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的生活感開場

冬季的阿勒泰,騎馬的巴太
無風無晴的日子裡,我花了整整半天的時間,在重重雪堆中,奮力挖開一條通道,從家門口通向村口,然而挖了十多米就沒有力氣了。於是在冬天,最冷的漫長日子裡,沒有一行腳印,能通向我的家。在大雪圍擁的安靜中,我一遍又一遍翻看這些年的文字,感到非常溫暖。我正是這樣慢慢地寫啊、寫啊,才成為此刻的自己。文字裡的那個我,還是十八九歲的光景,貧窮、虛榮、敏感、又熱情,滋味無窮。
第一集的開場,就是女主角李文秀鏟家門前雪的畫面與口白,好喜歡這段口白,「最冷的漫長日子裡,沒有一行腳印可以通向我的家」展現出一個人悠然自在的生活感;「一遍又一遍的翻看這些年的文字,我正是這樣慢慢地寫啊、寫啊,才成為此刻的自己」而此時此刻敲打著鍵盤的我,也期待著這樣慢慢的寫啊、寫啊,成為一個李文秀也想成為的作家。
不管你有沒有看過這齣劇,這篇文章統整了我覺得最經典的對話,沒看過的劇的人即使被稍微劇透也不影響到之後觀影;看過劇的人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你感受到溫暖。
「去愛、去生活、去受傷」:寫作的迷惘與鼓勵
是第一集劇中開場第二幕,老師給李文秀想成為作家但不知道要寫什麼的建議。李文秀問老師:「我從小喜歡寫作,夢想成為一名作家,但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應該寫什麼。我到底要寫什麼才能成為一名作家。」
老師回答他:「如果你不知道要寫什麼,我感覺你年齡不大,如果你不打算上學就要寫作,那你就試著從你的生活寫起,去愛、去生活、去受傷。」
這一幕讓我想起電影《我的塞林格之年My Salinger Year》中,女主角與塞林格的對話。
已經與女主非常孰悉的塞林格在電話一頭關心女主角:
「你每天都有寫作嗎?」
「大多數時候,他們給了我更多的工作,所以我最近在讀手稿。」女主回復。
「你不是個作家嗎?喬安娜,不是個經紀人、不是個祕書對吧?」塞林格詢問。
「我不太清楚。」女主小聲回復。
「抱歉我沒聽清楚,我耳朵有點耳聾。」塞林格說。
「對,對!我是個作家。」女主勇敢回復。
「那就寫吧!哪怕只是早上寫個十五分鐘,保持初心好嗎?不要被工作所束縛,喬安娜,你是個詩人!」塞林說。
寫作這條路不是這個社會認可跟習慣的路,所以如果要走這條路,會得到許多的質疑,尤其是生存的質疑,甚至連自己都質疑自己,但路是人走出來的,生活是自己在過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感受、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就這麼一次,能夠勇敢嘗試自己想要的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看到李文秀對於寫作的迷惘、看到被工作淹沒而遺忘了寫作的喬安娜,彷彿都看到了另一個我,我像李文秀一般迷惘,不知道要寫什麼,不知道如何靠寫作維生;上班時的我也像喬安娜一樣,很快被社會的洪流推向前也推向錢,追逐著銀行戶頭裡的數字,符合社會觀感上的「成就」,試圖在工作中讓自己快樂,卻越來越不快樂。想要寫作,下班後卻只想從手機中獲取多巴胺,讓工作榨乾了生活,彷彿工作是生活的一切,明明工作是為了生活,我們生活並不是為了工作。
或許是冥冥中的注定吧!我今年感受到很多寫作的鼓勵,包含剛剛提到的《我的塞林格之年My Salinger Year》以及這部《我的阿勒泰》;書本上,包含了《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以及陳雪老師的《寫作課:陳雪給創作者的12道心法》都讓我在寫作這條路上感受到溫暖,這條路不孤單。
阿勒泰的純粹生活與我的兒時記憶

夏天的阿勒泰草原
看完8集《我的阿勒泰》跟著主人公們一同當起了遊牧民族,彷彿旅遊了一趟阿勒泰,感受到當地人的純樸、直接與熱情,一大片的草原,看似荒蕪,卻充滿了生命力,你可以奔跑、可以跌倒、可以翻滾,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生命的力量,對每個生命充滿尊重。
從小生活在住家被農田包圍的我,小時候需要去田裡幫忙割除雜草,天黑後田裡是沒有路燈的,照著我們回家的路燈就是天上的月亮,方圓幾里就只有月光照著我們,我們走到哪,月亮跟到哪,直到我們走出田中來到大馬路上,再由路燈接手,但月亮即使沒有光照的功能還是護送我們回到了家,在三合院的庭院上空高高掛著,守護著小時候的我們。
小時候嚮往到台北生活,我在台北的生活已經快超過在老家的生活,現在我反而嚮往起像是阿勒泰這樣一日三餐簡樸的生活。人真的是很有趣的動物,人生這條路上,始終在找尋與認識自己。

李文秀的媽媽周鳳俠超帥氣
不帶凝視、並尊重的「看見」他們
「他們不一樣,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跟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你可以不贊同他們,但是你不可以居高臨下的改變他們。」周鳳俠跟李文秀說。
我們這個社會,很容易把自己覺得的「好」強壓跟灌輸在其他人身上。「好」的標準是什麼?地位、金錢、房子、車子?這些身外之物成了階級的象徵,所以才會讓人「居高臨下」彷彿自己高高在上去對其他人指指點點、品頭論足。好討厭這樣的大人啊!
那天看到Dcard的街訪影片,有個年輕女生說如果交往的對象還在打工領時薪190的薪水會覺得對方不上進,就會覺得很不ok。我彷彿看到20幾歲的自己。是的,我也曾經是這麼認為的,在這個社會跟職場上,就是應該追求成長,要上進,不管是薪資上、職稱上、或是工作能力上,至少要有一項是往上的,否則我就會覺得穩定不進步就是退步,就會被社會淘汰。我就是這樣不斷恐嚇自己、要求自己,度過了30歲以前的職場生活。
沒有人有資格評論任何人的生活。
我不想活在別人的嘴裡。別人無法體會我的生活,那我為什麼要為了別人的眼光而依照對方去生活?
認可你自己的價值

讓人身心放鬆的小溪
「啥叫有用? 李文秀。生你下來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嗎?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阿,草阿,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麼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啊!自由自在不是嗎?」周鳳俠告訴李文秀
周鳳俠跟女兒李文秀講這段話時,我哭了。有種被安慰的感覺,有種被了解、被認可的感覺。他安撫了我焦躁不安的心,讓缺乏自信心的我恢復了一點元氣。
請你,認可自己的價值,自己存在的價值。
你知道嗎?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裡面提到「演化沒有目的,只有適應。」以我現在的智慧,我解讀這段話是說:人不管以何種樣貌存在在這個地球上,都是沒有目的的,沒有一個所謂的「完美」或「理想」狀態或樣貌,我們都只是為了適應環境。
你覺得沒用,也有其存在的意義啊!
我想要的生活:簡樸但豐富、少花錢但有熱情

李文秀的奶奶與巴太跟李文秀
李文秀:「錢錢錢 你就知道錢。」
高曉亮:「沒有錢怎麼吃飯呢?沒有錢怎麼生活呢?好生活是不是需要錢來支撐?」
李文秀:「那要看什麼叫做好。有的好生活也不怎麼花錢。」
李文秀說的「有的好生活也不怎麼花錢」是我目前正在嘗試的生活。我想要嘗試不怎麼花錢的生活,賺著不多但足夠的薪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能夠維生。我覺得這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困難的嘗試,但我甘之如飴,人生來這一趟,我想要試試看。
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

好朋友三人行
「奶奶說,漢族的朋友們,你們怎麼穿得破破爛爛的?」
「我們想說一路跋山涉水的顛簸,我們怕把好衣服弄壞了。」周鳳俠說
「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的過阿。」
哈薩克人的生活智慧,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過得閃亮啊!他們平常穿得很「隆重」,漢人會覺得重要場合才需要好好打扮,而他們是每天都好好打扮,好喜歡他們生活的儀式感,他們是真的時時刻刻在用心過生活的人,好喜歡。
哈薩克語中的浪漫告白方式

我清楚地看見你
哈薩克文化裡,人與人之間產生友情或是愛情,是由於被看見。所以哈薩克語中「我清楚地看見你」意思是「我喜歡你」
猶如夏目漱石的「今晚的月色真美」般,「我清楚地看見你」如此這般浪漫的傳達「我喜歡你」。你覺得哪一種我喜歡你比較隱晦呢?
時代變遷

一大片翠綠的草原
「文秀,你知道那仁夏牧場這麼好,為什麼牧民還要不斷的轉場,因為他們要給夏牧場時間讓它休息,好讓牧場裡的水阿、草阿,重新開始恢復豐茂。這樣來年的時候呢,牧民們才能夠帶著牛羊更好的回來。」周鳳俠對李文秀說。
巴太的爸爸說:「我心裡難受阿,我喜歡的生活一樣樣的消失了,老鷹不能養了,獵不能打了,槍也要沒收了,大家轉場也不再走仙女灣小道了,都開著車走公路。你也不想放牧,這個世界一定要這樣發展嗎?我想不通。」
周鳳俠透過牧場的轉場休息來安撫李文秀難過的心;巴太的爸爸懷念著過往的生活,為了適應當代的生活,他做了很多的妥協,以台灣的環境來說,相信很多原住民或許也是這樣想的。
追求進步的社會,常常跟文化保存與環境保護衝撞,人類想要進步也想要保存文化、也想要保護環境,但三者很難兼具,只能取得一定的平衡。
寫在最後
真心喜歡這部劇,謝謝導演滕叢叢導了這麼棒的一齣劇,讓李娟《我的阿勒泰》可以視覺化,讓我接下來去看這本書可以更有畫面感;感謝李娟寫出了這麼棒的作品,我從來沒有聽過阿勒泰,透過李娟的書跟這齣劇我看到了阿勒泰的美。
附上豆友(drivesmecrazy)對這齣戲的評論,也深刻體現了我看完劇的感受:
我好像潮濕的腐木,曬到了陽光。好明媚,好治癒,看著好想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