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看到「成為更好的自己」,或「成為想成為的自己」等等。聽起來,挺好的,勵志又正向。
但,現在比較不好的自己和未來想要的比較好的自己,哪個才是自己?
如果本來就沒有,可以無中生有嗎?比如,人自然界裡的侷限就是不能飛,沒內建飛的身理性能力,再怎麼學習飛行生物的技能,還是不太可能自然飛行。所以?如果可以「更好」的話,前提就是本身就具備了具足的能力,只是自己不知道完全使用後的完整功能到哪。某些因素導致自我侷限了能力的發揮、展現。
就像語音,嬰兒在哪個地方長大,一定學得會他那裡的有意義的語音。小孩長大後學其它國的語言,發音會受母語影響,不一定發得出、發得準。另外,A國小孩在B國出生、成長,自然會發的音是B國而非A國,如果父母沒有從嬰兒時期大量雙語互動。很有趣的現象。可以想想,是不是人類與生俱來所有生理能發出的聲音?後來發生了什麼,又是什麼造成了語音能力後天上的侷限?
原版就有內建的功能能力就好辦了。內建,表示自己完全有選擇權選擇如何運作這些內建功能。
放空自己回到自由原點,發揮創意,不斷實驗,自我探索自己內建了什麼能力、能量?怎麼運作、運用?
「我」,始終沒有固定、完整的定義和界定。跟易經的「易」一樣,變易、不易、簡易。
試著拋開「我就是怎樣的人」、「我只能這樣那樣」等自我侷限催眠的話語,試驗拋開自己、別人加上的外在框架、侷限,看看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