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提領率最初是William Bengen在一篇名為<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論文中所提出的。而在之後4%法則被多本財經暢銷書所提及,因此流傳至今。然而以現在最新的研究及金融環境,4%法則已不適合使用。
首先我們要定義他所謂的4%提領率為何?
4%提領率指的是退休第一年提領退休投資組合初始價值的4%,後續年份則將前一年的提領金額根據通膨率調整,也就是說每年提領的金額都會根據通膨調整,確保購買力不變。舉例來說: 假設退休金總額為1,000萬台幣:
- 第一年提領:1,000萬 × 4% = 40萬
- 若通膨率2%,第二年提領:40萬 × 1.02 = 40.8萬
- 第三年:40.8萬 × 1.02 = 41.6萬
在論文中他假設了50/50的股債組合,並指出在任何歷史狀況下4%法則都能讓投資人提領33年以上。
然而這樣的計算會有2個問題:
- 在這篇論文中他主要使用的是美國資料,美國本身就是個特例,美國是唯一擁有最長且未有長期中斷的股市資料的國家,並且擁有異常優異的報酬,這點在Fama, E. F., & French, K. R. (2018)及Anarkulova, A., Cederburg, S., & O’Doherty, M. S. (2022)就能知道,美國經驗是多難複製。
- 現代人的平均年齡較其研究時代來的長。
為了深入套討這個問題,Anarkulova, A., Cederburg, S., O’Doherty, M. S., & Sias, R. (2023)使用了多個已開發國家市場資料,數據涵蓋了38個已開發國家從1890年到2019年期間約2,500年的資產類別報酬率,並且使用stationary block bootstrap方法來模擬長期投資報酬率分佈,這種研究方法主要可以捕捉股票報酬本身的時間序列特性(如均值回歸、短期動能)。至於債券也使用相同的方式處理。有趣的是本研究同時也對壽命進行了模擬(使用了美國社會安全局(SSA)的簡易生命表作為參考),所以關於破產機率的推估也更加穩健。
研究使用60/40股債比的投資組合做模擬,其結果發現假設願意承擔5%財務破產風險的65歲夫婦每年只能提領2.26%,這個比率明顯低於4%法則,有趣的是研究指出,即使使用更高的股票配置,也會因為股票的高波動性導致最後失敗機率提升,有此可見60/40股債比確實有其道理存在。在Drew, M. E., & Walk, A. N. (2015)的研究中也表明4%法則在多個已開發國家的失敗機率都超過30%。
以失敗率來看,以60/40股債比的投資組合,並以4%提領率進行模擬,最後失敗率高達17.4%,相對於只使用美國資料的3.5%,可見美國樣本的獨特性。
最後2.26%的提領率是基於現代退休人士的平均壽命來推算,根據Anarkulova, A., Cederburg, S., O’Doherty, M. S., & Sias, R. (2023)論文中的結果,現今年輕成人為了避免破產的提領率需降至的2.02%和新生兒的1.95%,可見長壽風險對於未來世代的財務規劃至關重要。
那4%法則真的無藥可救嗎?
事實上有的,Anarkulova, A., Cederburg, S., O’Doherty, M. S., & Sias, R. (2023)並未考量到全球股票分散所帶來的優點,下篇文章我將講解投資人該如何透過全球配置來提升投資組合穩定度。
參考文獻:
Bengen, W. P. (1994). 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 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 7(4), 171-180.
Fama, E. F., & French, K. R. (2018). Long-horizon returns. The Review of Asset Pricing Studies, 8(2), 232-252.
Anarkulova, A., Cederburg, S., & O’Doherty, M. S. (2022). Stocks for the long run? Evidence from a broad sample of developed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43(1), 409-433.
Duquette, C. M. (2023). Revisiting William Bengen’s ‘SAFEMAX’Portfolio Withdrawal Rate. Journal of Financial Planning, 36(11), 78-83.
Estrada, J. (2016). The retirement Glidepath: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Investing, 25(2), 28-54.
Anarkulova, A., Cederburg, S., O’Doherty, M. S., & Sias, R. (2023). The safe withdrawal rate: evidence from a broad sample of developed markets. Journal of Pension Economics & Finance, 1-37.
Drew, M. E., & Walk, A. N. (2015). Just how safe are'Safe withdrawal rates' in retirement?. Financial Planning Research Journal, 1(1), 2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