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有些內在聲音,默默讓你停在原地。
有時候我們不是沒力氣,而是不再相信「努力一點」有用。
🎬 努力很多,卻總覺得自己動不了
阿哲在公司是個「撐得住的人」,同事遇到困難會來問他,主管交代任務,他總能照時程做完。
但最近,他越來越常在回家路上走神——看著手上的提案被一次又一次延後,看著自己連休假都擠不出時間,心裡開始冒出一句話:「這樣的努力,到底是為了什麼?」
不是沒目標,也不是不認真,只是那種主動的動力感正在一點一滴地消失。每天醒來就是「還有多少事要趕」,卻很少再問「我為什麼做這些事?」
很多人也像阿哲一樣——不是真的放棄了,只是不知道該往哪裡使力了。
而這種困住我們的狀態,常來自於三個沒說出口的內在信念,我們稱它們為:反AIM信念。

🧭 什麼是反AIM信念?
AIM 是三個幫助人找回主控感的核心信念:
- A – Autonomy(我有主控權)
- I – Initiative(我願行動)
- M – Meaning(我賦予意義)
而「反AIM」則是這三者的反面,是那些悄悄讓我們放棄選擇、行動與價值感的內在語言。
1️⃣ ❌ Anti-Autonomy:我沒有選擇,只能照做
這種信念的語氣常常很「現實」——
- 「這是主管的決定,我也只能配合。」
- 「流程就是這樣設計的,我沒辦法改。」
表面上看起來是理性,其實是一種無聲的退位。你把自己從主體變成「被動角色」,不再問「我怎麼想」,而只剩「他們怎麼決定」。
🎯 金句提醒:
「當你習慣說『我沒得選』,久了你真的會忘記自己可以選。」
2️⃣ ❌ Anti-Initiative:再等一下,現在不是時候
「我知道我應該要試著溝通,但最近大家情緒不好……」
「這案子我也想推,但主管現在應該沒空聽。」
這不是拖延,而是把主動權掛在「時機成熟」的條件上。但事實是:沒有哪個時機會完美到讓你剛好「敢動」,你總能找到一個「再等一下」的理由。
🎯 金句提醒:
「真正拖住你的,往往不是難度,而是你對『現在不能做』的相信。」
3️⃣ ❌ Anti-Meaning:反正沒人看見,也沒什麼意義
這是一種最安靜、卻最耗人的信念。你還在做事、還在配合、還在完成任務,但心裡開始出現這種語句——
- 「只是例行工作,做了也沒差。」
- 「這東西再怎麼做也不會有人注意。」
你變得像一台沒有溫度的機器,在做「應該做的事」,卻感覺不到「我為什麼在做這件事」。不再相信意義,就不再感覺自己存在。
🎯 金句提醒:
「你不是因為沒做出成果而感到空虛,而是因為你開始懷疑『我做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
🌱 結語:你不是沒力氣,只是太久沒看見自己還有選擇
「反AIM」的信念不是錯的,它們有時候能保護我們撐過艱難的時刻。
但如果它們悄悄變成習慣性的思考方式,我們就會忘了自己本來有的力量:
- ✅ 我可以有選擇(Autonomy)
- ✅ 我可以試著行動(Initiative)
- ✅ 我可以為我選的路賦予意義(Meaning)
有時候,讓你卡住的不是事情太難,而是你不再相信「我做得有意義」了。
🌟 掌控可能是幻想,但選擇永遠是你的力量。