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浩然寫的這本書,就像是他在人生低谷裡,攤開給你看的筆記本,不修邊幅、字跡潦草,但卻誠實得令人敬佩。他不是來教你寫作,而是帶你看看一個人,怎麼沒餓死、沒瘋掉、沒放棄地,一路寫過來。
我喜歡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沒有假裝寫作是一件浪漫的事。它真實地告訴我,創作不是天分,而是日復一日對抗現實與懷疑的持續行為。作者把生活寫進文字裡,也把意志寫進每一次重寫裡。
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會感動寫作人,也會觸動所有在自己道路上努力的人。因為每一份職志,每一條人生的選擇,都會有「寫了卻賣不出去」的時刻,那些時刻靠的不是結果,而是撐過去的信念。
我質疑,是否每個人都適合用「寫到最後」來解決問題。畢竟,有人可能更需要休息與轉彎。但我認同作者的精神——只要還想堅持,就找一種方式,哪怕是空腹寫作,也能撐下去。
📍我們是否太過急於寫完,而忽略了「重新寫」的力量?
書中提醒我:有深度的作品,不是寫出來,而是重寫出來的。這句話也可以放在人生上,不是每次走錯就算失敗,而是有機會重走一次,也許更好。
📍什麼是「創作的儀式」?你有嗎?
金浩然空腹寫作,是他的儀式。而我開始思考,自己是否也能建立屬於自己的書寫節奏——也許是清晨一杯咖啡後的20分鐘,又或是睡前的手機備忘錄。
📍寫作是為了誰?
這本書讓我明白,最初的寫,應該是為了自己。讓內心清理、讓情緒被看見,而是為了陪伴自己走過困難時刻。
讀完這本書,我更理解「重新寫」的意義。有時候不是為了成果,而是為了不讓自己掉進放棄的深淵。金浩然用十八年的生命,把這件事寫得清楚又誠實。
謝謝這本書提醒我——不管你是誰,如果你還願意寫,就還沒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