、更有價值。就像減肥時明知道應該少吃,但眼前的蛋糕總是比未來的好身材更有說服力。
陷阱二:心理帳戶
同樣是1000元,從薪水裡拿出來會心疼,但用年終獎金就覺得沒關係。我們會把錢分門別類放在心理的不同抽屜裡,對每個抽屜的錢有不同的花費標準。
陷阱三:損失厭惡
花錢的痛苦感受,比賺到同等金額的快樂感受強烈2.5倍。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寧願把錢放在銀行定存,也不願意投資——害怕虧損的恐懼,遠大於獲利的期待。
不如先來看看,四種金錢性格,你是哪一種?
在餐飲業工作這段時間,我觀察到來來往往的客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消費習慣。
類型一:「算計型」
這種人點餐前會仔細研究菜單,比較CP值,常常問「有沒有優惠」。他們通常:
記帳記得很詳細
喜歡比價和找折扣
對每一筆支出都很敏感
但有時會因為太省而錯過機會
典型心聲:「這杯咖啡120元,但隔壁那家只要100元...」
類型二:「感覺型」
這種人消費完全憑感覺,心情好就花錢,心情不好也花錢(只是花錢的理由不同)。他們通常:
很少記帳,對自己花了多少錢沒概念
容易衝動購物
用消費來調節情緒
常常月底才發現錢不夠用
典型心聲:「今天心情不好,買個東西安慰自己吧...」
類型三:「拖延型」
這種人知道理財很重要,也買了很多相關書籍,但就是遲遲不開始行動。他們通常:
有很多理財知識但不實踐
總是說「下個月開始存錢」
對投資既好奇又害怕
在準備和行動之間無限循環
典型心聲:「我再研究一下,等搞懂了再開始投資...」
類型四:「平衡型」
這種人能在享受當下和規劃未來之間找到平衡點。他們通常:
有明確的財務目標
會給自己設定合理的消費預算
既不會過度節省也不會揮霍無度
把理財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負擔
典型心聲:「這個月的娛樂預算還有2000元,可以買這個。」
你認出自己了嗎?
也是前不久,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討論串,主題是「你最不敢說出口的金錢煩惱是什麼?」底下的留言讓我看得心有戚戚焉:
有人說自己最怕的不是沒錢,而是不知道到底需要存多少錢才夠——房價持續上漲,通膨讓什麼都變貴,感覺再怎麼努力都追不上物價的速度。
有人提到家人的期待壓力,父母總是問什麼時候要買房結婚,但光是養活自己就已經很吃力,根本不敢想像要負擔一個家庭的開銷。
也有人坦承最痛苦的是社群媒體帶來的比較心理——看到朋友們出國旅行、買新車、住豪宅,自己卻還在為了一件千元的衣服猶豫不決。
還有人表達對投資的矛盾心情:明知道錢放銀行會被通膨吃掉,但每次看到股市下跌的新聞就害怕,擔心辛苦存的錢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看完這些留言,我發現大家表面上的金錢問題,背後其實都有更深層的焦慮:
- 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 對自我價值的懷疑
- 對社會期待的壓力
- 對失去控制的恐懼
這些焦慮就像冰山一樣,我們看到的消費行為只是水面上的一小部分,真正的問題藏在水面下。
現在打開任何社群平台,看到的都是精心包裝的美好生活:高級餐廳打卡、出國旅行照片、新買的名牌包包...
但真相是什麼?
我有個朋友,Instagram上看起來生活很精緻,經常發昂貴餐廳和購物的照片。其實,她為了維持這種形象,信用卡已經刷爆了好幾張,怎麼說都不聽,她的問題不只是財務,更多是心理。
我也有些朋友看起來很樸素,從不在社群上炫耀,但其實默默存了一筆可觀的資產。
我們總是拿自己的真實生活,去比較別人的表演。這應該是非常多人的痛點,但每次看到別人在網路上炫富時,我們又忍不住羨慕起來。
嫚嫚想真心的告訴你,改變,從了解自己開始,我也有過很愛看網紅美好生活的時候,我也就是一個平凡人,過著平凡的生活,當IG開始掘起,誰不是每天在咖啡廳拍網美照,搭商務艙旅行,秀名表、秀身材,秀跑車,再頂級一點的,搭私人飛機,跟大到不像話的別墅,平凡如我,每次看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就會覺得哇!心情好好喔,好像多看兩眼,自己就可以變得跟他們一樣。
漸漸的,開始有人提醒,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他們流眼淚的時候不會讓你看到,他們為錢掙扎的時候也不會告訴你,然而我們這種已經被扭曲的心態,只有從真的了解自己開始,才能徹底解決金錢問題。
讓我帶你一步步檢視。
第一步:誠實面對自己的金錢關係
試著回答這些問題:
你對金錢最深層的恐懼是什麼?
什麼情況下你最容易花錢?
你的消費習慣像家裡的哪個人?
如果錢不是問題,你最想做什麼?
第二步:重新定義「夠用」
很多人的焦慮來自於不知道「多少錢才夠」。但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夠用的標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與其問「我需要多少錢」,不如問「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現在的我,正往極簡生活努力,但別誤會了極簡就是要一無所有,而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過度消費,同時極簡也不只在物質上,有興趣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去聽我的Podcast,有一集就是討論極簡。
當我清楚了解,怎樣樣的生活給我最大的快樂,我就明白,哪些是我需要的?哪些是我根本不需要去追求的。
第三步:建立屬於自己的金錢價值觀
不要照抄別人的理財方法,因為每個人的處境、目標、風險承受能力都不同。
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有些人適合激進的投資策略,有些人適合穩健的存錢方式;有些人需要嚴格的預算控制,有些人需要彈性的消費空間。
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個朋友說過的話:「理財不是為了變成有錢人,而是為了變成自由的人。」
金錢焦慮的本質,其實是對自由的渴望——不用為了生活費而做不喜歡的工作,不用因為經濟壓力而放棄夢想,不用在每次消費時都充滿罪惡感。
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理財技巧,而是更深入的自我了解。但如果你對你理財有興趣,網路上的理財知識非常多,而我也為大家做了一集,理財最基本並且最重要的觀念,這個觀念可是我花了幾百萬學來的,一樣,去我的Podcast你就會找到。
當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金錢就會從焦慮的源頭,變成實現目標的工具。
而這個轉變,從今天就可以開始。
希望這篇內容對你們有幫助,別忘了訂閱,或聽聽我的Podcast,那裡有更多的經驗分享。
極簡生活可不是只有物品:
投資新手存不到錢?理財前必知的完勝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