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台北當代藝博停辦的聲明,千呼萬喚之下,終於在今天傍晚官宣了!
雖然本屆台北當代落幕時,我在慢走不送的市場氣氛下寫了一篇《再見在夢中--放棄治療的台北當代》,歸納出這個曾經滿載各界期許的藝博巡洋艦翻船的病因,但畢竟這個藝博確曾麕集國內外一線業者、藏家、機構策展人,締造可觀的紀錄。我們還是可以檢討「起朱樓、宴賓客」的盛況,怎地忽然「秋水長天人過少,冷冷清清的落照」?
https://vocus.cc/article/6820c5b5fd89780001a839eb本屆藝博會尾聲時,公關宣傳的主辦人發了一篇臉書,吞吞吐吐說:「如果台灣因其他因素讓國際友人卻步,那我們也會失去重要的國際資源。」這其他因素是什麽呢?
就是撲朔迷離的政府政策!
政府口口聲聲要與全球接軌,自豪是華人世界言論與創作自由的領頭羊。我想2019年第一屆台北當代所以吸引全球前八大畫廊以及諸多國際機構執事、與重量級藏家參加,應該也是著眼台灣在亞洲藝壇的這個佈局的潛力。當年,我在與全球第二大畫廊卓納畫廊的掌門人餐敘時,也感受到他首次來台的殷望。但即使相信政府真心希望藝術市場國際化,視覺藝術業界看到的:只是黑潮計畫轟轟烈烈補助畫廊參加國際展會、以及補助中壯年藝術家策展人赴國外美術館展演。然後呢?實施半年就偃旗息鼓了。反觀政府在奧運期間跑去巴黎辦桌可是跨部會鼎力支持;而本地的直屬於總統府的文總也者,除了努力仲介日本團體來歌舞表演,投入最重量級的藝術交流,正是協調中央地方政府、國營事業、行庫,傾全力辦理「潮濕朦朧的一天」繞境展,坐視身價數十百億的日本藝術家賣200元的紀念貼紙,680元的雞蛋糕來日進斗金。這樣子的藝術國際化措施,真是非常地後現代、解構化,任誰都摸不著頭緒。
我們政府的藝文政策,近年來始終如一是優先考慮節慶、嘉年華式的賽會煙火----最好還有小吃與伴手禮(我不願說是指文創,因為大多是公版貼牌),而境外業者與藏家既難徵稅,又無選票,不列入公務KPI是天經地義。或許,要求政府從勘定東亞藝術市場競爭態勢的眼光來規畫政策是緣木求魚。但從第一屆台北當代藝博起,有識之士即多方奔走,希望將賽會、美術館大展或雙年展、藝術節慶與藝博會有效串聯,烘托氣勢,營造國際聲譽。幾年過去了,漫說台北當代藝博,就是Art Taipei 到現在也未奏膚功。看看東亞的首爾、東京、香港、新加坡,甚至京都、日惹,官民協力、百卉爭妍都已著為常例,此間當局以不變應萬變,唯一的解釋,就是三個字:不在乎!
提到國際化,不能不提到中國因素。據云:今年主辦單位呈報邀請120名對岸業者與藏家參與台北當代藝博,結果竟只核准20人!一個國際藝博要先呈報特定地區貴賓名單、活動計畫,已經是亞太主要藝博會僅見的嚴格,更何況藝術市場話事人本就都具備全球人脈與視野,也是最開放自由的。此間的杯弓蛇影,豈不反而讓彼等更不體察此間的藝術創造生命力實相?!
猶記某業者曾告訴我他面見艾未未的往事:該業者透過關係找上他,才開口談起代理計畫,艾未未微笑地打斷:「Ô先生,謝謝你來拜訪!如果你要來談怎樣在台灣的美術館等等策一個專案,我很歡迎;但如果你來只想幫我賣畫,我不需要。」事實上,不只艾未未,近年來不少蜚聲國際的對岸藝術家很願意在此間展售他們在港陸難以曝光的作品。退一萬步講,這也是我們的市場可以運用的槓桿。當各界積極爭取不願去上海北京表演的Taylor Swift來台,可以吸引對岸的粉絲來朝聖之際,是否想過在藝術界也放開胸懷,用沈默的包容來撼動藝術精英的心靈呢?
與閉鎖的政府政策相互表裏的,是斷裂的藝術生態鏈。在第一屆台北當代藝博之後,我在財訊就寫了一篇《台灣藝術市場國際化的前車之鑑》,以投信共同基金市場為例,質疑以買家作為實現藝術市場國際化的下場。事實上,任何產業能自立自強,健全發展,根源在於生產者有競爭力,禁得起市場考驗。政府即使保護扶持,也永遠不是常軌。但近十多年來,不管文化政策也罷、藝術院校校園風氣也罷,乃至標案、獎助,有意無意地誘導創作者走進內向狹隘的同溫層。網路的無遠弗屆、社群傳播的電光火石,反而使全球藝術家在同一個基點上互相競爭。藝術家的國際賽,已經無時無刻不在我們手機開打。本地藝術家如果無法創作亮眼且特別的作品,是吸引不了國內外的藏家的;吸引不了藏家,業者代理展售意願低落;業者不代理展售,就只能買賣國外作品或二手作品;如果藝博會看不到傑出的在地一手作品,這藝博會就沒有特別的賣點,跟全球都有的麥當勞有什么差別呢?生態圈斷鏈的嚴重後果,則是創作者與藝術市場需求脫節,益發依賴政府,唯政治正確馬首是瞻,指日可待。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84e1775f-4e08-425e-ae56-8f6fa415265b
一個外國人來辦的藝博鎩羽,不是什麽了不得的悲劇,充其量就跟外資來台經營失敗一般。但我知道經濟部與投審會對於招商來台的外資營運是會觀察檢討,據以修訂政策措施。際此多事之秋,我也不奢望文化部投以任何關注。然而,台北當代藝博經營者縱然沒料,UBS也好,國際藝術圈也好,也不見得不希望台北藝壇能在全球大展鴻圖。但如果是我們自己官民畫地自限,故步自封,藝術家想要順風順水、八方來財,恐怕只能「放悲聲唱到老」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