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追統計此間公立美術館的IG(附表一),發現各場館大概開始重視網路社群經營。國美館原帳號遭駭,索性砍掉重練;嘉義市立美術館在新館長上任後,恢復停更三個月的IG; 新北市立美術館則在正式開館前即秣馬厲兵,乃至粉絲成長達123%,以上均為可喜的進步。



我曾經不只一次作過此間大館的官網、臉書、IG 出版期刊的統計,蠡測其面向國際的程度。連續失望了三年,我今年不打算再傷害自己了!連新上任的觀光署長竟然都說觀光人數KPI有必要檢討,而此間場館的來館人數的目標觀眾僅限於境內會說中文的客群,似乎業界學界安之若素。
等等,現在不是從南到北就有三家國外的美術館來台灣展覽嗎?而且個個都人氣沸騰,看客如織。難道朝野自傲的藝術文化軟實力,完全沒有類似國外美術館一樣出海揚威,賺取實質與精神報償的可能嗎?
此間美術館放洋最有斬獲的當屬故宮:且不論今年赴捷克、法國,光看2019年故宮出借顏真卿祭侄稿到東京國立博物館,短短38天就吸引19萬9千人次觀賞,就令人咋舌驚嘆。然而故宮遠征,多少肩負敦睦邦誼的使命,所以通常是特定對象的一次性展覽,與國際美術館的全球巡展不可同日而語。加以古物出巡,有法規與保存的諸多限制,也不適合設計打包成Package 外銷。
以目前在中正紀念堂的《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來說:這就是倫敦泰特美術館推出的全球巡展。台灣是第三站。本展的選件、研究、布展、框裱、修護都是教科書等級。泰特還協調藝術家工作室與畫廊,提供了14位現當代藝術家的繪畫、攝影、錄像、裝置作品。使展覽更活潑、論述更深刻、議題更具時代性。而且這些現當代作品可不是小菜幾碟,聊備一格,Peter Doig 等名家作品可都上了整面牆,洛陽紙貴的Marks Rothko 也是一個人高。整個展令我最驚奇的:除兩件當代作品拉禁制線,其他所有的透納的原作前都沒拉紅線,哪怕是原框的油畫,主辦單位也慷慨讓所有觀眾幾乎可以貼著鼻子欣賞與拍照!此外,泰特拍攝的兩部透納介紹影片,一部還是三頻的,光影片本身也已經相當有藝術性。我也發現所有觀眾都放慢腳步,盡情欣賞。小女看了兩個半小時展廳打烊,還有四分之一的展品沒看到,嚷嚷著要再來。舉一反三:泰特這個展風靡全球,可想而知。然而,今年,光是在英國本土,就有七檔透納展。英國為紀念透納250週年誕辰所做的努力,絕對不能以短線商業利益來忖度。可是,展覽要能出國,與全世界策展公司上百個企畫展覽比賽,對館方策畫、眼光、資歷、人脈都是硬碰硬的考驗,跟我們這個習慣情勒與唬爛的官方藝文政策是否枘䥣不合暫且不表,泰特能不斷推出外銷案,因為典藏質精量豐;典藏質精量豐,所以研究透徹;研究透徹,才能創意策展;能創意策展,才能海納百川、結盟各方;能海納百川、結盟各方,展陳、文宣就更能引人入勝。作出引人入勝的全球巡展,是開闢藝文影響力的要徑自不待言。

Marks Rothko與透納并肩展出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難道我們除了千百年前故宮的老東西,就沒有其他值得出國比賽的藝術展嗎?想想透納250年誕辰英國的攻略,想想畢卡索逝世五十週年的2023年,全球超過40場畢卡索紀念展覽;反觀無論在藝術史、藝術市場、國際藝術潮流都還是頭角崢嶸、歷久不衰的他的老友張大千逝世四十週年,典藏與研究能量舉足輕重的此間大館則毫無遠颺海外的宏圖,到現在連自家腳下的IG也務以討好此間慘綠少年為重,只能說:格局決定結局!尤其今天藝文與經貿的國際賽都已經打到我們家門口了,千萬別落入「不知彼、不知己、 每戰必殆」的命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