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開 Netflix,總會跳出一些看起來很「真實」的東西,訪談鏡頭拍得比劇情片還drama,剪接節奏宛如爽片,演員(更正:受訪者)講話方式都像 rehearsed 了八百遍——這些披著紀錄片外衣的節目,其實早已不是我們理解中的非虛構影像。
它們不是在追求真實,而是在設計真實,更可以說,一整排所謂的「紀錄片」作品,根本是用偽紀錄片(Mockumentary)技巧掩飾敘事創造力的貧乏。
當創作者無法說一個充滿想像力和隱喻的好故事,便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或「內部資料曝光」的說法,讓一切看起來更有份量,但這些「真實」在鏡頭的編排下,其實早已成了另一種表演。而真正令人不安的是——我們竟也開始習慣並接受這種介於虛構與非虛構之間的灰色地帶,那我們到底看的是紀錄,還是幻覺?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談談:
- 👉偽紀錄片是怎麼故意讓攝影機成為角色?
- 👉為什麼人一旦知道自己被拍,就會不自覺地表演?
- 👉我們到底在消費什麼樣的「真實」?
1️⃣表演的真實性(Performed Authenticity)
偽記錄片通常故意放大攝影機的存在感,打破「隱形觀察」的假象。如:《The Office(2005)》或《This Is Not a Film (2011)》的核心在於:
🚩它們不是在揭露真實,而是在揭露「真實是如何被表演出來的」。
這與以下幾個理論息息相關:
1. 高夫曼 Erving Goffman|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 主張人類在社會互動中就像舞台上的演員,依據社會期待演出角色。
- 攝影機就是一種放大的「社會他者」存在。
📍關鍵:
攝影機讓人意識到自己『被觀看』,因此強化前台表演,隱藏後台真實。
🚩偽紀錄片運用這點,讓角色「假裝自然」,反而讓觀眾看到社會自我構建的荒謬性。
2️⃣觀察者效應(Observer Effect)|與量子物理無關,是社會行為現象
- 原理:人知道自己被觀察時,行為會因此改變。
- 社會學版本常用於研究攝影機與受訪者之間的權力關係。
🚩偽紀錄片反過來利用這一點,把「改變過的行為」當成敘事武器。
3️⃣傅柯 Michel Foucault|監控與權力(Panopticism)
- 攝影機作為現代社會「看得見但摸不著」的監控裝置。
- 被看見的可能性塑造了個體的自我約束與自我監控。
🚩偽紀錄片創造的緊張感,來自於角色知道「觀眾在看」,於是表演出一種「應被看見」的樣子。
4️⃣Cinéma Vérité vs. Direct Cinema|紀錄片流派的對立思考
在紀錄片的歷史上,Direct Cinema 與 Cinéma Vérité 代表兩種對「攝影機角色」的根本看法。
Direct Cinema(直接電影)
- 核心理念:世界自會說話,攝影機只需靜靜捕捉
- 攝影機的態度:極力隱形,避免干預
Cinéma Vérité(真實電影)
- 核心理念:攝影機無法中立,不如介入創造真實
- 攝影機的態度:刻意現身,製造事件
🚩 偽紀錄片更接近 Cinéma Vérité,甚至誇張化其理念:攝影機不僅干預,還「建構」了整個現實。
5️⃣偽紀錄片如何運用這些理論?
- 揭露日常生活也是一場演出:
拍到的不是「真實」,而是「表演給攝影機看的真實」。 - 讓觀眾參與拆穿與建構的過程:
觀眾會意識到這一切都是演出,卻又被其感染,產生懷疑、共鳴、甚至羞恥。 - 諷刺現代媒體文化中「真實」的生產機制:
尤其是媒體、政治、名人文化的虛構表演——仿紀錄片揭穿這些「扮演真實」的操作。
在偽紀錄片中,攝影機是第一主角,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敘事動力。它不僅影響拍攝對象,還影響觀眾對「真實」的想像與判斷。這使得偽紀錄片成為一種更激進的媒介實驗:它不是還原真實,而是揭穿「真實本來就不存在」的幻覺。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平台(如 Netflix)會大量使用偽紀錄片語法來包裝敘事作品:它們比劇情片更便宜、比紀錄片更戲劇,還能讓觀眾誤以為自己「正在理解現實」。
但其實,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被攝影機設計過的現實殘影——
🚩一種經過修辭、表演與剪接之後的真相幻象。
6️⃣代表作品
《The Office》
- 特點:角色知道有攝影機,刻意表演又無法完全掩飾真實情緒
- 對應理論:高夫曼+觀察者效應
《This is Spinal Tap》
- 特點:偽搖滾紀錄片,演出與失控交織
- 對應理論:表演理論+Cinéma Vérité 鼠刺
《This is Not a Film》
- 特點:導演被禁拍片,只能在家「拍自己不能拍片」
- 對應理論:傅柯+現實虛構邊界的反諷
《District 9》
- 特點:外星人書寫紀錄片,結合新聞與監控影像
- 對應理論:媒體政治+Panopticism
🔢結論:偽紀錄片在玩什麼?
偽紀錄片不是假裝紀錄片,而是利用表演的「真實」來揭露我們日常早已在表演的「事實」,並且不對地質疑:
🚩我們看到的真實,是不是其實是為了攝影機而演出來的版本?
😎這正是它最具批判性與當代表現力的地方。
📚延伸閱讀
-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Erving Goffman:
表演性真實概念基礎。 - 《Surveiller et punir》Michel Foucault:
監視與懲罰,圓型監獄) 與觀看的內化控製。 - 《Representing Reality》Bill Nichols:
紀錄片的理論聖經典,六種模式、紀實邏輯分析。 - 《Performing Documentary》Jane Roscoe & Craig Hight:
專論偽紀錄片的表演性、觀眾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