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綜合討論、結論與建議
10.1綜合討論
10.1.1研究內容回顧
本研究目標是:易於使用的愛之理論。
為完成這個目標,我們研究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在2我們由能力概念的厘清作為出發點,並在3判讀出佛洛姆借用當代藝術理論的思維去架構其《愛的藝術》一書的研究撰寫。
在4中,我們以字義討論出「愛」的暫時性概念,再依弗洛姆結合當代藝術理論之方法,架構出5的圖1:「愛的交流動態發展系統結構圖」,並由此引出了「愛之源頭」作為後續研究的起點。
此即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以6的愛之源頭的「人」為引,我們在6.1及6.2中,藉心理學對於人性的研究,定調人性的生理、情緒、靈性、理性四個層面,並在6.3中以人性的四個層面之處境,探討關於「人」的理論,界定了所謂的「人」乃是同時存活於群體共識界、生態資訊界、真實經驗界、後設知識界中的複雜生物。
然後以6.3.3所討論出的人之意念為引,進入更深層次的探討。
此即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以7.1最為基礎的愛之意念為始,在7.2「愛的人格」(思想)中整理出容納意念資訊的圖2: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
之後繼續論述7.3「愛的情緒」(情感),得出愛之能量的三種動力源,即羅洛‧梅的原魔、佛洛伊德的力比多與榮格的原型與心理能量。
而在7.3.2的論述中還得到真核細胞與粒線體的共生合作之「愛的給予」的原型,揭示愛的交流系統圖中的給予與接受與「愛的對象」之間交流迴圈的理想狀態。
接著,在7.4我們繼續探討「愛的故事」與「愛的實踐」之間的關係與交流之機制,得到「鏡」的十原則,即:「感受互換」、「比例相等」、「迴圈重複」、「能量守恆」、「模組運作」、「角色輪替」、「投射觸發」、「原型模式」、「疊加新局」、「心理順位」。
最後,我們在8對以上作個總整理,得出了人有——意念、生理、情緒、靈性、理性、超越——六種層次的存在。
此即為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9主要以馬斯洛的需求階層論為主,並結合前面三部分的探討內容進行「愛之源頭」的總結。
在9.1,我們首先以改造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為開始,使之符合我們所理解的需求階層論,並增加馬斯洛很少提及的審美需求階層之論述,使其成為圖3:馬斯洛需求方塊。
而在9.2中,我們開始彙整本研究中各部分的成果,使之前後連貫。
然論述至9.2.4人之靈性和尊重需求時,我們發現馬斯洛需求階層論與佛洛姆四元素之關係,因此在9.2.5與9.2.6進行論述,然後,便將原本只準備進行六階層的論述擴展到八階層。
之後我們繼續後四階的論述,並在9.2.8論述自我超越時,匯出9.2.9的人之健康層次和平衡的進化需求。
最後,以9.2.10論述人之合一與成為典範需求,結束本研究中主要內容的探討。
接下來,便要對上述四個部分進行統整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