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紀錄片》時代,所謂的「真實」是為攝影機而存在的版本嗎? #理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打開 Netflix,總會跳出一些看起來很「真實」的東西,訪談鏡頭拍得比劇情片還drama,剪接節奏宛如爽片,演員(更正:受訪者)講話方式都像 rehearsed 了八百遍——這些披著紀錄片外衣的節目,其實早已不是我們理解中的非虛構影像。

它們不是在追求真實,而是在設計真實,更可以說,一整排所謂的「紀錄片」作品,根本是用偽紀錄片(Mockumentary)技巧掩飾敘事創造力的貧乏

當創作者無法說一個充滿想像力和隱喻的好故事,便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或「內部資料曝光」的說法,讓一切看起來更有份量,但這些「真實」在鏡頭的編排下,其實早已成了另一種表演。

而真正令人不安的是——我們竟也開始習慣並接受這種介於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灰色地帶,那我們到底看的是紀錄,還是幻覺?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談談:

  • 👉偽紀錄片是怎麼故意讓攝影機成為角色?
  • 👉為什麼人一旦知道自己被拍,就會不自覺地表演?
  • 👉我們到底在消費什麼樣的「真實」?

1️⃣表演的真實性(Performed Authenticity)

偽記錄片通常故意放大攝影機的存在感,打破「隱形觀察」的假象。如:《The Office(2005)》或《This Is Not a Film (2011)》的核心在於:

🚩它們不是在揭露真實,而是在揭露「真實是如何被表演出來的」。

這與以下幾個理論息息相關:

1. 高夫曼 Erving Goffman|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 主張人類在社會互動中就像舞台上的演員,依據社會期待演出角色。
  • 攝影機就是一種放大的「社會他者」存在。
📍關鍵
攝影機讓人意識到自己『被觀看』,因此強化前台表演,隱藏後台真實。

🚩偽紀錄片運用這點,讓角色「假裝自然」,反而讓觀眾看到社會自我構建的荒謬性。


2️⃣觀察者效應(Observer Effect)|與量子物理無關,是社會行為現象

  • 原理:人知道自己被觀察時,行為會因此改變。
  • 社會學版本常用於研究攝影機與受訪者之間的權力關係。

🚩偽紀錄片反過來利用這一點,把「改變過的行為」當成敘事武器


3️⃣傅柯 Michel Foucault|監控與權力(Panopticism)

  • 攝影機作為現代社會「看得見但摸不著」的監控裝置。
  • 被看見的可能性塑造了個體的自我約束與自我監控。

🚩偽紀錄片創造的緊張感,來自於角色知道「觀眾在看」,於是表演出一種「應被看見」的樣子


4️⃣Cinéma Vérité vs. Direct Cinema|紀錄片流派的對立思考

在紀錄片的歷史上,Direct CinemaCinéma Vérité 代表兩種對「攝影機角色」的根本看法。

Direct Cinema(直接電影)

  • 核心理念:世界自會說話,攝影機只需靜靜捕捉
  • 攝影機的態度:極力隱形,避免干預

Cinéma Vérité(真實電影)

  • 核心理念:攝影機無法中立,不如介入創造真實
  • 攝影機的態度:刻意現身,製造事件
🚩 偽紀錄片更接近 Cinéma Vérité,甚至誇張化其理念:攝影機不僅干預,還「建構」了整個現實

5️⃣偽紀錄片如何運用這些理論?

  1. 揭露日常生活也是一場演出
    拍到的不是「真實」,而是「表演給攝影機看的真實」。
  2. 讓觀眾參與拆穿與建構的過程
    觀眾會意識到這一切都是演出,卻又被其感染,產生懷疑、共鳴、甚至羞恥。
  3. 諷刺現代媒體文化中「真實」的生產機制
    尤其是媒體、政治、名人文化的虛構表演——仿紀錄片揭穿這些「扮演真實」的操作。

在偽紀錄片中,攝影機是第一主角,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敘事動力。它不僅影響拍攝對象,還影響觀眾對「真實」的想像與判斷。這使得偽紀錄片成為一種更激進的媒介實驗:它不是還原真實,而是揭穿「真實本來就不存在」的幻覺。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平台(如 Netflix)會大量使用偽紀錄片語法來包裝敘事作品:它們比劇情片更便宜、比紀錄片更戲劇,還能讓觀眾誤以為自己「正在理解現實」。

但其實,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被攝影機設計過的現實殘影——

🚩一種經過修辭、表演與剪接之後的真相幻象。

6️⃣代表作品

《The Office》

  • 特點:角色知道有攝影機,刻意表演又無法完全掩飾真實情緒
  • 對應理論:高夫曼+觀察者效應

《This is Spinal Tap》

  • 特點:偽搖滾紀錄片,演出與失控交織
  • 對應理論:表演理論+Cinéma Vérité 鼠刺

《This is Not a Film》

  • 特點:導演被禁拍片,只能在家「拍自己不能拍片」
  • 對應理論:傅柯+現實虛構邊界的反諷

《District 9》

  • 特點:外星人書寫紀錄片,結合新聞與監控影像
  • 對應理論:媒體政治+Panopticism

🔢結論:偽紀錄片在玩什麼?

偽紀錄片不是假裝紀錄片,而是利用表演的「真實」來揭露我們日常早已在表演的「事實」,並且不對地質疑:

🚩我們看到的真實,是不是其實是為了攝影機而演出來的版本

😎這正是它最具批判性與當代表現力的地方。


📚延伸閱讀

  •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Erving Goffman:
    表演性真實概念基礎。
  • 《Surveiller et punir》Michel Foucault:
    監視與懲罰,圓型監獄) 與觀看的內化控製。
  • 《Representing Reality》Bill Nichols:
    紀錄片的理論聖經典,六種模式、紀實邏輯分析。
  • 《Performing Documentary》Jane Roscoe & Craig Hight:
    專論偽紀錄片的表演性、觀眾感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聰聰 is 廣電所の研究生
5會員
98內容數
Elizabeth KT Wang 世新大學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研究生
2025/07/18
這篇文章探討五種提升影視作品敘事技巧,包含空白敘事、視覺敘事、懸念與觀眾參與、節奏掌握與資訊控制,以及影集的分集策略,並以豐富的影視作品案例輔佐說明,有助於影視創作者提升作品的藝術張力與觀眾參與度。
Thumbnail
2025/07/18
這篇文章探討五種提升影視作品敘事技巧,包含空白敘事、視覺敘事、懸念與觀眾參與、節奏掌握與資訊控制,以及影集的分集策略,並以豐富的影視作品案例輔佐說明,有助於影視創作者提升作品的藝術張力與觀眾參與度。
Thumbnail
2025/06/06
希區考克的桌下炸彈理論闡述瞭如何運用戲劇性反諷(Dramatic Irony)製造懸疑(Suspense)與緊張感。透過觀眾知情,角色不知情的資訊差,營造強烈的情緒投入。文章以《無間道》與《逃學威龍》為例,說明此理論在電影劇本寫作和敘事分析中的應用。
Thumbnail
2025/06/06
希區考克的桌下炸彈理論闡述瞭如何運用戲劇性反諷(Dramatic Irony)製造懸疑(Suspense)與緊張感。透過觀眾知情,角色不知情的資訊差,營造強烈的情緒投入。文章以《無間道》與《逃學威龍》為例,說明此理論在電影劇本寫作和敘事分析中的應用。
Thumbnail
2025/06/04
學習解構電影視覺語言,需要從視覺元素(鏡頭運動、構圖、色彩、光影、剪接與節奏)、符號寓意(物件、動作與手勢、場景設定)、文脈(歷史社會脈絡、導演個人風格)等面向深入分析,並開展多元詮釋,最終進行批判性思考。 文章強調用心感受、直覺觸摸、理性打磨的重要性,將解構過程比喻為穿越迷霧尋找燈塔。
Thumbnail
2025/06/04
學習解構電影視覺語言,需要從視覺元素(鏡頭運動、構圖、色彩、光影、剪接與節奏)、符號寓意(物件、動作與手勢、場景設定)、文脈(歷史社會脈絡、導演個人風格)等面向深入分析,並開展多元詮釋,最終進行批判性思考。 文章強調用心感受、直覺觸摸、理性打磨的重要性,將解構過程比喻為穿越迷霧尋找燈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那段情節除了刻劃出電影發展至今的兩種思路「專注影像本身的『純電影』」與「追求快節奏的新媒體創作」都有相同的源頭之外,也點出了電影最初的樣貌:見證、紀錄、保留與創造驚奇。最初的那些影響僅僅是把動態真切記錄下來,就已經帶給無數人震撼與感動。而電影要探問一大主題即是:「這樣的追求,在今天發展成什麼模樣?」
Thumbnail
那段情節除了刻劃出電影發展至今的兩種思路「專注影像本身的『純電影』」與「追求快節奏的新媒體創作」都有相同的源頭之外,也點出了電影最初的樣貌:見證、紀錄、保留與創造驚奇。最初的那些影響僅僅是把動態真切記錄下來,就已經帶給無數人震撼與感動。而電影要探問一大主題即是:「這樣的追求,在今天發展成什麼模樣?」
Thumbnail
第一次接觸到記錄劇場是看里米尼的《遙感城市》,後來過了好幾年,受邀去參加他們因為要製作《這不是個大使館》而開的工作坊,導演很有脈絡的把里米尼記錄劇團在做的演出一個一個的介紹過,確實,他們每一個作品都在用劇場記錄某一種真實的狀態,但我覺得他們最厲害的是如何把這些真實的事情以各種肉眼可見的方式記錄到舞台
Thumbnail
第一次接觸到記錄劇場是看里米尼的《遙感城市》,後來過了好幾年,受邀去參加他們因為要製作《這不是個大使館》而開的工作坊,導演很有脈絡的把里米尼記錄劇團在做的演出一個一個的介紹過,確實,他們每一個作品都在用劇場記錄某一種真實的狀態,但我覺得他們最厲害的是如何把這些真實的事情以各種肉眼可見的方式記錄到舞台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
Thumbnail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有別於傳統的推理、懸疑劇,這齣電影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沒有結局的翻轉,而是透過法庭上的論證還有搖擺曖昧不明的真相,討論婚姻關係、性別認同還有社會大眾在面對未知時,究竟該相信什麼?
Thumbnail
有別於傳統的推理、懸疑劇,這齣電影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沒有結局的翻轉,而是透過法庭上的論證還有搖擺曖昧不明的真相,討論婚姻關係、性別認同還有社會大眾在面對未知時,究竟該相信什麼?
Thumbnail
  本片原定2020年7月3日上映,好在延期上映一年多後、降級後,有幸親眼到戲院目睹這部前年看了預告就一直很期待的電影(也是今年第2部到戲院看的電影),果然不失所望。   片中描述一位不同於由真實玩家操控的眼鏡族,而是由遊戲內建的在銀行上班的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
Thumbnail
  本片原定2020年7月3日上映,好在延期上映一年多後、降級後,有幸親眼到戲院目睹這部前年看了預告就一直很期待的電影(也是今年第2部到戲院看的電影),果然不失所望。   片中描述一位不同於由真實玩家操控的眼鏡族,而是由遊戲內建的在銀行上班的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