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為什麼撐不過10分鐘?真正的兇手就在你手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以為自己是被外在打斷搞得效率低下,但其實,你最大的干擾源頭,是你自己

這不是指責,而是觀察。

當我們感覺「怎麼一直做不完」、「一整天都在處理突發狀況」,很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察覺那些由自己主導的微小中斷,日積月累,就變成了巨大的注意力流失。


你需要先搞清楚的兩種打斷

心理學家 Tessa West 建議一個超實用的方式:

先釐清「中斷」的來源,再分類成「內部」或「外部」。

  • 外部中斷:像是會議通知、同事敲你桌子、孩子學校來電,或搭捷運時到站了。
  • 內部中斷:起身倒水、看手機、突然想起要回訊息、臨時改做別的任務,這些都來自你自己。

外部中斷有時候難避免,但內部中斷是可以控制的行為模式,而且,這部分最容易立刻改進。


自我打斷的真實動機

你為什麼打斷自己?West 提出幾個常見原因:

  • 焦慮等不及重要訊息:擔心主管的Email來了沒,三不五時就去收信。
  • 壓力或無聊:卡關時,潛意識會驅動你跳去做比較容易的小事。
  • 記憶驅動:突然想到某件事怕忘記,立刻轉去做。
  • 身體習慣:下午總想喝點東西、吃點甜的、穿件外套。

這些都不是壞事,但若沒意識到,就會變成效率殺手。


如何減少自我中斷?

以下幾個方法,立刻可試:

  • 關閉通知提示音,讓那些閃動的未讀數字不再勾起你不安的心。
  • 設定每15分鐘檢查一次重要訊息,比一直刷新來得更穩定。
  • 提前準備好水和零食,避免離開座位打斷專注流。
  • 將大任務切小塊 + 設獎勵機制:完成一段進度就讓自己去散步或聽首歌。

打斷自己,是一種逃避,也是一種習慣。
但一旦你察覺了,就可以調整。


把主導權拿回來

你無法控制外界什麼時候打來電話,但你可以控制什麼時候打開信箱、什麼時候看手機。

想提升專注與生產力?不是硬撐,而是「有策略地設計中斷」。從調整自己開始,成效最即時也最持久。


今日重點

📍中斷來源分為「內部」與「外部」
📍先處理「自我中斷」才是效率關鍵
📍改善方式 => 設計環境 + 建立策略


📚Advanced Vocabulary

1️⃣ asynchronous (adj.)
👉 非同步的

Online discussions are often asynchronous, allowing participants to reply at different times.
線上討論通常是非同步的,讓參與者可以在不同時間回覆。

📌 常見搭配:asynchronous workflow(非同步工作流程)
asynchronous events(非同步事件)


2️⃣ categorize (v.)
👉 將…分類;歸類

Libraries categorize books by genres to help readers find them easily.
圖書館會根據類型將書籍分類,方便讀者查找。

📌 常見用法:categorize items by type(依類型分類物品)
categorize data into groups(將資料分類成群組)


3️⃣ compel (v.) / compelled (adj.)
👉 強迫;被迫

The urgent deadline compelled her to work overtime all weekend.
緊迫的截止日期迫使她整個週末加班。

📌 常見結構:feel compelled to speak(感到必須發言)
compelled by circumstances(被情況所迫)


4️⃣ resilient (adj.)
👉 有彈性的;能迅速恢復的

Children tend to be resilient and adapt quickly to new environments.
孩子通常具有彈性,能快速適應新環境。

📌 常見搭配:resilient material(有彈性的材料)
resilient mindset(堅韌的心態)


5️⃣ inevitable (adj.)
👉 無可避免的

Change is inevitable in any growing business.
在任何成長中的企業裡,變化是無可避免的。

📌 常見用法:inevitable outcome(不可避免的結果)
face the inevitable(面對不可避免的事)


📝心得

無論是工作還是讀書,一旦進入專注狀態,最怕的就是被突然打斷。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專注力,就這樣瞬間被打亂,讓人感到非常挫折。這種情況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我自己也不例外。

尤其現在人手一機,手機、平板隨手可得。只要壓力一來,很容易就不自覺地開始滑,像是本能反應,進入一個不斷刺激多巴胺的循環。一旦進去了,就很難回神。這種「自我中斷」往往比外在的干擾更難察覺,也更具破壞力。

這集內容提醒了我一個重點:要從根本解決這種被中斷的問題,不只是要應對外部干擾,更要觀察內在的分心慣性。例如壓力來的時候會想吃東西、想倒水、或突然想查一下郵件。這些行為看似合理,實際上卻是分心的徵兆。

我覺得最有用的建議就是「事先規劃」。提前安排好要用什麼方式應對這些衝動,像是設定回訊息的時間、工作前先倒好水,甚至允許自己工作30分鐘後可以休息一下,這些策略雖然簡單,卻非常有效。

分心的根源常常不在別人,而在我們自己身上。找到觸發點,提早設下預防機制,能更好的掌控專注力。


參考來源:Apple Podcast_Before Breakfast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按下「♥︎」鼓勵我繼續創作
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留言建議和回饋,讓小弟能產出更有價值的優質文章


📎靈感來源:Before Breakfast Podcast(by Laura Vanderkam)
本文為個人學習與反思用途,非原文翻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NFPの幻想國度
26會員
89內容數
天馬行空、隨心所欲、胡思亂想
INFPの幻想國度的其他內容
2025/07/19
有沒有那種日子,你忙了一整天,但回頭一看,真正重要的事情一件也沒完成? 信箱清了,會議開了,但那個該寫的企劃案、該準備的簡報,還是躺在待辦清單上。 這不是你效率差,或許是你太常切換「工作領域(sphere)」了。
Thumbnail
2025/07/19
有沒有那種日子,你忙了一整天,但回頭一看,真正重要的事情一件也沒完成? 信箱清了,會議開了,但那個該寫的企劃案、該準備的簡報,還是躺在待辦清單上。 這不是你效率差,或許是你太常切換「工作領域(sphere)」了。
Thumbnail
2025/07/18
時間總是不夠用?你是否常覺得日程被突發事件打亂? 又或者,你試過別人的時間管理方法,卻總是半途而廢?
Thumbnail
2025/07/18
時間總是不夠用?你是否常覺得日程被突發事件打亂? 又或者,你試過別人的時間管理方法,卻總是半途而廢?
Thumbnail
2025/07/17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糾結? 花了門票錢,千里迢迢去了名勝古蹟,結果只逛了10分鐘就想離開。 心裡卻浮現:「來都來了,怎麼可以不撐久一點?」這種「想把每分錢榨乾」的心態,我們都很熟。
Thumbnail
2025/07/17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糾結? 花了門票錢,千里迢迢去了名勝古蹟,結果只逛了10分鐘就想離開。 心裡卻浮現:「來都來了,怎麼可以不撐久一點?」這種「想把每分錢榨乾」的心態,我們都很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與其焦慮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不如把心思放在我們能做到的事情上。生活中,總會有很多讓人煩惱的事情,比如工作的壓力、人際關係的變動,這些都讓我們覺得焦慮和不安。但如果一直糾結在這些上面,只會讓自己陷入無謂的煩惱和壓力。 倒不如把精力放在眼前能做的事情上,專心去完成每天的小目標,提升自己的能力。
Thumbnail
與其焦慮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不如把心思放在我們能做到的事情上。生活中,總會有很多讓人煩惱的事情,比如工作的壓力、人際關係的變動,這些都讓我們覺得焦慮和不安。但如果一直糾結在這些上面,只會讓自己陷入無謂的煩惱和壓力。 倒不如把精力放在眼前能做的事情上,專心去完成每天的小目標,提升自己的能力。
Thumbnail
你所潑出去的對話時間心力,全部源於與事實之間的角力校正。
Thumbnail
你所潑出去的對話時間心力,全部源於與事實之間的角力校正。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太過分去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想法,等於說你的焦點都在別人那裡,焦點不在自己身上,這個差別是什麼?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太過分去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想法,等於說你的焦點都在別人那裡,焦點不在自己身上,這個差別是什麼?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就是把所有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減少不必要的參與,儘量給自己的環境恢復到清淨的階段
Thumbnail
就是把所有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減少不必要的參與,儘量給自己的環境恢復到清淨的階段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