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一出現,大家都在演!』從五大理論探討「被觀看」如何改變行為 #理論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當人們知道自己正在被拍攝,行為會發生變化,這不只是心理反應,而是牽涉到觀看權力、社會身份建構、表演性(performative)的本質問題。

以下是這一現象的五大理論根據,幫助你從跨領域角度全面理解這種「因觀看而表演」的機制:

1️⃣Erving Goffman|社會角色表演理論(Dramaturgy)

「人生如戲,全憑演技。」

Goffman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中,指出我們在人際互動中會依據社會期待「演出」適當行為,這就像一個舞台劇有前台與後台。
當攝影機加入,這個「觀眾」的角色正式進場,人們自然會強化前台行為(polished performance),隱藏後台真實(raw self)

🎥運用場景:紀錄片拍攝、實境節目、網紅直播。

2️⃣ 觀察者效應(Observer Effect)/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1920年的霍桑工廠研究:工人知道自己被觀察時,工作效率上升——不是因為條件改善,而是因為「被注意到」

這種行為變化,在心理學與社會學上都廣泛驗證,包括:

  • 教師觀課時學生表現不同、
  • 員工評核時比平時更積極、
  • 攝影機在場,人變得更像某種期待中的自己
🎥應用在影片拍攝中,這種效應常被偽紀錄片、實境秀、甚至是政治宣傳片的刻意操作。

3️⃣ Judith Butler|表演性(Performativity)

「性別不是你是誰,而是你怎麼表演。」Butler強調:身份是反覆的語言與行動所建構的,而不是天生的本質。

當人們知道「被拍下」這些行為會被定義、評價,他們更會強化「正確版本的自己」。

這套理論也可推展至:

  • 公開發言的肢體語言表演、
  • 網紅/公眾人物形象維護、
  • 被攝影機記錄的日常生活自我塑型。

4️⃣ Michel Foucault|全景監獄(Panopticon)與自我監控

來自傅柯對監獄與權力的分析:

「不確定是否正在被看,就足以讓你自我控制。」攝影機如同全景監獄中央的守衛塔,即便不一定在錄,也會讓被拍者內化規範、調整行為。

📍象徵著在日常生活中,攝影機 = 社會規訓的延伸。

🎥這是很多國家監視社會、社群媒體倫理問題的核心:我們行為的修正,來自一種可能被觀看的恐懼。

5️⃣ 攝影機效應與「鏡頭意識」(Camera Consciousness)

紀錄片學者(ex: John Corner)指出,攝影機的在場會改變:

  • 受訪者語言的選擇(更有邏輯或政治正確)、
  • 非語言行為(微笑、肢體僵硬或過度誇張)、
  • 情緒控制(不敢流淚/刻意激動)。
🎥這種「意識到自己被紀錄」的反應,讓所有攝影機下的真實,都不再是真實?!

🔢結語:你以為的真實,是誰的表演?

「當人知道被拍,就會表演。」而當這種表演持續存在於社會互動、媒體環境與文化建構中,我們就必須承認:

所謂「真實」,永遠是被某種觀看機制塑造過的產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聰聰 is 廣電所の研究生
5會員
111內容數
Elizabeth KT Wang 世新大學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研究生
2025/08/11
本文探討偽紀錄片(Mockumentary) 如何利用表演的真實性,揭露現代社會中真實與虛構的曖昧界線。透過高夫曼的自我表演理論、觀察者效應、傅柯的監控理論及紀錄片流派之分析,闡述偽紀錄片如何操控攝影機、受訪者及觀眾的行為,建構出經過修辭、表演與剪接後的真相幻象,並探討其背後的批判性與當代表現力。
Thumbnail
2025/08/11
本文探討偽紀錄片(Mockumentary) 如何利用表演的真實性,揭露現代社會中真實與虛構的曖昧界線。透過高夫曼的自我表演理論、觀察者效應、傅柯的監控理論及紀錄片流派之分析,闡述偽紀錄片如何操控攝影機、受訪者及觀眾的行為,建構出經過修辭、表演與剪接後的真相幻象,並探討其背後的批判性與當代表現力。
Thumbnail
2025/07/18
這篇文章探討五種提升影視作品敘事技巧,包含空白敘事、視覺敘事、懸念與觀眾參與、節奏掌握與資訊控制,以及影集的分集策略,並以豐富的影視作品案例輔佐說明,有助於影視創作者提升作品的藝術張力與觀眾參與度。
Thumbnail
2025/07/18
這篇文章探討五種提升影視作品敘事技巧,包含空白敘事、視覺敘事、懸念與觀眾參與、節奏掌握與資訊控制,以及影集的分集策略,並以豐富的影視作品案例輔佐說明,有助於影視創作者提升作品的藝術張力與觀眾參與度。
Thumbnail
2025/06/06
希區考克的桌下炸彈理論闡述瞭如何運用戲劇性反諷(Dramatic Irony)製造懸疑(Suspense)與緊張感。透過觀眾知情,角色不知情的資訊差,營造強烈的情緒投入。文章以《無間道》與《逃學威龍》為例,說明此理論在電影劇本寫作和敘事分析中的應用。
Thumbnail
2025/06/06
希區考克的桌下炸彈理論闡述瞭如何運用戲劇性反諷(Dramatic Irony)製造懸疑(Suspense)與緊張感。透過觀眾知情,角色不知情的資訊差,營造強烈的情緒投入。文章以《無間道》與《逃學威龍》為例,說明此理論在電影劇本寫作和敘事分析中的應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鏡頭語言是一種視覺語言,用來傳達拍攝者的意圖和想法。它可以透過鏡頭的選擇和配置,以及場景和動作的調度,來引起觀眾的情緒反饋。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鏡頭語言: 1 遠景 :視野開闊,看到環境的景觀,如地形地物。可以表現環境空間規模與氣勢。 例如:台灣知名導演齊柏林的作品。 2 全景:人物全身與
Thumbnail
鏡頭語言是一種視覺語言,用來傳達拍攝者的意圖和想法。它可以透過鏡頭的選擇和配置,以及場景和動作的調度,來引起觀眾的情緒反饋。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鏡頭語言: 1 遠景 :視野開闊,看到環境的景觀,如地形地物。可以表現環境空間規模與氣勢。 例如:台灣知名導演齊柏林的作品。 2 全景:人物全身與
Thumbnail
我們的身體其實是一個投影機
Thumbnail
我們的身體其實是一個投影機
Thumbnail
*此篇相當推薦喜歡探索人像平面作品的攝影師、模特兒,及身心修行相關的朋友閱讀。 「表演並非最終目的,而是透過表演作為修行的途徑。」——波蘭劇場大師 Jerzy Grotowski 葛洛托斯基。 結合身心靈的表演訓練,一直是我所在探索,深受 Grotowski 的啟發,我將表演視為是一種修行的途徑,透
Thumbnail
*此篇相當推薦喜歡探索人像平面作品的攝影師、模特兒,及身心修行相關的朋友閱讀。 「表演並非最終目的,而是透過表演作為修行的途徑。」——波蘭劇場大師 Jerzy Grotowski 葛洛托斯基。 結合身心靈的表演訓練,一直是我所在探索,深受 Grotowski 的啟發,我將表演視為是一種修行的途徑,透
Thumbnail
鑽來鑽去紀錄幕後的時候,常需要眼觀四方、耳聽八方, 必須要知道什麼時候準備要拍了, action喊下去,就像是一二三木頭人,就不能動了。 這時演員開演,我在一旁看著鏡裡鏡外,對於眼前的場景感到有趣。 當把視野限縮在監控螢幕上時,會有種一切都很尋常,就像是在看電視的感覺。 但是當我將視野從小螢幕放
Thumbnail
鑽來鑽去紀錄幕後的時候,常需要眼觀四方、耳聽八方, 必須要知道什麼時候準備要拍了, action喊下去,就像是一二三木頭人,就不能動了。 這時演員開演,我在一旁看著鏡裡鏡外,對於眼前的場景感到有趣。 當把視野限縮在監控螢幕上時,會有種一切都很尋常,就像是在看電視的感覺。 但是當我將視野從小螢幕放
Thumbnail
     去年在學校的金穗放映看了這部作品,也很幸運的聽到導演的映後座談。《高清有碼》談的是監控系統下的社會,剝奪人的面孔成為懲罰,違反國家規則的人就會失去自己的臉,變成馬賽克。他人若和你談話,也可能落得同樣下場。   
Thumbnail
     去年在學校的金穗放映看了這部作品,也很幸運的聽到導演的映後座談。《高清有碼》談的是監控系統下的社會,剝奪人的面孔成為懲罰,違反國家規則的人就會失去自己的臉,變成馬賽克。他人若和你談話,也可能落得同樣下場。   
Thumbnail
每一幅相機所捕捉到的影像都會受到下列幾個因素而影響成像: 視差、維度、景深、形變
Thumbnail
每一幅相機所捕捉到的影像都會受到下列幾個因素而影響成像: 視差、維度、景深、形變
Thumbnail
圖片來源:博客來《藝術、知覺與現實》 身處在AI發展的時代,電腦可以運算出影片中人臉變化,進而套用她人的面容。衍生出網路商業型錄照片經由電腦計算來製作圖像,即便是假的,一般人也不一定能分辨出來。對於攝影創作者而言,當業主或是大環境習慣於低成本的AI套用,對攝影創作者的商業利益來說是有威脅性的。那麼攝
Thumbnail
圖片來源:博客來《藝術、知覺與現實》 身處在AI發展的時代,電腦可以運算出影片中人臉變化,進而套用她人的面容。衍生出網路商業型錄照片經由電腦計算來製作圖像,即便是假的,一般人也不一定能分辨出來。對於攝影創作者而言,當業主或是大環境習慣於低成本的AI套用,對攝影創作者的商業利益來說是有威脅性的。那麼攝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予以刊登本文 http://paratext.hk/?p=2703 攝影是一件藝術,同時也是交融著我們與世界—主觀與客觀的活動,影像是融合了內與外的特殊媒材,把這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截然二分的面向結合。影像是客觀的紀錄,同時也是主觀的詮釋,它把真實世界的一個面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予以刊登本文 http://paratext.hk/?p=2703 攝影是一件藝術,同時也是交融著我們與世界—主觀與客觀的活動,影像是融合了內與外的特殊媒材,把這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截然二分的面向結合。影像是客觀的紀錄,同時也是主觀的詮釋,它把真實世界的一個面
Thumbnail
這樣翻拍電腦螢幕的作品其駭異之處,正是對電子產品和網路社群媒體的使用經驗的再現。它沒有以往劇情電影中的精緻感,反而是用熟悉的界面、慣常可製或可見的數位影像,去模仿現代人的眼睛。這份親切和粗糙混淆了真實生活和電影院的界線,以至於觀眾在看這樣的作品的時候可能會產生「到底是人看影像,還是影像看人?」的疑問
Thumbnail
這樣翻拍電腦螢幕的作品其駭異之處,正是對電子產品和網路社群媒體的使用經驗的再現。它沒有以往劇情電影中的精緻感,反而是用熟悉的界面、慣常可製或可見的數位影像,去模仿現代人的眼睛。這份親切和粗糙混淆了真實生活和電影院的界線,以至於觀眾在看這樣的作品的時候可能會產生「到底是人看影像,還是影像看人?」的疑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