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嵐第一次主持跨部門會議,前一晚還緊張到睡不著。她認真排流程、準備資料,滿腔熱血想展現自己。會議上,她語速快、語氣明確,帶著大家快速聚焦議題。
會後,她興沖沖問同事:「今天順嗎?」
對方猶豫了一下,輕聲說:「嗯……有點像你已經決定好了,我們只是來聽結果的。」小嵐愣住:「蛤?我不是故意的啊……」
這不是不在意別人,而是她沒看見自己傳遞出來的訊號。
這就是「盲點我」——我們以為的好意與努力,可能無意間造成他人的誤解或壓力。

🧠 什麼是「盲點我」?
「盲點我」是我們自己難以察覺的習慣、語氣、行為方式。這些東西不會在日常中突然跳出來提醒你,但別人早已感受到。
它不是錯,不是缺陷,更不是故意,而是一種「我們還沒學會怎麼看見自己的影響力」的狀態。
✂️ 漢隆剃刀怎麼說?
「別用惡意解釋可以用無知解釋的事情。」
這句話給了我們一種寬容——很多人看起來「不體貼」、「不合作」、「不負責」,可能不是故意,而是還不知道這樣的行為造成了什麼結果。
這就是盲點。不是不夠好,是還沒看到。
也因此,「看見」是改變的第一步。
👓 四種常見的「盲點我」型態(G.A.P.S.):
1️⃣ G – Gauge 衡量偏差
我以為這樣做夠好了,卻沒想到對方的標準不一樣。
小威簡報做得美觀又詳盡,但主管卻說「重點太散,結論不明」。他不是不用心,而是沒對齊期待,標準出現誤差。他努力了,卻沒踩到關鍵點。
2️⃣ A – Action 行動模糊
我有在做,但沒說清楚,也沒表現出來。
小安說自己很配合,其實她私下幫了很多忙,但主管總覺得她「不夠主動」。她不是偷懶,而是沒讓別人看見她在做什麼,行動模糊就等於存在感稀薄。
3️⃣ P – Perspective 視角侷限
我以為沒問題,其實是沒換位思考。
小芸和別的部門溝通時,常說:「我們這邊流程最快,不用再改了吧?」但她沒看到對方卡住的痛點。她不是強勢,而是只站在自己的視角說話,缺乏共感與理解。
4️⃣ S – Simplification 簡化傾向
我用舊經驗快速判斷,結果誤解現況。
小杰總說:「以前這樣就有效了啊。」但這次面對的是新客戶、新挑戰。他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太快套用舊解法,忽略了情境已經不同。
🧩 為什麼會產生「盲點我」?
因為我們總是從自己的認知出發,根據熟悉的邏輯行動。但這樣的內在預設,如果缺乏回饋與觀照,就會讓人不自覺走入盲區。
有時候,是「沒有人提醒」;
有時候,是「我們不願面對提醒」。
但大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沒學過怎麼看見自己的影響力。
💬 看見盲點,是改變的開始
有句話說得好:「你無法改變你看不見的東西。」
所以反饋不只是指出錯,而是拉開一盞燈,照見我們自己看不見的那一塊。
主管可以這樣問:
☑「你當時是怎麼判斷這樣做會最適合的?」
☑「你覺得這樣的處理,對別人有什麼影響?」
同事之間也可以提醒:
☑「我知道你沒惡意,但可能別人會誤解你的意思。」
這些都不是攻擊,而是陪你一起看見。
🌱 結語:盲點不是罪,是成長的入口
你以為別人對你有意見,其實是你還沒意識到你表達的方式。
你以為自己沒問題,其實只是看問題的角度還不完整。 你以為他人難搞,其實是你們理解方式還沒對焦。
盲點我不是你的錯,而是你還沒發現的學習機會。
只要願意對話、願意聽見,就能把盲點變亮點。
用 G.A.P.S. 看見更多,我們都能成為更懂自己、也更懂他人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