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書評:深入淺出探討失智症,並從佛教與靈性角度提供見解

Minnie CHANG-avatar-img
發佈於迷泥讀讀書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看見失智症患者眼中的世界,理解記憶、五感、時空出現障礙的原因

認知症世界の歩き方

作者: 筧裕介 

譯者: 林姿呈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3/01/04

 

raw-image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是一本有關失智症的書,本書經由「失智症未來共創中心」監修。本書雖然被指定為2023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但是我看完後,我覺得這本書並沒有年齡限制,內容淺顯易懂甚至有點感同身受,老實說,我們不是失智症,很難理解這個疾病,但這本書用自述的引言,並加以說明,可以充份理解失智症的人會面臨什麼狀況。

簡單的說,除了我們熟知的「記憶問題」其實還有「五感問題」:分辦不了人的臉,感覺不出物體的立體、感受水溫忽高、忽低、出現幻相。「注意力、程序問題」簡單的說就是無法專注在該專注的事項,而專注在不該專注的事。

 

這本書的心得:

有時候,我們也會健忘,通常會自嘲的說,老人痴呆症了!但是健忘與「記憶障礙」有何不同呢?一般的健忘,當事人可以回想「記得那件事的自己」而「記憶障礙」多半連自己想過,做過的行為都忘得一乾二淨。就連自己寫在過的字本身都不記得,就像橡皮擦,擦得乾乾淨淨,另一方面是,沒有聯絡性,舉例而言,板橋站要下車。但是就算聽到了「板橋站到了」。還是無法聯結到「該下車了」 。坐公車的時候,想著「要下車」。但是就不會有想到要「按下車鈴」才能下車。忘記關爐火、洗衣服等等,都是這個原因。記得a忘了b。

另外,無法描繪「看不見的東西」我的解釋就像是幼兒看不見的東西就是不見了!所以找不到放在櫃子的衣服,不知道冰箱裡有什麼東西,重複買或重複開冰箱…等等。嚴重的會忘了門後面的是什麼房間,以致找不到廁所;忘了存摺、印章等貴重物在那。

之前,在新聞看到八十多歲走在鄉間小路,說著要去找母親,聞著有些心酸,但對於失智的記憶力,他是真的回到活在母親還活著的時空中。所以認不出現在的時空,就像是面對兒子說:「謝謝你的招待,我該回家了!」然後三更半夜就準備出門。

還有網路上也有抱怨長輩常常疑神疑鬼難相處,下面就會有人留言,小心長輩失智,因為失智的狀況會把過去的經驗當成現在進行式,對所見所聞的內容採否定負面解釋、甚至會把假消息或錯誤訊息當成正確。變得憂鬱、焦慮、易怒。再來就是語言也無法表達,字彙忘了!詞不達意,因為別人無法理解他在說什麼,於是更加生氣。

接下來,是「五感」,無法從大小差異分辦硬幣,把黑白相間的地磚看成黑洞,也無法分辨月台與電車的間隙大小,而無法搭乘。無法分辨色差,而找不到馬桶。

還有人抱怨家中長輩不洗澡,其實也是五感出了問題,除了忘了洗澡外,水的觸感對他們而言,也每次不同。味覺、嗅覺失常,對冷熱的感覺也失常。

再來就是「幻覺」,這邊感覺就像是傳說中的「中邪」和「陰陽眼」。幻聽、幻視;看見物品會移動。注意力無法集中,像是聽見的反而是雜音等等。

本書最後還有最重要的「失智症的生活智慧」,最重要的是「面對它」接受失智的事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台灣失智症協會可以諮詢,也可以看一些有關失智症病友的分享、交流場所。了解自己的「能」與「不能」,適時的喘口氣。

 

raw-image


本書心得就寫在此,接下來就是我個人的「番外」了!

一開始我對失智症的瞭解,是出自電影:「我腦中的橡皮擦」、「昨日記憶」。而我的親身體驗是我的祖母,在她要往生的那一年,她已經完全不認得人了!靈魂不知鎖在那個時空,自然也認不得曾經捧在手心的我。

她會和我說,九二一她有多害怕,會說小時候的伯母有多兇,說著如果離鄉背景,說著很多、很多青春的記憶,但是就是沒有我……。天天陪著她,但她時而記得,時而忘記,也忘了她的兒子,看著我們問,你那位?其實身為家人,會很自責,為什麼沒有多陪陪她。

raw-image


其實看完這本書,讓我憶起了這段往事,也對於這個話題有些好奇的問chatgpt,從靈性和佛教的角度是怎麼看失智症呢?

以下是我簡單的節錄,(再三強調,gpt的話未必是正確的唷!請參考就好!)

佛教觀點:失智症是一種「因果與緣起」的展現

1. 過去生造「語業」或「妄語」重

散播謠言、搬弄是非、毀謗正法、譏諷修行者等,因為語業傷人,今生語言混亂、記憶紊亂、無法清晰表達。

《楞嚴經》曾說:「口業不清,墮畜生道。惡語、妄語、兩舌、綺語,皆墮惡報。」

2. 過去生強烈執著「分別心、對錯心」

凡事追求對與錯、對立與鬥爭,重視知識勝於慈悲, 今生腦部功能退化,喪失判斷力、分別能力。

3. 過去生傷害他人精神或意識

操控、催眠、詛咒、施符咒、或精神壓迫他人;今生體驗精神混亂、靈魂昏沉、難以自主。

4. 過去生修行偏差、走火入魔

曾在修行中壓抑自我、錯誤觀空、否定自性。今生用失智來面對「沒有自我」的極端體驗。

5家屬的修行功課

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往往是在修最深的「忍辱波羅蜜」。這是一場無言的修行,練習慈悲、放下、陪伴,以及不求回報的愛。也是在消自己的業,成就對方,也成就自己。

靈性角度:靈魂進程中的「退場模式」

靈魂的選擇與休眠階段

有些靈性觀點認為,失智症是靈魂開始「放下角色」,準備結束今生旅程的一種方式。這樣的「退場」模式,也是一種緩慢卸下人生責任的過程。身體雖在,但靈魂可能已經在進入更深層的內在世界,或部分游離於靈界。

靈性智慧的保留

有趣的是,即使記憶消失,許多失智長者仍會自然而然持咒、唸佛、唱聖歌,這說明靈性記憶(超意識)比表層意識更深刻。這些「本願」與「心念習氣」會在最末期浮現,因此平時的念佛、祈禱、慈悲習慣非常重要。

對靈魂來說,失智可能是一種慈悲安排

有時這種「無意識狀態」反而讓人脫離更多痛苦。靈魂可能透過失智症迴避更劇烈的生離死別或情緒崩潰,是一種「溫柔離場」,讓自己與家人學習另一種愛與放下。

後來我詢問它,今生要如何避免「失智」呢?以下也是它的回覆,也是請參考用吧!

一、佛教的智慧:用「戒、定、慧」遠離失智

1. 持戒清淨,防止語業與惡念種下因果

2. 修定安神,讓意識穩固不散亂

3. 啟發般若智慧,斷我見與執著

長期執著「對錯、我對他錯、勝敗利害」的人,容易形成強烈分別心,種下意識偏差的因。若能常思「諸法無我、緣起性空、一切都是幻有」,即是修無執無礙之慧。

 

二、靈性觀點:保持頻率純淨、心念慈悲

1. 情緒清明,常懺悔與感恩

情緒長期壓抑、怨恨、悲傷,會累積在腦神經與氣場,成為「失智的能量地雷」。

反之,懺悔與感恩能化解能量阻塞,開啟靈魂自癒力。

 2. 放下控制、尊重生命自然

有些人容易「事事掌控」「過度緊張未來」,這些其實是恐懼與不信任的反映。

靈魂若長期活在恐懼與掌控中,會加速能量緊縮、導致大腦退化。

三、生活層面:身心照顧也是修行

飲食清淨、腸道健康

佛經說「心隨飲食轉」,素食、清淡、有酵素與益生菌的飲食,有助於腦部與腸道的清明。

保持閱讀、學習與分享

持續學習新事物(如語言、音樂、佛法、寫作)能讓神經網絡保持活躍。

分享佛法、講經說法、與人交流,也會讓心識活絡不閉塞。

足夠睡眠與自然接觸

靈魂透過夢境整理記憶,睡眠品質與接近自然能大幅提升意識能量。

最後是它給我的祈願文:

願我此生身心清明,

常行慈悲與智慧之道,

不執於我相,不亂於妄念,

願我今生得慈悲智慧直到人生最後一刻,

念念佛號相續不斷,

臨終自在,隨佛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2025019

#20250705

#本書評分:9.6

#迷泥推推書

=============================(分隔線)

#迷泥推推書:9分以上,感動非看不可值得收藏,並且廣為流傳

迷泥推書:8分以上,不錯、值得看

迷泥讀書:7分打發時間可以看

迷泥看書:6分 加減看,其實不太推

迷泥好閒:未滿6分,只能說這本書非常不合我胃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泥的胡說空間
19會員
165內容數
主要是閱讀心得,觀劇心得,以及時事分享
迷泥的胡說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7/22
《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是布里辛斯基於1998年出版的國際政治著作,書中分析了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國際地位,以及與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的關係。作者預見並分析了這些國家可能結盟的風險,並探討了美國應對的策略,尤其著重在歐陸及亞洲的地緣政治。時至今日,讀來仍有參考價值,但部分觀點也需考量時代變遷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7/22
《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是布里辛斯基於1998年出版的國際政治著作,書中分析了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國際地位,以及與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的關係。作者預見並分析了這些國家可能結盟的風險,並探討了美國應對的策略,尤其著重在歐陸及亞洲的地緣政治。時至今日,讀來仍有參考價值,但部分觀點也需考量時代變遷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7/19
命案現場清潔公司2.0:聽清潔師訴說那些被屍水、血跡、蛆蟲覆蓋的生命故事,本書以清潔師第一視角記錄命案現場的點滴,帶領讀者深入探討生死議題與社會問題。內容觸及自殺、工安意外、孤獨死等議題,引發對生命、社會關懷的省思,並探討專業清潔的技術與困境。
Thumbnail
2025/07/19
命案現場清潔公司2.0:聽清潔師訴說那些被屍水、血跡、蛆蟲覆蓋的生命故事,本書以清潔師第一視角記錄命案現場的點滴,帶領讀者深入探討生死議題與社會問題。內容觸及自殺、工安意外、孤獨死等議題,引發對生命、社會關懷的省思,並探討專業清潔的技術與困境。
Thumbnail
2025/07/08
本書心得分享:呂如中《走出去才知道怎麼繼續前進:45天1166公里的徒步環島教我的事》讀後感。作者以自身45天分段式徒步環島的經驗,分享旅程見聞與體悟,啟發讀者實現環島夢想的可能性。本書特色在於每一章附有QR code連結環島旅程影片,更添閱讀樂趣。推薦給有環島夢但遲未行動的朋友。
Thumbnail
2025/07/08
本書心得分享:呂如中《走出去才知道怎麼繼續前進:45天1166公里的徒步環島教我的事》讀後感。作者以自身45天分段式徒步環島的經驗,分享旅程見聞與體悟,啟發讀者實現環島夢想的可能性。本書特色在於每一章附有QR code連結環島旅程影片,更添閱讀樂趣。推薦給有環島夢但遲未行動的朋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時,不論哪一種性別,都可以試著跟著書中的練習,感受看看內在的身體與情緒。 在靈魂流浪的輪迴長河之中,不論男性女性肯定都有體會過的經驗,或許你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是靈魂內在整合的契機點到了而顯化出來的生命禮物也說不定。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時,不論哪一種性別,都可以試著跟著書中的練習,感受看看內在的身體與情緒。 在靈魂流浪的輪迴長河之中,不論男性女性肯定都有體會過的經驗,或許你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是靈魂內在整合的契機點到了而顯化出來的生命禮物也說不定。
Thumbnail
視障者的日常生活和應對策略。作者藍介洲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分享視障者生活的豐富與自在。他的書籍讓讀者看見即使面對看不見的困難,也能擁有多姿多彩的生活。
Thumbnail
視障者的日常生活和應對策略。作者藍介洲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分享視障者生活的豐富與自在。他的書籍讓讀者看見即使面對看不見的困難,也能擁有多姿多彩的生活。
Thumbnail
旅行,對我來說是一個探索未知領域的最好方式 大腦陷入了待機,就起身旅行吧 被外界訊息轟炸,就起身旅行吧 想要探索可能性,就棄身旅行吧 旅行,就像在同樣的時空裡暫時當個旅人,只享受旅行帶來的感官刺激!
Thumbnail
旅行,對我來說是一個探索未知領域的最好方式 大腦陷入了待機,就起身旅行吧 被外界訊息轟炸,就起身旅行吧 想要探索可能性,就棄身旅行吧 旅行,就像在同樣的時空裡暫時當個旅人,只享受旅行帶來的感官刺激!
Thumbnail
為了找尋生命的真相,此生願意付出多少呢? 那年,剛從傳統的佛教團體離開,是因為發現將近十年的打坐冥想跟幾本佛學的書,無法使我從一次情傷的苦海裡解脫,那樣的盲點使我開始對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修練道路。
Thumbnail
為了找尋生命的真相,此生願意付出多少呢? 那年,剛從傳統的佛教團體離開,是因為發現將近十年的打坐冥想跟幾本佛學的書,無法使我從一次情傷的苦海裡解脫,那樣的盲點使我開始對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修練道路。
Thumbnail
閱讀韓第心靈之旅,人生需要的智慧必須靠自己學習而來。韓第的生活哲學和智慧觸動了許多人,希望透過分享將閱讀轉化為生活的體驗。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探討了作者不同人生階段的思考方式和挑戰。
Thumbnail
閱讀韓第心靈之旅,人生需要的智慧必須靠自己學習而來。韓第的生活哲學和智慧觸動了許多人,希望透過分享將閱讀轉化為生活的體驗。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探討了作者不同人生階段的思考方式和挑戰。
Thumbnail
前陣子到剝皮寮藝術街區參觀了一個小小的、但卻觸動我心的藝術展「此刻我在:機構長者藝術展」,是由楊純鑾到住宿機構帶領中度以上失智老人的藝術工作坊。記得以前看法蘭岑的一本書說,「失智就是一種慢性的死亡」。我很好奇,失智了以後,長者的世界還剩下什麼? 策展者設定了幾個問題「家是什麼?」「你最思念的人?」
Thumbnail
前陣子到剝皮寮藝術街區參觀了一個小小的、但卻觸動我心的藝術展「此刻我在:機構長者藝術展」,是由楊純鑾到住宿機構帶領中度以上失智老人的藝術工作坊。記得以前看法蘭岑的一本書說,「失智就是一種慢性的死亡」。我很好奇,失智了以後,長者的世界還剩下什麼? 策展者設定了幾個問題「家是什麼?」「你最思念的人?」
Thumbnail
旅行是一段認識世界、調整自己步調的旅程,每個相遇與對話都能增加對這世界的認識。慢慢的用文字及照片,述說這旅途中,所見到的這個世界。
Thumbnail
旅行是一段認識世界、調整自己步調的旅程,每個相遇與對話都能增加對這世界的認識。慢慢的用文字及照片,述說這旅途中,所見到的這個世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旅行的心境變化,提出即便無法如願感受一切,也能享受因錯過而意外經歷的美好。作者分享自己在日本商務旅行的心路歷程,文章內容豐富,觀點獨特。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旅行的心境變化,提出即便無法如願感受一切,也能享受因錯過而意外經歷的美好。作者分享自己在日本商務旅行的心路歷程,文章內容豐富,觀點獨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