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看見失智症患者眼中的世界,理解記憶、五感、時空出現障礙的原因
認知症世界の歩き方
作者: 筧裕介譯者: 林姿呈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3/01/04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是一本有關失智症的書,本書經由「失智症未來共創中心」監修。本書雖然被指定為2023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但是我看完後,我覺得這本書並沒有年齡限制,內容淺顯易懂甚至有點感同身受,老實說,我們不是失智症,很難理解這個疾病,但這本書用自述的引言,並加以說明,可以充份理解失智症的人會面臨什麼狀況。
簡單的說,除了我們熟知的「記憶問題」其實還有「五感問題」:分辦不了人的臉,感覺不出物體的立體、感受水溫忽高、忽低、出現幻相。「注意力、程序問題」簡單的說就是無法專注在該專注的事項,而專注在不該專注的事。
這本書的心得:
有時候,我們也會健忘,通常會自嘲的說,老人痴呆症了!但是健忘與「記憶障礙」有何不同呢?一般的健忘,當事人可以回想「記得那件事的自己」而「記憶障礙」多半連自己想過,做過的行為都忘得一乾二淨。就連自己寫在過的字本身都不記得,就像橡皮擦,擦得乾乾淨淨,另一方面是,沒有聯絡性,舉例而言,板橋站要下車。但是就算聽到了「板橋站到了」。還是無法聯結到「該下車了」 。坐公車的時候,想著「要下車」。但是就不會有想到要「按下車鈴」才能下車。忘記關爐火、洗衣服等等,都是這個原因。記得a忘了b。
另外,無法描繪「看不見的東西」我的解釋就像是幼兒看不見的東西就是不見了!所以找不到放在櫃子的衣服,不知道冰箱裡有什麼東西,重複買或重複開冰箱…等等。嚴重的會忘了門後面的是什麼房間,以致找不到廁所;忘了存摺、印章等貴重物在那。
之前,在新聞看到八十多歲走在鄉間小路,說著要去找母親,聞著有些心酸,但對於失智的記憶力,他是真的回到活在母親還活著的時空中。所以認不出現在的時空,就像是面對兒子說:「謝謝你的招待,我該回家了!」然後三更半夜就準備出門。
還有網路上也有抱怨長輩常常疑神疑鬼難相處,下面就會有人留言,小心長輩失智,因為失智的狀況會把過去的經驗當成現在進行式,對所見所聞的內容採否定負面解釋、甚至會把假消息或錯誤訊息當成正確。變得憂鬱、焦慮、易怒。再來就是語言也無法表達,字彙忘了!詞不達意,因為別人無法理解他在說什麼,於是更加生氣。
接下來,是「五感」,無法從大小差異分辦硬幣,把黑白相間的地磚看成黑洞,也無法分辨月台與電車的間隙大小,而無法搭乘。無法分辨色差,而找不到馬桶。
還有人抱怨家中長輩不洗澡,其實也是五感出了問題,除了忘了洗澡外,水的觸感對他們而言,也每次不同。味覺、嗅覺失常,對冷熱的感覺也失常。
再來就是「幻覺」,這邊感覺就像是傳說中的「中邪」和「陰陽眼」。幻聽、幻視;看見物品會移動。注意力無法集中,像是聽見的反而是雜音等等。
本書最後還有最重要的「失智症的生活智慧」,最重要的是「面對它」接受失智的事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台灣失智症協會可以諮詢,也可以看一些有關失智症病友的分享、交流場所。了解自己的「能」與「不能」,適時的喘口氣。

本書心得就寫在此,接下來就是我個人的「番外」了!
一開始我對失智症的瞭解,是出自電影:「我腦中的橡皮擦」、「昨日記憶」。而我的親身體驗是我的祖母,在她要往生的那一年,她已經完全不認得人了!靈魂不知鎖在那個時空,自然也認不得曾經捧在手心的我。
她會和我說,九二一她有多害怕,會說小時候的伯母有多兇,說著如果離鄉背景,說著很多、很多青春的記憶,但是就是沒有我……。天天陪著她,但她時而記得,時而忘記,也忘了她的兒子,看著我們問,你那位?其實身為家人,會很自責,為什麼沒有多陪陪她。

其實看完這本書,讓我憶起了這段往事,也對於這個話題有些好奇的問chatgpt,從靈性和佛教的角度是怎麼看失智症呢?
以下是我簡單的節錄,(再三強調,gpt的話未必是正確的唷!請參考就好!)
佛教觀點:失智症是一種「因果與緣起」的展現
1. 過去生造「語業」或「妄語」重
散播謠言、搬弄是非、毀謗正法、譏諷修行者等,因為語業傷人,今生語言混亂、記憶紊亂、無法清晰表達。
《楞嚴經》曾說:「口業不清,墮畜生道。惡語、妄語、兩舌、綺語,皆墮惡報。」
2. 過去生強烈執著「分別心、對錯心」
凡事追求對與錯、對立與鬥爭,重視知識勝於慈悲, 今生腦部功能退化,喪失判斷力、分別能力。
3. 過去生傷害他人精神或意識
操控、催眠、詛咒、施符咒、或精神壓迫他人;今生體驗精神混亂、靈魂昏沉、難以自主。
4. 過去生修行偏差、走火入魔
曾在修行中壓抑自我、錯誤觀空、否定自性。今生用失智來面對「沒有自我」的極端體驗。
5家屬的修行功課
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往往是在修最深的「忍辱波羅蜜」。這是一場無言的修行,練習慈悲、放下、陪伴,以及不求回報的愛。也是在消自己的業,成就對方,也成就自己。
靈性角度:靈魂進程中的「退場模式」
靈魂的選擇與休眠階段
有些靈性觀點認為,失智症是靈魂開始「放下角色」,準備結束今生旅程的一種方式。這樣的「退場」模式,也是一種緩慢卸下人生責任的過程。身體雖在,但靈魂可能已經在進入更深層的內在世界,或部分游離於靈界。
靈性智慧的保留
有趣的是,即使記憶消失,許多失智長者仍會自然而然持咒、唸佛、唱聖歌,這說明靈性記憶(超意識)比表層意識更深刻。這些「本願」與「心念習氣」會在最末期浮現,因此平時的念佛、祈禱、慈悲習慣非常重要。
對靈魂來說,失智可能是一種慈悲安排
有時這種「無意識狀態」反而讓人脫離更多痛苦。靈魂可能透過失智症迴避更劇烈的生離死別或情緒崩潰,是一種「溫柔離場」,讓自己與家人學習另一種愛與放下。
後來我詢問它,今生要如何避免「失智」呢?以下也是它的回覆,也是請參考用吧!
一、佛教的智慧:用「戒、定、慧」遠離失智
1. 持戒清淨,防止語業與惡念種下因果
2. 修定安神,讓意識穩固不散亂
3. 啟發般若智慧,斷我見與執著
長期執著「對錯、我對他錯、勝敗利害」的人,容易形成強烈分別心,種下意識偏差的因。若能常思「諸法無我、緣起性空、一切都是幻有」,即是修無執無礙之慧。
二、靈性觀點:保持頻率純淨、心念慈悲
1. 情緒清明,常懺悔與感恩
情緒長期壓抑、怨恨、悲傷,會累積在腦神經與氣場,成為「失智的能量地雷」。
反之,懺悔與感恩能化解能量阻塞,開啟靈魂自癒力。
2. 放下控制、尊重生命自然
有些人容易「事事掌控」「過度緊張未來」,這些其實是恐懼與不信任的反映。
靈魂若長期活在恐懼與掌控中,會加速能量緊縮、導致大腦退化。
三、生活層面:身心照顧也是修行
✅ 飲食清淨、腸道健康
佛經說「心隨飲食轉」,素食、清淡、有酵素與益生菌的飲食,有助於腦部與腸道的清明。
✅ 保持閱讀、學習與分享
持續學習新事物(如語言、音樂、佛法、寫作)能讓神經網絡保持活躍。
分享佛法、講經說法、與人交流,也會讓心識活絡不閉塞。
✅ 足夠睡眠與自然接觸
靈魂透過夢境整理記憶,睡眠品質與接近自然能大幅提升意識能量。
最後是它給我的祈願文:
願我此生身心清明,
常行慈悲與智慧之道,
不執於我相,不亂於妄念,
願我今生得慈悲智慧直到人生最後一刻,
念念佛號相續不斷,
臨終自在,隨佛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

#2025019
#20250705
#本書評分:9.6
#迷泥推推書
=============================(分隔線)
#迷泥推推書:9分以上,感動非看不可值得收藏,並且廣為流傳
迷泥推書:8分以上,不錯、值得看
迷泥讀書:7分打發時間可以看
迷泥看書:6分 加減看,其實不太推
迷泥好閒:未滿6分,只能說這本書非常不合我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