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三分鐘可活的想像練習:開始學著好好說再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是他過世後的第二個生日。

選在這一天,發表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文章。不是巧合,而是刻意的安排。

因為想談一件事:死亡

這幾年,我一直在教企業主管怎麼面對轉型、帶領改變。過程中也常強調一個觀念:以終為始。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策略思維框架,也是各種自我成長方法論必定強調的修為。但當我一次次往深處推問那個「終」的意涵,最後總會撞見那個平常人不太願意談的課題——人生的終點


我並不覺得這是什麼陰鬱的話題,也不是在談厭世。

而是想誠實問自己:當到達人生終點時,我有準備好嗎?該怎麼準備?

這些提問,其實是關於怎麼好好活著


也正因為這樣,我開始對「善終」這個詞特別有感。

我們終將離開這個世界,那麼,怎麼離開才算好好地離開?

所謂的善終,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我們可以提前練習的?

什麼是善終?

多數人對「善終」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

無病無痛、壽終正寢、有家人陪伴、不拖累他人,安安靜靜地走。

但這些條件,有些能掌握,有些不能。

真正的「善終」,我認為是一種內在的狀態:在最後的時刻,我們能不能坦然、平靜,無罣無礙地說一句——

「我準備好了。」

這樣的狀態,不會在臨終前突然發生。

它是一種修煉,是活著時就要開始的功課。

而我,是從我爸爸身上,深刻的學到這門課的。

爸爸教我的最後一堂課

爸爸在他人生最後幾年,身體逐漸衰退,最後完全無法言語,也無法反應,只能用眼神跟我對望。

看著他一天一天失去與世界互動的能力,他的靈魂就鎖在一個已經壞掉許多功能的軀殼中,心中充滿不捨,我也開始問自己:

如果是我,會有什麼感受?
我會有什麼樣的遺憾與無奈?
或者我有多少的怨恨與恐懼?

爸爸沒有用語言告訴我什麼,但他的離開,讓我開始真正思考:

我們怎麼死,取決於我們怎麼活。

三分鐘死亡冥想:話頭式的覺察練習

這幾年,我設計了一個簡單卻不容易的自我練習。

我稱它為: 三分鐘死亡冥想

這不是宗教儀式,也不是每天要做的靜坐功課,

而是一種類似「話頭式」的自我提問,一種在你混亂、迷惘、懷疑、猶豫的時候,可以拿來敲醒自己的小工具。

操作方法很簡單

1. 閉上眼睛,假設你現在只剩三分鐘可活。

2. 問自己:我最想見誰?最想說什麼?還放不下什麼?

3. 然後靜靜觀察你心中跑出來的那些念頭。

那些念頭,就是你當下的執著,或渴望。

但這還不是結束。看見之後,才是修煉的開始。

我們可以接著問自己幾個更關鍵的問題:

我有沒有真正覺察到這些放不下的東西?
我有在處理嗎?還是一直放著?
我有試著慢慢放下嗎?

說穿了,這個練習的終點,是在幫助我們反覆檢視:我們生命當中的重點是什麼?我能不能少一點執著?我能不能比較放得下?

聽起來簡單,但真正做到,非常困難。

但這就是修行,不是嗎?

人類會怕死,是怕「來不及」

我也曾經問過幾位朋友:「如果你只剩三分鐘可活,你會做什麼?」

許多人第一個反應是:「我不知道,這太難了,我沒有準備過。」

但沉默幾秒後,他們往往就會開始想到許多可能來不及完成的事——沒說出口的感謝、還沒和好的關係、想擁抱卻沒來得及的人……

我想,這就是多數人的寫照。

我們不是怕死亡本身,而是怕那句話:「我還沒來得及……」

來不及說謝謝
來不及道歉
來不及擁抱
來不及道別

在第一層的思考中,這些「來不及」往往指向我們當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與事——那些被忽略卻其實最深愛著的對象。

但如果願意再深想一層,你會發現:

來不及,其實是一種執念。

當你真的要走了,那些你覺得放不下的,或許在彼岸看來,也不再那麼重要了。

但我們在「活著」的此刻,能不能不等到最後那三分鐘,才願意面對這些遺憾與執著?

如果我們想要善終,就得從現在開始練習覺察——我一直放不下的是什麼?

是沒說出口的話?未完成的關係?還是某個過度延長的責任感?

然後在那些「放不下」的時刻,輕輕提醒自己:

我能不能,慢慢學著放下?

不是逼迫自己,而是一次次誠實地回望與鬆手。

真正的善終,不是最後那一刻的奇蹟,而是活著的每一刻,少一點執著、多一分清明的修行。

願最後那一刻,能笑著說:「我準備好了」

三分鐘死亡冥想,不是為了製造恐懼,而是為了提醒我們——

活著的每一天,其實都是在練習怎麼放下、怎麼好好說再見。

我們不一定要成為完人,也不需要完美地死去,

但我們可以選擇在最後的時刻:不逃避、不壓抑、不遺憾

願你,也願我,當那最後的三分鐘真的來臨時,

能夠坦然地說一句:「謝謝你們,我準備好了。」

那一刻,我相信,就是自由。

我們都值得一個,不倉皇、不遺憾的告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憨頭凱文的二三語
3會員
4內容數
我是憨頭凱文,也是陳彥豪 Kevin。 一半時間在職場陪企業轉型,一半時間在生活練太極、跑步、靜坐。 這裡記錄我對生命的體悟、管理的思辨與日常的微光。 歡迎留言交流,我會盡量回應,但若在跑步或煮麵中未及回覆,也請見諒 🙏 讓我們一起守住一個溫暖、有深度的小角落。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前還沒認識靈魂意識時,總是不想談論死亡的議題,覺得死亡就是分離,會有很多的傷心難過,這些不想碰觸探索的『感覺』,不來到面前時,不用多想就可以當作是沒有。 第一次聽到死亡,被震驚到,是30歲那年。久未聯繫的高中同學們,在年初有了一次的聚會,在聚會中,雖然很久沒見面,每個人分享自己近期的生活。
Thumbnail
從前還沒認識靈魂意識時,總是不想談論死亡的議題,覺得死亡就是分離,會有很多的傷心難過,這些不想碰觸探索的『感覺』,不來到面前時,不用多想就可以當作是沒有。 第一次聽到死亡,被震驚到,是30歲那年。久未聯繫的高中同學們,在年初有了一次的聚會,在聚會中,雖然很久沒見面,每個人分享自己近期的生活。
Thumbnail
今天參加了一個好友父親的告別式,感觸有點深。 因為是幾乎參與彼此人生2/3以上時間的老友,這種重要時刻也是不能缺席的。 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非親人離開的場合,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經驗略為緊張。 這種緊張包含了,第一次的不知所措與華人文化對死亡傳統上的忌諱。 就包含了認為死亡這件事是不好的,去到那
Thumbnail
今天參加了一個好友父親的告別式,感觸有點深。 因為是幾乎參與彼此人生2/3以上時間的老友,這種重要時刻也是不能缺席的。 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非親人離開的場合,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經驗略為緊張。 這種緊張包含了,第一次的不知所措與華人文化對死亡傳統上的忌諱。 就包含了認為死亡這件事是不好的,去到那
Thumbnail
發現有些事情終究無能為力時,就說,我衷心祝福……
Thumbnail
發現有些事情終究無能為力時,就說,我衷心祝福……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5.2 #生前告別式 最近開始整理生命回顧的短視頻,作為生前告別式的回顧影片。參加很多告別式,都是在往生後,家人為他所做的生平回顧,自己看不到,只是給來參加公祭的親朋好友看,意義不大,看的人也少。 所以自己開始編寫,將一生所作所為,最值得紀念的往事紀錄,一篇篇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5.2 #生前告別式 最近開始整理生命回顧的短視頻,作為生前告別式的回顧影片。參加很多告別式,都是在往生後,家人為他所做的生平回顧,自己看不到,只是給來參加公祭的親朋好友看,意義不大,看的人也少。 所以自己開始編寫,將一生所作所為,最值得紀念的往事紀錄,一篇篇
Thumbnail
25歲服役退伍那年,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葬禮,那時我以孝子的身分參與了家父的告別式,經歷死亡,方能切身理解箇中之味;才剛剛成為職場的新鮮人,行禮如儀的陌生場面,尚未社會化的我,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著實上了一堂「再見,再也不見」的先修課。 五一勞動節起了大早,南下出席家祭告別式,遇見多年未曾
Thumbnail
25歲服役退伍那年,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葬禮,那時我以孝子的身分參與了家父的告別式,經歷死亡,方能切身理解箇中之味;才剛剛成為職場的新鮮人,行禮如儀的陌生場面,尚未社會化的我,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著實上了一堂「再見,再也不見」的先修課。 五一勞動節起了大早,南下出席家祭告別式,遇見多年未曾
Thumbnail
匡噹匡噹的鳴聲響起,列車進站等待前的十幾分鐘,適合梳整思緒。我把隨手物件置放腳邊,坐在長椅上,望向那些耳語擁抱的人。我習慣猜測和想像。
Thumbnail
匡噹匡噹的鳴聲響起,列車進站等待前的十幾分鐘,適合梳整思緒。我把隨手物件置放腳邊,坐在長椅上,望向那些耳語擁抱的人。我習慣猜測和想像。
Thumbnail
此文章是一封假的告別信,裡面充滿了感激和溫情。作者表達對朋友的不捨和感謝,並分享了與他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作者希望朋友們能夠勇敢地繼續前行,實現自己的夢想。最後,他用鼓勵朋友們繼續享受生活,並向他們保證自己會一直陪伴在他們心中。
Thumbnail
此文章是一封假的告別信,裡面充滿了感激和溫情。作者表達對朋友的不捨和感謝,並分享了與他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作者希望朋友們能夠勇敢地繼續前行,實現自己的夢想。最後,他用鼓勵朋友們繼續享受生活,並向他們保證自己會一直陪伴在他們心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